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家*散文】无限风光鹳雀楼 ——读王之涣、李益、畅当鹳雀楼诗有感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酒家*散文】无限风光鹳雀楼 据说,武昌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再加上永济蒲州古城旁的鹳雀楼,这四座楼,合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四大名楼,都屋宇壮观,结构精巧,再加上那上面凝聚着的深厚文化底蕴,引来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登楼观赏,并留下无数的诗文。那些诗文,因为文人登楼受到了启发而被创作出来;而那些楼,也是因为那些诗文而流传千古,享有盛名。
   崔颢的一句“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尽了黄鹤楼的神韵,而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又使得滕王阁名垂千古,那岳阳楼,更是因为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为人们所熟知。作为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自然也不例外,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登临此楼,吟诗作赋,不过,诗文虽多,真正脍炙人口的,却也寥寥无几,沈括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这三个人的诗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了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并没有什么佶屈聱牙的词汇,也没有什么深邃难懂的典故,但是,却能够给人无穷的联想,无尽的思忆。
   这首诗的名字虽然是《登鹳雀楼》,有个“登”字,但是,王之涣却并没有从登楼开始说起,而是省略了登楼的过程,直接就从登上楼之后所看到的场景来说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这十个字,却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写得清清楚楚。前一句写山,后一句写水,山山水水,全都气势磅礴,壮阔非凡,作者并非是写不出更绚烂的词藻,但是,他却并不想写得太多,而是留有余韵,让读到这首诗的人,能够通过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自己联想。要知道,纵使用生花妙笔写上千句万句,也不能够将眼前河山的壮阔写清楚、道明白,既然如此,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于是,寥寥十个字,便使得读者仿佛看见了落日衔山,黄河咆哮的壮阔场景。
   眼前的景色的确是很美,但是,诗歌却不能只是写景,必须要写出那景色背后的余韵来。诗歌虽然不长于说理,但是,却也并不是不可说理,诗中要说理,要议论,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词句绝对不能像散文那样直白,必须要有诗歌的韵律美。王之涣在这点上,便是做得绝妙的。宋朝人写诗,崇尚以文入诗,以学问为诗,明清的理学家写八股文的时候,更是喜欢伴着面孔教训人,这样的说理,令人生厌,可是,王之涣却不一样,同样是说理议论,搁在诗歌里头,显得含蓄内敛。空海曾经在《文镜秘府论》中赞之曰:“景入理势”。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在诗中所体现的,是自己那无止境的探求的愿望,目力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要站得更高。“更上”两个字,是多么富有韵味啊,一个“上”字,点明了题目,体现出了诗人的确是在登楼,而一个“更”字,则蕴涵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这十个字最妙的地方,和前面那写景的十个字一样,也在于留有余韵,能够引发人的无穷联想。读者读完此诗,掩卷长思的时候,或许会想到,诗人所写的,难道仅仅只是登楼之事吗?世上万事万物,其实也是此理啊,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登楼的过程,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要有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怀。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的说法,和王之涣诗中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中一外,两位不同身份,不同特长的人,他们所领悟的哲理,却如此近似。
   有人曾赞美王之涣的诗,说是:“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的确如此,王之涣的这首诗歌,乃是绝句,只有两联,两联都对仗,但是,丝毫都没有故意雕琢的痕迹,读来让人觉得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若非眼前之景雄大厚重,而心中之情又深沉高远,如何能够达到这种气韵充沛的感觉呢,可以说,王之涣的这首诗,尽显大唐的恢弘气势。
   由于史料关系,后世对于王之涣的身世,知之甚少,但是,仅仅凭着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足以令他的诗名,与日月争辉。
  
   当然,鹳雀楼如此出名,曾经写过它的人,自然不是一个两个,畅当的《登鹳雀楼》也是其中的名篇,这也是一首五言绝句,“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想当年,李白看见了崔颢在黄鹤楼上的题诗之后,认为自己的诗句比不了崔颢的精妙,于是,怅然留下了“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或许,畅当的《登鹳雀楼》给人的感受也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王之涣题诗在前,那么畅当的这首诗歌,说不定也能成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只可惜,“之涣题诗在前头”,所以,畅当的这首诗,便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了,这颇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
