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盟★散文』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李清照《声声慢》有感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联盟★散文』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刚烈的女子,就是因为读了她那短短二十个字的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才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从小就会背这首诗歌,那诗中透露出来的雄浑气势,令我惊叹,让我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出自一个纤弱女子的手。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说项羽,可实际上却是批评了那苟且偷安的大宋朝廷,如此风骨,如此血性,真是不逊于须眉啊。
   不过,后来我才渐渐知道,原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她的作品,更多反映的是回肠百转,凄楚愁苦的意境。要总结一下的话,恐怕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了,那就是“愁”。在一个国破家亡的时代,就算是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又如何能让人真的一展欢颜呢?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对了,还有我最喜欢的这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直都觉得,在古代文人中,能够将一个“愁”字用得如此频繁而又如此出神入化的,只有李清照了。就算是作品字里行间并没有出现“愁”字,也必然是通篇都是诉说离愁别绪,如“采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虽然字面上没有“愁”字,但是,这个“愁”,已经刻入了李清照的心里,和她融为一体了。于是,我不禁想:这李清照,究竟在愁些什么呢?好吧,就让我借着一首《声声慢》,来探寻一下,李清照心中之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尝听人言,形容琵琶的声音,要用“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句子,一直都无法真的体会到,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直到我看到了李清照的词,才恍然大悟。虽然这《声声慢》不是一首琵琶曲,但是,就凭借词开首,那一连串的叠字,就足以带给人一种声律之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连串的叠字,的确是让人有如闻“漱玉”之感啊。
   张端义曾说:“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这不仅在声律上是唯美的,而且,将一种欲有所求,可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寻找什么的凄凉哀伤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虽然“寻寻觅觅”,却还是一无所得,反而还生出一种冷清、寂寥、孤独的感受呢?全因为词人放眼望去,视野之中,全是一片荒芜,早就没有了一点生机。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在李清照生活的后期,她早已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打击,流落在南行的队伍之中,饱受离乱之苦,所以,现实中已经实在是找不出什么美好的东西来娱目了,留下的只有遍地的蒿草,足以勾起词人的黍离之悲。既然如此,她又如何能不“凄凄惨惨戚戚”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点出了这个季节的特点,秋天就是这样的,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这样的一个天气多变的环境中,就算是一个健壮之人,也会觉得难受,更别说是一个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命运多舛,遭逢不幸之人了。所谓“将息”,就是调养的意思,在这样的一个季节,还要整天担心战事,又如何让人好生调养呢?
   那就饮上一些酒吧,可以暖暖身子,可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就算是有酒,又如何能抵挡风寒呢,更别说,李清照患的是心病,她身上的寒冷,抵不上心里的伤痛啊。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人,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姐妹赏花、做诗、吃蟹,那林妹妹身子弱,只是吃了一点螃蟹肉,就觉得心口作痛,受了寒气,于是,她便想喝些热热的烧酒来解心痛。如此看来,这酒还真的是能够御寒、疗病的啊,只可惜,纵使林妹妹身子弱,此时她身边还有一个真心关爱她的贾宝玉,那宝玉忙不迭地将合欢花浸的酒烫了一壶来,所以说,此时的林黛玉,虽然身受病痛折磨,可她还是幸福的,至少,身边有一个爱她的男人。可是,李清照呢,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然病逝,再也没人像他一样关心爱护自己了。虽然赵明诚在当建康知府的时候,曾经缒城逃跑,可是,总比那一心只想骗取李清照钱财的张汝舟不知强过多少了啊。只可惜,斯人已逝,所以,面对“晚来风急”,李清照只能独自去扛,天寒,又如何比得了她的心寒啊。
