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诗歌鉴赏题丢分的原因:对古典诗词鉴赏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123xyz123 2022-06-09 发布于湖南

前言:鉴赏诗歌的基础:必须掌握我国古典诗词鉴赏的有关知识

文章图片1

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老师。在多年的高考教学和高考阅卷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深谙历届语文高考各类题型出题的基本趋势以及学生在高考答题时出现的问题。在2020年10 月15日我在“微头条”谈了“古典诗歌鉴赏”这道高考必考题,容易丢分的一些看法,指出学生答题丢分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我提出学生答题丢分的原因有三点:

1·不懂诗歌鉴赏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定律。(我用“定律”这个概念,是为了强调语文学习也和“数理化”学科的学习一样,文学创作和鉴赏也有它特有的规律可循

2·有关必备的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不足。

3·未学会一些答题技巧。

由于“微头条”的篇幅所限,今天在头条“文章”里接着和大家深入聊一聊今天我们重点讲“古典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文章图片2

汉乐府民歌《江南》

上节课我们以汉乐府民歌《江南》这首诗为例进行了分析,请大家再看看这首小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有人对这首诗选入小学课本嗤之以鼻,认为:该诗的最后四句写得太啰嗦。理由是:重复的句式写了四遍,只改了一个字,没什么意义。

我以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读懂这首诗,之所以没有读懂,是因为对我国古典诗歌鉴赏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原则、定律和一些艺术手法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正是《江南》这首诗的最后四句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才是该诗最美妙之处。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诗中所展现出的画面情景,就显得活泼、自然、有趣起来。画面表面是写鱼儿东、南、西、北的游动,实则是在写采莲人的活动:热闹欢快的采莲活动和采莲人的喜悦的心理活动。

要想理解这首小诗如上面我所说的的思想内容,必须懂得一条诗歌鉴赏的“定律”;至少必备五条“艺术手法”知识

文章图片3

一条诗歌鉴赏的“定律”——“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A.一条诗歌鉴赏的“定律”——“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B.必备的五条“艺术手法”知识:1.比兴手法;2.复沓的手法;3.侧面烘托和渲染的艺术手法;4.双关词语的运用;5暗喻的运用。

一.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条定律;把握复沓、侧笔烘托渲染等五条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会品出《江南》一诗的含蓄之妙。

“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清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思是:以前人们讨论诗词,都会有写景的语言,写感情的语言,殊不知所有的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刘勰也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之论,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

诗人内心喜悦,由于“移情”的作用,在他眼里所见之景,都是光明灿烂的。唐朝孟郊有一首《登科后》最典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文章图片4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小诗。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小诗。诗人曾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倾泻心中的狂喜“昔日龌龊不足夸”,他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金榜题名后,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街道,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这是“情乐则景乐”的例子

文章图片5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情哀则景哀”的例子。

我们再看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离别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南北朝江淹的《别赋》说得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正如崔莺莺上场的一句道白:“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离别时的崔莺莺心情是伤感烦恼的,于是眼前的暮秋之景便染上了她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情哀则景哀”的例子。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汉乐府民歌《江南》这首小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三句是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于是诗的开头,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长镜头:江南水乡,荷叶茂盛,荷花鲜丽,俊男倩女们在湖中泛舟来往、一边采莲,一边歌声相和相应的热闹欢乐情景;还有一个拉近的特写镜头:鱼儿戏水,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这些情景,显然是以“”乐景写乐情。”

如果说这首《江南》与孟郊的那首《登科后》有什么不同和高明之处:我以为,同是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的那首《登科后》是诗人直抒胸臆:既有诗人的得意之态,又有长安街道那满眼的烂漫鲜花和骏马四蹄生风之状。诗的情与景显得过于直露一览无余

《江南》一诗则是运用了侧笔烘托渲染的方法。正如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江南》诗的后四句用复沓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侧面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古代诗歌中用“莲”字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莲”和“怜”同音,这是一语双关,因此也借来表示“怜爱”的意思所以本篇也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由于《江南》综合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诗含蓄蕴藉,如咀嚼橄榄,越咀嚼,越有味。古人云:“诗贵含蓄”,这样一来《江南》这首小诗要比孟郊的那首《登科后》情感蕴藉有味得多。

诚如刘所说:“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文心雕龙.隐秀》)他还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文心雕龙.隐秀》)

这里说的“隐”也就是含蓄。所谓“重旨”、即“复意”,就是指辞约而意丰。所谓“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就是有言外之意。所谓:“秘响傍通,伏采潜发”,就是内里的含义,不是明白说出的,而是潜藏的,从旁伏发的,他把这种艺术上的含蓄比做变化无穷的八卦和河流中蕴藏的珠玉,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内中包含着“秘响”和珍贵的东西。读《江南》这样的诗:“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

文章图片6

读《江南》这样的诗:“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

二.知识扩展: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等古典诗词的传统手法。

比如《诗经》中《伐檀》这首诗:

(一)

坎坎伐兮,寘之河之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兮!

