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内越寒越上火?名医只用2味药,一补一泻即可调~

 木子李265 2022-06-10 发布于福建

牙龈肿痛了,口腔溃疡了,脸上冒痘了,大便干结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火了,既然有火,那就吃点清热泻火药吧。
结果怎么样呢?多数情况下适得其反。
可见,上火这件事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里头的学问不少。
先分享一则医案:
有一小姑娘,口腔里长了溃疡,为了让溃疡早点好,她开始喝凉茶,吃冰棍,每天如此,结果口腔溃疡还没好,又开始冒痘了。更糟糕的是就连脾胃也跟着不好了,大便不成形,动不动就腹泻......
这就是过食寒凉把脾胃给伤到了。
脾在中医五行中是属土的,土就要温暖,才能孕育万物,寒冷的土壤是寸草不生的。
后来这姑娘遇到一位中医,用了一个小方子,栀子9克,干姜6克,煮水喝。喝了大概不到一个礼拜,症状就缓解了。
方子虽小,但却是一张古方,叫栀子干姜汤,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的《伤寒论》。
怎么理解这张方子呢?
首先是过食寒凉把脾胃给伤到了,导致脾胃虚寒。清代名医黄元御说:“脾胃中土为后天立命之本,若滥用寒凉滋腻,泄火伐阳,必致寒湿愈加而中土阳衰。”
脾胃太寒了,运化越来越不好,等于说脾胃这个枢纽瘫痪了, 道路不通了,上半身的火气下不去,因为道路不通,郁在那里,形成郁火。
用寒药吧,脾胃可就遭了殃,脾胃越来越寒,郁火始终下不去,上火的次数会越来越频繁。
用热药吧,那已经生成的郁火又该当如何?
既不能用补药,也不能用泻药,那就补泻一起来,寒热并用,栀子是苦寒的,干姜又是辛热的,岂不是相得益彰。
清热解毒药有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栀子呢?
黄连擅长清心火,黄芩擅长清肺火,张仲景也用它来清胆火。
但是栀子,它能清三焦之火
图片
前面提到上半身的火气下不去,郁在那里,形成郁火,那么,这个郁火究竟是哪里的火呢?有可能是心火,有可能是胆火,有可能是肺火。也有可能心火、肺火、胆火都有那么一点。甭管是哪里的火,栀子一去,都能一一给它们下逐客令。
《神农本草经》有过记载:“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功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身体有实热了,一味栀子煮水喝,它可以把上半身的火热导入膀胱,通过小便排出去。
喝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到浑浊的小便转为清白,这就刚刚好。
栀子除了清热,还能除烦,就是治烦热,一个人心火很旺的时候,会很烦很烦,到了晚上就睡不着,栀子加一点淡豆豉,大概是这么一个剂量,栀子9克,淡豆豉6克,栀子清心火,淡豆豉令心肾相交,让肾水去灭心火,睡眠就回来了。两味药组合在一起叫栀子豉汤,也是张仲景的方子。
干姜,跟生姜不同,生姜擅长散表寒,干姜擅长散里寒。
不小心吹了冷风,又流鼻涕,又打喷嚏,赶紧煮一碗浓浓的生姜汤,把体表的寒气散出去。
干姜能一直往里走,从体表走到脏腑,走到脾胃,脾胃虚寒的人可以把干姜打成粉,拌在粥里面,每天吃上一点。它吃下去以后就像在脾胃里头点了一把火,能把所有的阴寒邪气都赶出去。
总得来说,栀子干姜汤它适合的体质是寒热错杂,就是中焦脾胃虚寒,导致火热下不去,郁在那里,用栀子清热泻火,用干姜温中散寒,一个栀子,一个干姜,两味药加在一起就把问题解决了。
【提醒】对自己体质把握不好的人,请不要擅自服药,请咨询本地中医辨证调理。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