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重庆美食的十大问题(上集)

 白象街zxz 2022-06-10 发布于重庆


作 者 简 介  司马青衫

重庆文化和旅游协会副会长、重庆美食评论学会会长。重庆历史文化作家、美食评论家、酒史作家。著有重庆十佳图书《水煮重庆》《重庆酒史》等书,并多次在央视、凤凰卫视、重庆卫视等节目中担任重要嘉宾。所著新书《川菜真相》即将出版。

重庆美食的十大问题

1

重庆菜是不是川菜

2

重庆菜是不是川菜的下河帮

3

重庆菜对川菜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4

重庆火锅到底发源于哪里

5

重庆火锅的标志是什么

6

重庆美食的代表是什么

7

重庆只有火锅小面江湖菜吗

8

重庆菜的特点是什么

9

重庆小面,在全国的地位如何

10

重庆江湖菜,在川菜中是什么地位

这个问题,真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它偏偏就成了问题。

重庆直辖后,开始冒出来一个声音:重庆菜不叫川菜,而是叫渝菜。一本正经和川菜拉开了距离。大有你是你、我是我、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

这是值得商榷的。

重庆菜,不管你换什么马甲,取一万个名字,它骨子里面,流动的都是川菜血脉。

清末民初,大量的成都等地厨师入渝。据说,重庆第一家上规模的大餐馆“适中楼”,其老板杜小恬就是成都人,或者成都附近的人。他的适中楼里面,很多成都名厨如谢海泉、孔道生等,曾在此主厨。

另一家重庆早期名店陶乐春(始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也引进了成都名厨张松云、刘建成(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刘还曾在解放碑西大公司主厨)。

知名的小竹林(原名竹林小餐,始创于1922年),老板张少卿也是成都人……这些名馆名师的技艺风格,被镌刻进了重庆美食的血脉中。

川菜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一些地方菜式。这些特色菜式,在不同地方聚集,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比如乐山菜、自贡菜等等,但是,就类别而已,依然没有跑出川菜的手掌心,乐山菜、自贡菜如此,重庆菜也如此,都是川菜的孩子们。

1985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川菜烹饪事典》。这本花五年时间、集全川渝之力编撰的书籍,是川菜理论研究的一座高峰,迄今无人能逾越。

图片

《川菜烹饪事典》里面的执笔人名单

前段时间,为了弄清《川菜烹饪事典》的作者构成,我向成都一位德高望重的餐饮文化人请教。这位热心的前辈,专门跑去找了该书主编——90高龄的张富儒老先生,张老先生记忆出奇地好,逐一列举了此书23位执笔者的来历:11位来自重庆烹饪界,8位来自四川和成都烹饪界,其余4位来自当时的省食品公司和农业机构。

从该书的作者构成可以看出,重庆,曾经是川菜界一支多么强的力量!

一位在川菜界很有资历和威望的老餐饮人告诉我,当年,在全国、全川的烹饪大赛中,重庆厨师都是获奖主力军

1949年后,川渝两地仅有的两次满汉全席接待任务,全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省里面交给重庆厨师——以会仙楼厨师团队为主,加上颐之时、味苑等餐馆厨师——完成的。川味满汉全席,毫不客气地说,它就是川菜筵席菜的巅峰。

现在的重庆菜中,你任意拿出几道菜来,它都具有川菜的典型特征。所以,在全中国吃货和业界的认知中,重庆菜就是川菜的一个部分,这个认知,是怎么都删除不掉的。

川菜-辣子鸡

图片
图片

川菜-麻婆豆腐

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对全国省会城市的餐馆进行了归类,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川菜实力强大得出人意料。

众多省会城市中,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地,数量最多的餐馆,就是川菜馆(含重庆火锅,下同),而其它所有省会,餐馆数量的第一名是当地地方菜,第二名无一例外,都是川菜馆。

这些川菜馆中,重庆火锅的销售额,当之无愧排第一。至于第二和第三名,则分别是重庆酸菜鱼和重庆毛血旺。如果再进一步研究,我们相信,这个川菜销量排行榜上的大多数菜品,都发源于重庆