   都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离乱之时,就算看见了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会让人感伤,所以,当大雁飞过的时候,那凄厉的鸣叫声,正好勾起了词人的无限伤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那大雁当真是她的旧时相识吗?或许,她想起了自己当年曾经借大雁来为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传递过书信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当时的李清照,纵使心中有些淡淡的哀愁,可同时也有期盼的甜蜜啊。当年借雁足传书,还算是有信可传,可如今呢,就算见到了那曾经相识的大雁,可丈夫已经亡故,她已然无人可寄信了啊。
   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爱人已过世,李清照的身体又不好,所以,又怎么能再有心思“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呢,就算面对满地菊花,也没有心情去赏花,更没有心情打扮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满地黄花”,是因为那菊花已经凋零了吗?可是,除了少数几种以外,菊花一般是不会凋零的,正所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它是不会轻易掉落一地花瓣的,纵使死,也要死在枝头上。所以,李清照所说的“黄花满地”,很有可能并不是说菊花落英满地,而是说她看到的是一种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了满地。这样就奇怪了啊,既然菊花没有凋残,又为何要说它们是“憔悴损”啊?或许,真正憔悴的,并不是黄花,而是李清照自己啊。正所谓“明日黄花蝶也愁”,李清照或许是从那满地的菊花,想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已经悄然过去了,纵使她依然有满腹的诗情,也已然没有丝毫的用处。盛放的菊花开在无人的旷野上,战乱中的人们,没有心思来将它采摘,插在花瓶中,它们开得再艳丽,也终究会变成“明日黄花”,无人过问,这是花的悲哀,也是李清照自己的悲哀。这样看来,这句诗中隐隐也有着词人的自喻,她将逐渐人老珠黄的自己,比成了是那黄花。这种“如今有谁堪摘”的心绪,比之“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的情怀,自然是要深远很多,哀愁更甚了啊。
   可是,她还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就像这首词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她依然还是要“寻寻觅觅”,虽然她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寻觅什么东西,于是,她便独自苦守着一盏青灯,也不知究竟在等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民间传说中的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年矢志不移,她终究还有个盼头,她在等待自己丈夫薛平贵的出现,可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又在等着谁呢?其实,她比谁都清楚,那扇紧闭的大门,已经永远都不会推开了,看着窗外的黄花、大雁,她的内心,越来越凄苦。或许,眼不见为净,所以,她在等待天黑,在等待暮色降临之后,夜的黑可以让她看不见那些恼人的风物,让她暂时忘却烦恼。可是,越是盼望天黑,这天就越不容易黑下来,就算太阳已经下山了,可是,半个月亮又爬上来了,“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看见那弯弯的月牙儿,恐怕李清照会更加伤心,更添愁绪呢。
   还好,老天爷可怜,浓云遮住了淡月,天上下起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雨。可是没想到,这雨比月亮更让人伤怀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回,完全让李清照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了。
   按理说,雨应该是个好东西,可是,这也要看它是下在什么时候,下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看听雨之人的心情。要是春天,那自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啊,下得好。要是下在干涸的农田里,那就叫做“久旱逢甘雨”,也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如果这听雨之人,心情还不算惆怅的话,那么,就算是在深秋,“留得残荷听雨声”,也会有一分闲适和浪漫。可是,偏偏李清照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所以,当那梧桐叶上,滴滴嗒嗒地响起雨声的时候,这一声声细碎的声音,宛如敲在了李清照的心上一般,更让人觉得肝肠寸断。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此时的心情,大概也是如此吧。
   整整一日,从早到晚,李清照所听、所见、所感,无不是悲秋伤怀的风物,到这个时候,她心中的那种孤独无助,寥落萧条的心绪,到了极致,淡酒、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一切,其实都可以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可是,处于国破家亡境地的词人,却只能从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愁和痛。一首词写到了这里,愤懑之情,从词人的心中喷涌而出,再也无法控制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都写过这个“愁”字,用了无数的比喻来形容这个“愁”字。有的说,愁有千斛万斛,也有的说,愁如江如海,可是,纵使有再多的描述,再多的比喻,又如何真的能将人心中的愁绪,描写出万分之一呢?既然如此,倒不如像李清照一样,不做任何比喻,就用“怎一个愁字了得”,反而更加好地反映了自己的愁之深切。
   是啊,仅仅只是一个“愁”字,又如何能将李清照心中的苦恼全部都说清楚呢,她的心中是凄清,是寂寞,是孤独,是哀伤,是无法表达的伤痛。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颠沛流离的生活,天地不仁,为何要将这一切,都压在这样一个弱女子的肩头呢?