(二)

坎坎伐兮,寘之河之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兮!
(三)

坎坎伐兮,寘之河之兮,河水清且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

彼君子兮,不素兮!

此篇诗三章复沓采用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争强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该诗重章叠唱,每一章仅仅变换几个字,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数量词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

文章图片7

此篇诗三章复沓,采用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争强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汉乐府民歌《江南》是一首短小的歌曲,不存在“重章”,但是最后四句“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仅仅变换一个字,也是运用了“复沓”的方式,这种“反复咏叹的方式”烘托、渲染了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这种“复沓”的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为什么叫“诗歌”,因为它是用来唱的。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是很有见地的。这首汉乐府民歌《江南》就是写采莲的男女一边采莲,一边歌唱着的热闹欢乐场面,我们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诗经.伐檀》运用的是直接描写人们伐檀的情景,而汉乐府民歌《江南》则是运用了侧面烘托渲染的艺术手法,我以为,其艺术效果则更见其妙!

其实,像这种:“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烘托、渲染的诗例还有许多:

比如有首《木兰辞》(《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市买头,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一段中。花木兰为替父从军做准备,去购置骏马和配置马的用具,这些物品本来可以在一处便可购买齐全,可是诗人偏偏要“东、西、南、北”地跑。这样写难道不啰嗦吗?显然不是啰嗦。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运用一种烘托渲染的艺术手法,烘托渲染了一种气氛,这样写充分表现了花木兰参军的急迫性,表现了花木兰积极替父参军的高涨的热情;这一段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也是复沓的运用。仅仅换了一些字眼,就把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此情此景得以跃然纸上,与运用了我国民歌常用的“复沓”艺术手法分不开,惟其如此,才真正做到了“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的艺术效果。

文章图片8

其实这也是运用一种烘托渲染的艺术手法,烘托渲染了一种气氛,这样写充分表现了花木兰参军的急迫性,表现了

三.小结

通过我们如上的分析: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一下:那些对《江南》这首小诗选入小学课本,嗤之以鼻,认为“该诗的最后四句写得太啰嗦。理由是重复的句式写了四遍,只改了一个字,没什么意义”的观点,想起来是多么的可笑和无知呀!

我们归纳一下,《江南》这首小诗在写作特点上至少有以下几点

1·运用了我国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2·运用了我国民歌常用的“复沓”艺术手法:(注:一说也是“互文”手法的运用)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运用了侧面烘托渲染的艺术手法: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4·运用双关的手法:这首诗歌中用“莲”字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莲”和“怜”同音,因此也借来表示“怜爱”的意思。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5·暗喻手法的运用: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总之,一首小诗通过我们粗略的分析,便至少可以归纳出五点艺术手法。可见鉴赏诗歌的基础:必须掌握我国古典诗词鉴赏的有关知识,其中懂得诗歌鉴赏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定律;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诗歌鉴赏和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艺术手法的有关知识,这两点是何等的重要!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都不懂;连什么是“比兴”,什么是“复沓”,什么是“侧笔”描写,什么是“烘托和渲染技法”都不明白,什么是“暗喻”和“双关”这些修辞方法都不晓得,又怎么可以去答好“诗歌鉴赏”这道题呢?

责任在哪里?我以为在课堂上老师没有扎实地传授好这些知识点是重要原因所在,责任在老师。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悟”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国的古典诗词创作和欣赏有其特有的规律和技法知识,前人有过许多专著。我们今天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规律只是其中的一条;我们今天讲的“五条艺术手法”只是有限的几个。学生需要不断地去积累。学校课堂教授是重要的一环。强调老师传授是应该的。但是学生课外自己主动读一些有关我国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也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指出: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这道题是每年必考题,也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但是要知道,考官所选的诗词都是在历史上有公论的诗词。不可能出有歧义的诗词来考学生。所以我建议学生多多读一些“古典诗论”的书和文章。考官出题经常会选这样的诗来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