在当今川菜中,重庆菜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可以说,把重庆菜从川菜体系中割裂出去,川菜体系会崩塌,会倒退100年,而独立出来的重庆菜,其历史和文化也会被消灭,成为无中生有的虚空孤儿——这种做法,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是讲不通的。

无论从血统传承看、从味型特征看、从烹饪技艺看,重庆菜,都是川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过去不能分割,现在不能分割,今后也不能分割。

还有个观点:承认重庆菜从属于川菜,然后更个名,把重庆菜叫做渝菜,以图小小地满足一下自尊心。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意义不大,好端端的“重庆菜”不用,非要使用争议很大的“渝菜”,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图片
图片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川菜被一些人分成上河帮、下河帮和小河帮三大帮。

这种划分,显然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1985年,成都作家王大煜先生,在《四川文史资料》上,发表《川菜史略》一文。文中王老先生写到:

四川饮食业……还有按地区划帮的,如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自内帮,另外还有'面食帮’(指面点小吃摊贩),各帮之间,各行其是,素不往来。

把川菜按照大小河帮分类,这是第一次见诸文字。后来,慢慢就有人把这个川菜流派,细分成了上河帮、下河帮和小河帮(也有人加进了大河帮)。

目前常见的解释(如百度),上河帮指成都川西一带、小河帮指自贡一带、下河帮指重庆川东一带。看上去蛮有道理,其实错了十万八千里

大河帮、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这四个词,从目前的资料看,最早见于重庆。这是以重庆——准确地说,是以朝天门——为中心的一种区域划分方式。

据《巴县档案》记载,在嘉庆八年(1803年),重庆各大船帮在官府主持下,开了个团结胜利的大会。会上,大家约定了当时重庆各船帮的势力范围。

重庆船帮,早就有大河帮、小河帮、上河帮、下河帮之说。当年重庆人,把川江叫做大河,嘉陵江叫做小河,又以朝天门为界,大河的朝天门以上部分,为上河,朝天门以下部分,为下河。这就是大河、上河、下河、小河的由来。

图片

小河帮(川北)名菜:卧龙鲊

图片
 上河帮(川南)名菜:乐山周鸡肉

几大河帮,划分了各自的业务范围,上河帮不许抢下河帮、小河帮的业务,只能在重庆以上的川江行船运输,其余几帮也如此。乱抢业务,轻则罚戏一台,重则退出河运业务。

在《巴县档案》关于河帮的记录之前,我们没有在史料中发现任何关于四大河帮(其实只有三大河帮,因为大河帮就等于上河帮+下河帮)的记录。也没有看到除此以外关于四大河帮的任何定义。

所以,我们猜测,王大煜老先生,或许是借鉴了重庆船帮的划分方式,把川菜进行了五大帮的划分

后面的一些业内人士,对四大河帮的出处、概念并没有弄清楚,就糊里糊涂搬到自己的文章里面。

准确地讲,上河帮指的是从朝天门到乐山的川江地段,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川南。下河帮确实是以重庆为代表的川东。而小河帮,扎扎实实指的就是川北嘉陵江流域,并非自贡内江一带。所以,在河帮之外,王老先生又单独列出了成都帮、自内帮作为补充。

图片

目前流行的河帮区域划分图

不过,我怀疑,川菜的这种分类法,并非是以菜式风格为标准,更多是指的厨师籍贯年各地厨师,多以籍贯结为同乡同党,以互相照顾。所以,王大煜老先生说“各帮之间,各行其是,素不往来”,“另外还有面食帮”,这就更像以厨师籍贯分帮了。

那么,川菜各流派的科学分类法,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以厨师籍贯,那么分为上河帮(川南)、下河帮(重庆及川东)、小河帮(川北),再加上成都帮自内帮,是比较准确的。

如果以区域风格进行川菜的流派划分。我可以断言,以现在大家掌握的资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大致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如重庆菜、乐山菜、自贡菜、泸州菜等等。