   不过,话说回来,畅当的这首诗,同样也是一首好诗。或许有人会说,畅当的诗纯粹写景,不如王之涣将写景和论理融合在一起那么精妙。可是,如果结合诗人畅当的生平,体会他的心理,再来细细地读这首诗的话,或许,就会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了。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自然是气象万千,但是,诗人畅当却用飞鸟作比,他夸张地将鹳雀楼之高,说成是连飞鸟都难以靠近,同时,写出了一种出世超尘的感觉。楼是静物,但是,有了飞鸟作比,一下子有了一种动感。不仅如此,而且还很容易就可以使人联想到,畅当所说的“高出世尘间”,其实并不是仅仅指自己脚下的这个鹳雀楼,而是以物喻人,用来比喻自己。这么一来,一个高蹈在尘世之外,独步于青云之上,孤高傲立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给人一种高远的意境,畅当的《登鹳雀楼》,其实也能够让人看到诗人那高瞻远瞩,超凡脱俗的情怀。
   再看下两句,“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两句则更是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融合在了一起。从鹳雀楼上望出去,连绵的群山仿佛要将中间的这块平原团团围住,但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却偏偏要冲出重围,浩浩荡荡地奔涌而去。一个“断”字,是何等富有气势啊。李白也曾经在自己的诗中用过“断”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字,颇有气贯长虹之意,足以将江河的那种不畏险阻,奋勇向前的气势展现出来,体现出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同样,这两句诗,其实也反映出了诗人畅当的内心世界,展现出诗人壮怀激烈的胸襟和豪壮开阔的情怀。
   畅当和王之涣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所以,他身上自小便有那种盛唐的豪杰气。而畅当则不然,他是经历过战乱的中唐诗人,虽然进士及第,却仕途坎坷。虽然如此,畅当“穷则独善其身”,立志不苟俗,怀有一颗清高的心,而且,他也不甘于困顿,志气长存,激情澎湃,并不被眼前所遭遇的困境所打倒。在这种境况之下,他登临鹳雀楼,看见了眼前壮阔的场景,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高蹈、俊逸,如同飞鸟翔云一般的情怀,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志向,立志像黄河那样,冲破藩篱,奋勇向前。
   如此看来,这畅当的诗歌,也绝非是纯粹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深沉内敛,并不像王之涣那样,直截明了地说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是将自己的情怀融合在山川景物之中,必须要仔细品味,才能够明白畅当诗中的深意。
   究竟是像王之涣那样直接通过诗句传达自己的思辨更好,还是像畅当那样将心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做得不露痕迹更妙,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畅当的《登鹳雀楼》,其意境之深远,绝对不逊于王之涣的绝句。
  
   王之涣和畅当,虽然生活年代不同,境遇也不同,但是,他们的诗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能够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耐人寻味,催人奋进,不过,并非所有的人,在登楼之后,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的。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想当年,王粲才华卓越,却不被刘表重用,寓居荆州十五年,他怀着怅然的心情,登上了麦城城楼,纵目四望,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古往今来,悠悠千载,人们登楼抒怀,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可是,登楼之人的心境,却未必相同。王粲遭逢乱世,流亡荆州,所以,登楼之后,原本想远望故乡,可是,“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故乡不可望,空使人心惆怅,泪倾盆。由于王粲的心绪不佳,所以,登楼之后便不禁悲从中来。可是,王之涣就不同了,生在大唐盛世的他,自然有着宽阔的胸臆,远大的抱负,登楼之后,眼中所看皆是壮阔之景,心中所想都是壮志豪情。而畅当呢,虽然他可能也心中怅惘,但是,好在他有着不变的豪情壮志,所以,受到辽阔的大自然感召,自然胸臆大开,心中阴霾顿散。
   同样是登鹳雀楼,有些人的心情,可就不这么好了,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感觉。“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鹳雀楼西百尺樯”,这首诗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也是赞美一番鹳雀楼的高耸,可是,写着写着,抚今追昔,李益联想起往事沧桑,心中便不自觉地生出一种伤时怀古的悲凉之感。到了第二句“汀洲云树共茫茫”的时候,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油然而生,茫茫大地多辽阔,自然会让人产生“谁主沉浮”的感慨。面对夕阳、流水,李益升起了怀古之幽情,想起了当年汉魏之时的往事,一个“空”字,一个“半”字,怎不让人感叹日月如梭,世事沧桑呢?