  
   李清照的词,反映了她的一生,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在她的前期作品中,更多的是思考人生,思索社会,表达对于自然景物的深深热爱的词作,那时候的她,过得惬意自在,虽然有描述深闺生活的苦闷的作品,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对于生活的热爱。
   然而,到了她创作的后期,就不一样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将她从深闺之中移出,她接触社会更加深入了,于是,她的眼界也宽广了,不再只是写一些个人的小爱小愁,而是用自己的词,来折射社会,反映整个社会,反映全体百姓的哀愁。比如她的《菩萨蛮》,表现的是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抒发了她的爱国热情,而《永遇乐》则是通过元宵节的对比,表现出社会的变化,反映南渡人士的共同哀痛。而这首《声声慢》,则更是用铺叙手法,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若干层次的残秋景物,一一铺展开来,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反映了对于北方的怀念,对于丈夫的思念。
   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说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所以说,慢词实际上是具有赋的铺叙的特点,因其匀整而富变化,所以被人称为“赋之余”。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就极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她通过晚风很急,淡酒无法消除痛苦,秋雁表达离思之情,黄花堆积暗喻年老,梧桐细雨表现心愁,这样五个层次的描写,一层层铺陈开来,将自己悲秋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词,这是一首悲秋之赋啊。
   李清照写愁,绝对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少年意气,在她身上一点都没有,她所感悟的是家国身世,不幸的个人命运和对国家的哀痛,使得她的内心极其苦闷,于是,她便将这种情绪化入了文字。而《声声慢》,则是将那种孤寂愁苦的心境发挥到了极致,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
   其实,《声声慢》这首词,原本应该是压平声韵的,这样的话,能够使得调子显得更加舒缓,听起来似乎更加符合慢词的特点,但是,李清照偏偏要独辟蹊径,她不仅要压仄声,而且还要用入声韵,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整首词听起来显得短促而沉闷,而这正好与她要表达的痛苦之情相呼应。
   再加上那一连串的叠字,从“寻寻觅觅”开始,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一点点地加强感情渲染,表达痛苦之情,而到了“点点滴滴”,则让人感到有一种沉重感,那种悲凉之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叠字,有效地将浓郁的愁绪,渲染了出来。
   李清照正是用入声韵、叠字等手法,将原本舒缓的词,变得急促,将原来哀怨的词句,变得凄厉。如此看来,虽然她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可是,这首词却是将自己的愁绪恣意挥洒,这愁意发挥到了极致之处的时候,居然有了几分悲怆之感,她所感怀的,其实也并不是个人的儿女之情,而是抒发了国仇家恨,表达的是对于整个国家命运的感悟。如果这样看的话,这首词,还真是颇有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呢,如此悲壮,倒还真是算不得婉约了啊。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伤于人事,她的作品不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有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尝有人赞之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将她和李煜,李白合称,这足以可见,世人对她的钦慕。的确如此,是艰难的时事造就了她的无限诗情,就是因为国仇家恨,使得她的心中充满了“愁”,才造就了一个“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女词人。
   不过,即使世人对她赞美有加,又有几人能真正懂得李清照心中之愁呢,或许,在她的心中,词苑千载留名,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真正要的,只不过是国安家宁,就算写不出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在爱人的肩膀上哭一场,也已然足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这才是李清照真正心中所想啊。 『联盟★散文』怎一个愁字了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