而且,这些划分,尚缺乏理论上的严密论证。一个城市的菜,要自立门户,必须解决三大基础问题

1、有包括筵席菜、大众菜、小吃等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区域化菜式体系结构

2、一大批有着共同地域风格的代表菜式;3、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清晰的菜式进化史。

如果不是应付着玩玩,而是要科学划分川菜的各大流派,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川菜的田野调查如同我刚刚完成的巴南区美食资源调查、正在进行的合川区美食资源调查,对川渝两地所有辖区的城市、乡村,进行一次仔细的大调研,在调研数据基础上,才能真正完成川菜流派划分的工作。

否则,坐在办公室,查资料加拍脑袋,还不如洗洗睡吧。

图片

乡村坝坝宴——田席

图片

川菜,起源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这一点毫无争议。但是,重庆作为川菜的两大动力源之一,对川菜的贡献,一直被忽视,更没人去系统研究。

我发现,在川菜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我把这两个时期,称为川菜的两大爆发式生长期。因为这两个爆发式生长期,同时诞生了川菜的两大中心

第一个爆发式生长期是清末民初。地点:成都。

这个阶段,是川菜的正式成型期,不但以荣乐园为代表,创设了大量川菜筵席菜,还诞生了川菜的第一批网红菜式。回锅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陈皮兔丁、大蒜鲢鱼、辣子鸡(传统辣子鸡,不是现在我们吃的歌乐山辣子鸡)、脆皮鱼……无数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盘又一盘,川流不息地端上了餐桌。

这些名菜,在百年后的今天,还在我们餐桌上,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让人口水滴答。

这些菜式的创造者,绝大多数来自成都或者川西民间,这些菜,也给川菜涂抹上了草根菜系的斑斓色彩。它们把辣椒花椒,以及川菜的两大神器——泡椒和豆瓣,大量普及到了餐盘中。至今,泡椒和豆瓣,依然是支撑川菜大厦的两大基石。

图片

大排档式川菜馆

川菜的第二个爆发式生长期则是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地点:重庆。

改革开放初期,一夜之间,重庆郊区出现了一大批标新立异的菜式:来凤鱼、歌乐山辣子鸡、南山泉水鸡、铁山坪花椒鸡、渝北水煮鱼、江津酸菜鱼、磁器口毛血旺、白市驿辣子田螺、邮亭鲫鱼……

放飞自我的重庆民间厨师,冒着被师傅打屁股的危险,离经叛道地推出了一盆又一盆红彤彤的菜式。这批造型粗糙的菜式,后来有了一个同样粗糙的名字——江湖菜。

那个时候,正是川菜最危险的时刻。在全国,粤菜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北上东进,抢夺了传统川菜馆的大部分地盘。

危机时刻,起于草莽的重庆江湖菜,成群结队呼啸而出,挥舞着大把的辣椒花椒,一个又一个地收复川菜失地,而且会同重庆火锅一起,用凶猛的麻辣味道,碾过全中国吃货的舌尖,征服了无数麻辣粉丝的芳心。

川菜的红色大旗,再次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从那个时候起,全国川菜馆的头牌菜品,增加了辣子鸡、酸菜鱼、毛血旺、水煮鱼……这一群来自重庆的叛逆名字,直到今天,还在各地川菜馆的菜单上,占据着最耀眼的位置。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两波川菜爆发期,会发现三大共同性:

一是都起源于民间,主要是来自城乡结合部。这些菜,绝大部分是不知名的乡间大厨所创,其第一批粉丝,也都是民间老百姓;

二是都和麻辣有关。而且这些原创厨师,一个比一个胆大心狠,麻辣度一次又一次被他们拉到新高度,居然还都被吃货狂热追捧。

三是都依托于大城市。第一波大爆发,依托成都这个大都市,第二波大爆发,则依托重庆。

从这些共性看,在这两个川菜菜式爆发期,诞生的这些麻辣菜式,他们的别名,应该都叫江湖菜。他们都来自江湖。

江湖,也就是民间,才是川菜的源力所在。

重庆,也因为孕育了川菜史上的第二次菜式大爆发,而成为川菜的两大发源地、两大中心之一。

图片

高档川菜馆

图片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个问题。

问重庆火锅发源于哪里?就像问“中国话发源于哪里”一样荒唐。重庆火锅,当然发源于重庆。

但是,偏偏有人把这个问题搞成了问题。

他们是这样搞乱逻辑的:重庆火锅发源于重庆,但是,重庆火锅只是麻辣火锅的一种,而麻辣火锅并不发源于重庆。

我在很多场合,经常听到有人说:麻辣火锅发源于自贡!麻辣火锅发源于泸州!