   如果正逢盛世,那么就算有这样的联想,给人的感觉,也最多只是“悲壮”,而不会有“悲凉”的感觉,可是,这李益偏偏又生在乱世之中,当时正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时候,大唐王朝,表面恢弘,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日薄西山的衰败之景。想起了古人的故事,再联想起如今的遭遇,又怎能不让人有一种“今日山川对垂泪”的感觉呢。眼前有好景,但是却无好心情去赏,流水夕阳中,李益想到了早就已成往事的汉魏风流,自然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
   从“事去千年犹恨速”开始,李益陷入了沉思,千古风流,弹指间已经过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是千年,也是短暂的,可是,要是搁在每个人身上呢,则又不是如此了,沉沉陷入愁苦之中的人,即使只有一天,也是长的,这恐怕就是度日如年的感觉吧。到这种时候,李益不由得就产生了一种思归的心情,“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此时李益的心情,恐怕和当年写下《登楼赋》的王粲是相同的吧。“江山信美,终非吾土”,眼前风光再好,无奈诗人没有心情欣赏,所以,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如归去的念头。现在并非春天,却已然能够使人伤怀,若是到了春天,岂非更让人伤感吗?这样的感觉,不仅李益有,后世的贺铸也曾经发出同样的感慨,所以,才有词曰:“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李益的这首诗歌,和王之涣的以诗论理迥然不同,和畅当抒发情感的诗篇,也有所不同,他更加关注的,是对于历史的思索,对于现实的感慨,对于个人的伤感,并且从怀古之情,转为思乡之意,写得悲凉苍劲,再也看不出如王之涣诗中那般盛唐的壮阔了。
  
   鹳雀楼上,风光无限好,楼还是那座楼,可是,不同的人登临其上,却能够产生如此不同的感受。
   据说,北周年间,宇文护为了保住河外之地蒲州不失,便在蒲州城外建造了一座高楼,用作瞭望之用。此楼造型独特,风景秀丽,而且,常常有鹳鹊栖息其上,所以才叫做“鹳鹊楼”,后人也称其为“鹳雀楼”。这么看来,这鹳雀楼的确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唐朝年间,岁月沧桑,鹳雀楼,已经屹立了几百年了,由于它的位置独特,独立中州,所以,大家都认为在鹳雀楼上览胜,可以看见非同寻常的景致,引发别样的感受,所以,唐朝人常常登楼观览,并且题咏诗句。“遐标碧空,影倒横流”,在鹳雀楼上观景,的确是能够让人感觉到一种恢弘澎湃的气势。
   其实,也不光是王之涣、畅当、李益这三人,曾经在鹳雀楼观景,并且酬唱赋诗的人,不计其数,马戴、司马札、张乔、吴融等等,他们怀着不同的襟怀,登临其上,极目远眺,感受着“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体会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阔,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有的写自己高俊的情怀,读来令人能够感受到诗人奔放的激情,宽阔的胸臆;有的感慨自己抱负不成,壮志难酬,阅罢使人扼腕;有的则是情绪低落,写出了一派悲凉之景,让人感受到了乱世之人的悲苦……总而言之,一样的楼,不一样的心境,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也迥然不同。
   很可惜,金元大战的时候,鹳雀楼毁于战乱,再加上黄河水的泛滥,后人再也难以找到昔日鹳雀楼的遗址了,于是,人们将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只可惜,此楼非彼楼,盛名难副,留给世人无穷的遗憾。现如今,虽然说人们已经重建了鹳雀楼,但是新建的楼,到底少了几分历史的沧桑。
   或许,要想看到真正的鹳雀楼,还是应该从书本中去寻觅,在那泛黄的书卷之中,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之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鹳雀楼,一个令无数文人浮想联翩的鹳雀楼,一个风光无限的鹳雀楼。 【酒家*散文】无限风光鹳雀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