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中国单位学生就面临着一次人生的大转折,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现行的政策是大体相当,各地区情况不一,总的来说,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高于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而且基本素质差距颇大,现在的一个说法是:职业教育就是兜底教育。 家长普遍选择高中教育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就业前景好,比如同学人脉好等等很多。前几年的高考指挥棒就是个例证,各地大规模宣传考上清北的人数,高考状元等,当然,现在已经不允许了。这几年从校容校貌上来说,同层次的高中校园也比职业学校校园软硬件上好的多。对于一个地方的主政者,高中和职业学校是两条腿走路,如何发展这是一个考验政治智慧的抉择。对于发达的大城市而言,因为可以提供足够的资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远大于三四线城市的,这就造成了一个情况,就是三四线的城市年轻人口不停的萎缩,都到大城市谋生去了,留给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 现在各个城市都有着“招才引智”类似的吸引高素质人群的计划,开出各种优厚条件。因城市而已,大城市相对容易,三四线的效果估计不会太理想。作为三四线城市的主政者们,你们是否考虑过,实际上,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支撑的,当年考试成绩一般偏下的这拨人才会大量留在出生的城市?为什么不对他们好点?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适当倾斜一下,把职业学校建的漂亮一点,提供优秀的师资和硬件,让他们能掌握一点谋生的手段,这个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天天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际上到职业学校一看,从内到外都不如当地的高中学校。 工作原因,参观了很多经济发达城市的职业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遍职业教育非常发达,新校园环境优美,老校区文化积淀深厚。很多人说,是因为经济发达了,学校才建的漂漂亮亮。在我这个职业教育从业者来说,这是错误的看法,一个城市发展势头强劲,肯定是先投资的职业教育,这是基础和根本。培养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之内是看不到任何效果的。但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前提是厚积,也就是说储备。 政府招商引资能力再强大,对企业而言,肯定也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地能不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这是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引进企业或者扩产,陷入无人可招的境地,那是大写的尴尬。等企业陷入用工荒,政府才才开始投资职业教育,总有点缘木求鱼的感觉,这个要产生效益,怎么也得四五年或者五六年以后了,早干嘛去了,企业能等这么长时间吗,外地用工的成本太大,远没有当地用工成本低。 前几年,中国一直在中低产业链上发展,对人的要求不高,流水线工人,只要受过义务教育,有足够的体力就满足要求了。实际上对一线员工的基本要求不高,政府也没啥动力去投巨资发展职业教育。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向中高端发力,争夺更大附加值的产品话语权,对一线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稍好一些的企业起步就是专科毕业。当年没发展职业教育的地方政府,你们不后悔吗?辛辛苦苦培育出的学生都给外地的高职校送去了,自己当地只有几所破烂的中职校,当地企业用工脑袋一个比两个大。 当年的高考指挥棒给大城市造就了数不清的基层工程人员,现在连中职学生都不打算放过,用高职校吸引过去,大量培育。大学转向研究基础科学,高职校开始德技并修走向应用技术,强调动手能力,为产业集群的升级储备员工。三四线城市再不想办法,早晚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再先进的装备也得闲置。 伟人曾经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地方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所在。城市想一鸣惊人,首先你得有一群鸟,鸟从哪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不种梧桐树,哪来的金凤凰。到底是先有企业这只鸡,还是先有员工这只蛋?不是明摆着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