这里的逻辑错误在于:他们故意把麻辣火锅和重庆火锅区分开。认为在重庆火锅之外,还另外有一个麻辣火锅。事实上,麻辣火锅就是重庆火锅,重庆火锅就是麻辣火锅,二者是同一个东西。

我们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说一声“我请兄弟们吃火锅”,一定会被自动识别为“请兄弟们吃重庆火锅”——这里的重庆火锅,就是指的麻辣火锅。

去年上半年,我在成都参加一个火锅文化研讨会。会上,就有专家提出要给火锅正名,应该叫“四川火锅”或者“川味火锅”,不应该叫重庆火锅。我当即表示严重不同意。

麻辣火锅就诞生于重庆,所以被人们约定俗成为“重庆火锅”。重庆火锅就是麻辣火锅的代名词,“重庆”这两字,表示的是诞生地。

这就像“江津肉片”、“合川肉片”、“球溪鲢鱼”一样,前面的地名表示诞生地。我很奇怪,大家不去讨论“江津肉片”、“合川肉片”、“球溪鲢鱼”,把他们分别改为“四川肉片”、“川味肉片”、“四川鲢鱼”,却为什么非要扭倒费,想把重庆火锅去重庆化呢?

重庆火锅,从现有资料看,大概率诞生于渝中区十八梯附近。这里,曾经有着清末民初重庆主城唯一的一个宰牛场,所以这条街就叫宰房街。

从宰房街出发,到石板坡、菜园坝一线,依托这个唯一的宰牛场,出现了很多卖牛肉、牛杂汤锅的小摊子——请注意,最开始都是把牛肉或牛杂,拿来要么清汤要么红汤,煮着一锅中,围坐而食。

这叫汤锅,不是火锅。火锅的主要标志,是毛肚涮烫,而不是“麻辣红汤”。

图片

麻辣火锅就是重庆火锅,反之亦然

当时,牛肉牛杂都是极便宜的东西,价格远低于猪肉——我在1972年的重庆物价史料中,就发现,到1972年了,当时的牛肉价格,都还低于猪肉,这可是穷人补充蛋白质的极佳渠道。

毛肚,在偶然发现它可以涮着吃之前,是没有人要的废弃之物,直到某一天,某个穷光蛋吃货,实在舍不得丢掉毛肚,拿来轻轻一涮,发现了这个脆爽美味的秘密后。毛肚火锅就此诞生。

重庆火锅,一开始的名字就是“毛肚火锅”。民国时期,当时满大街火锅馆的招牌上,写着的就是“毛肚开堂”或“毛肚火锅”字样。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依然是“毛肚火锅”,而没有“重庆火锅”一说。

直到重庆火锅走进四川、走向全国,外地朋友见到这个稀罕物,来自重庆的一大锅麻辣红汤,烫东西真好吃!既然来自重庆,那就叫“重庆火锅”吧——重庆火锅这个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重庆火锅出名了、网红了,投资开火锅馆的朋友,蜂拥而来。其中,开始出现其它地方的投资者。直到这时,才开始产生“去重庆化”的杂音。

一些人不愿意再用重庆火锅这个牌子了,想改换门庭,用“四川火锅”、“川味火锅”取代重庆火锅,争端于是产生。什么“自贡发源论”、“泸州发源论”,都是进入21世纪后,才冒出来的一些说法,但这些说法,更像猜测,缺乏史料佐证。

