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学习书法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大家都爱楷书,行书,学草书的人要少许多。 一方面是楷书与行书在生活中实用性要强一些,同时也兼具艺术性,草书相对而言要“高冷”一些,它可不是随便来个人都可以说上两句的书体。 ![]()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文字论》当中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说的就是草书创作与欣赏最重要的关键点:“神”。 草书将笔画精简到极致,写作时本来就不求字形,所以尽管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同一个草字,字形有时候也相距甚远,看起来与原字风马牛不相及,还经常会被外行人吐槽“鬼画符”,一个字儿也不认识。 ![]() 那草书到底有章法吗?当然有。书圣王羲之就曾经亲自编写过一篇《草诀百韵歌》。 草书自西汉发端,后来笔画逐步简化。也正是因为简化,许多相似的偏旁和部首在写作时就难以区分。 ![]() 比如言字旁和三点水,在日常生活中稍微写快了都会难以辨识。草书笔画极度简化,所以对草书书写规则的学习比楷书,行书还要重要。 《草诀百韵歌》可以说是王羲之专门编写的一帖草书教科书,在草字的旁边还标有对应的小楷。 ![]() 他是将最通用的草字集中起来,找出其中运笔和文字结体规律,再想办法编成押韵的歌谣,以便记忆,为的就是便于学习。 比如在《草诀百韵歌》的第三行有“有点即是言,空挑即是水”一句,一语点出了草书写作当中言字旁与三点水的区别。其中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王羲之草书精华的浓缩。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里面包含了王羲之草书写作的所有笔法和结体方法,只要看懂了《草诀百韵歌》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草书殿堂的大门。《草诀百韵歌》是大家征服草书这朵“高岭之花”的第一步。 王羲之的传世的作品有很多,但是人们能确定是王羲之真迹的一帖也没有,《兰亭集序》的真迹现在也还不知道到底在哪个墓里藏着。 ![]() 《草诀百韵歌》又名《右军草法之宝》,其祖本以无迹可考。而今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草书百韵诀》。 后来流传到明代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明人又摹写一本墨迹本传世,才称《草书百韵诀》。 ![]() 从草书学习的角度来讲,《草诀百韵歌》比我们看到的《兰亭序》神龙本摹本更有价值,因为它证明王右军的草书笔法并没有失传。 《草诀百韵歌》能历经岁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实在是一大幸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