本文作者为识干家(原博瑞森)签约作者黄渊明,HR职业经理人。以下正文选自于他的公众号文章: “分钱”,是管理者的人员管理方面的关键工作之一,无论是季度绩效工资,还是年终奖、项目奖等,都涉及“分钱”的事宜。 “分钱”看上去好像比较容易和简单,就是把总的额度分到团队每个人“头上”;但实际上,“分钱”,要把钱分得没有“后遗症”,并起到积极效果,不是易事。给员工“分钱”,首先要建立明确的、正确的“标准”——就是“分钱”的依据,这是源头、出发点,是最为重要的。 “分钱”核心的依据,就是员工的价值贡献——基于员工所做的事情,及其产生的价值。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需要特别注意:“分钱”是基于事,而不是基于人的。“分钱”不是基于人的价值观、能力,而是基于绩效贡献、价值贡献,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我们在做人才盘点、评估、晋升时,往往会关注价值观、能力等因素,但在“分钱”的时候,却不能把这些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因为分钱是针对员工阶段性的价值贡献,它是有周期性的,也是有动态性的。价值观、能力通常是相对稳定的,我们不能根据这些稳定的因素,一直给价值观好、能力强的员工分更多的钱。一旦你固化到这些相对不可变的因素,则无法驱动员工去关注、影响可变的因素了——即做事情本身。用一把尺子——事的维度,作为分钱的唯一依据,才能彰显公平。管理者可以做一个心理测试,就是当你“分钱”的结果被公之于众的时候,能不能做到“服众”,让所有人都觉得你分得公平、客观、合理。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检验,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分钱”要考虑其激励效果,是否对每一个员工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有的员工月薪基线比较低,也许你给了一个不算高的额度,就已经起到比较好的激励作用了,但对一个月薪基线比较高的员工,激励却不明显,甚至是负激励。有时候,“分钱”不能和员工的月薪基数“解耦”,但有时候却可以“解耦”。比如,我在设计季度绩效奖金时,由于总体奖金额度不算高,我就把季度绩效奖金与月薪基数解耦了,这样做的考虑,就是不致于月薪高的员工,一旦被评为优秀,就把团队的绩效奖金占去了大部分。有时候,如果把现金激励给到一定水平,对员工的激励已经到位了,就不能过度激励,即使你手里的奖金包还有多,也不建议一定把总额度用完。因为,你把“油”都加满了,还溢出来了,就偏离了员工的实际价值贡献,这样反而是会让员工有不切实际的关联性预期。有时候,宁愿把钱留下来一点,也不要给予过度的激励,记着“过犹不及”的道理。激励力度的合理最为重要。“分钱”的前一环节操作是绩效考核,可能是周期性的绩效考核或项目评价(用于分配项目奖)。没有绩效考核、价值评估,就没有分配。“分钱”一定是建立在绩效考核、价值评估的基础上的。当员工和你理论“分钱”是否合理时,你必须能从绩效考核中找得到依据。因此,绩效考核、价值评估的客观性、合理性是“分好钱”的前提。“分钱”后的沟通也是比较有讲究的,要告诉员工为什么给他这个钱,要从过去一定周期内员工的绩效结果、价值贡献的维度进行说明,让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明确的关联性,才能鼓励他继续做出类似的行为或结果。要激励可变的东西——员工的绩效结果与价值贡献,以及员工为其付出的努力与行为,而不是不可变的东西,如智商、能力等。 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Core Team(核心团队),给团队成员“分钱”时,应该召集核心团队成员进行讨论、评审,以确保“分钱”分得更加合理。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管理者一个人对人的评价,往往是一个角度、相对片面的,如果让大家从各个角度都看一看、评一评,能够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因为每个人都员工的了解程度都有所不同,所谓“兼听则明”。但要注意的是,这个核心团队的成员,自身的分配应该不在讨论范围内的,不能自己评自己。另外一定要选择有人才评价经验、为人公正的业务主管加入这个核心团队,让大家都站在部门/团队全局的角度去提出意见,同时要明确好信息保密的原则。“分钱”不易,掌握了“分钱”的方法,把握好“火候”,就能用有限的激励资源,发挥出最佳的激励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