图片

九宫格火锅

图片

重庆火锅的标志物,就是毛肚九宫格,以及那一锅浓厚香郁的牛油汤底

因为毛肚,而出现毛肚火锅。

然后,毛肚火锅再被中国吃货们亲切地称作“重庆火锅”。所以,作为重庆火锅的诞生标志,以及最早期的火锅食材,毛肚是重庆火锅当之无愧的首选标志物。

现在有些90后、00后小朋友不喜欢吃毛肚。我工作室就有个小朋友,拒绝吃毛肚,说毛肚绵扯扯的,对于食客的技术要求太高,不好吃,不喜欢。

其实,这不是食客的错,也不是毛肚的错。

当年的重庆,宰牛场就在十八梯旁边,每天的毛肚,那是新鲜得很哪。只要是当天的新鲜毛肚,下锅随便那么一烫,没有不脆嫩爽口的。毛肚的“毛”,在重庆话中,就是指的新鲜出笼的、未经处理的、原始状态的食材。毛肚的毛、毛血旺的毛、毛干饭的毛,都是这个意思。

我在外地,经常见当地火锅馆把毛肚写成牛百叶,我告诉他们,重庆人过去是不吃牛百叶的,我们吃“毛肚”。

普通牛百叶,一般都是冻货。不新鲜,哪里还会有那个销魂口感呢?“毛肚”一词,重点不是“肚”,而是那个不起眼的“毛”字——一定要新鲜再新鲜,三五个小时内,下锅涮一下入口,最佳。

可见,当年老重庆的吃货们,硬是有口福。守着宰牛场,吃的鲜毛肚。而现在呢,很多火锅馆的毛肚,冻货居多,这已经不能叫“毛肚”了,应该像很多外地火锅馆那样,只能叫“牛百叶”。

图片

毛肚火锅

九宫格,则和重庆火锅的吃法紧密相关。离开了九宫格,就烫不好重庆火锅。

九宫格最早的作用,是为了划分食客的领地。当年,重庆火锅是多位互不认识的吃货围在一起吃,为了不至于吃混了,你夹了我的毛肚,我捻了你的鸭肠,所以干脆放一个九宫格,你的食材放这几个格子,我的放那几个格子,各吃各的,相安无事。后来,这种组合吃法慢慢取消了,九宫格也就在很多火锅馆消失了。

其实,九宫格的作用远不止此,它不但划分食客的领地,还区分着食材的涮烫方法。

中间那一格,是不能倒菜进去的,那是大家用来涮毛肚、鸭肠、腰片、肝片的地方——对的,所有必须筷子夹着涮的食材,都在这一格。

而旁边的四个大格子,是用来烫食的。一些需要稍微煮一下,但煮但时间不太久但食材,比如黄喉、午餐肉、嫩肉片、肥肠等,以及大部分素菜,就放在这里烫食。躲在角落里的那四个小格子,则用来煨煮。如老肉片、脑花、血旺、藕片等等,就放在这里慢慢煨。

我喜欢吃老肉片。去熟悉的火锅馆,我往往要提前一个小时,给老板打电话,请他切一盘厚厚的梅花肉,放在其中一个小格子里面,慢慢煨。一小时后,坐下来,口感正合适。

而重庆火锅汤底里面的牛油,则是这一锅汤底中真正的灵魂所在。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重庆火锅进入成都不久,当地人的味蕾,很快就被重庆火锅征服。但是,也有人反映出不适应牛油,于是聪明的成都朋友,就想出一个好主意:推出清油火锅,用清油(即菜籽油)代替牛油。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你去成都看看,还找得到清油火锅吗?随便走进一家成都火锅馆,锅里飘的,依然是牛油的脂香。

如果在一锅重庆火锅里,牛油出现了膻味,这不是牛油的问题,是打锅的师傅出了问题。

处理好的牛油,不会有异味或者膻味,只有香气,当然,你非要说这牛油香气是膻味,我也拿你莫法。

牛油的脂香,和麻辣鲜香结合在一起,加上不同食材的口感,在口腔里动态叠加——美妙的节奏感和刺激感,在舌尖往返轻跃。这就是重庆火锅!

图片

九宫格牛油火锅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