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成中英:我对新易学的思考

 慧然 2022-06-10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我提出的“易学本体论”,是以易学中的不易之体来界定人在经验与思维的统合中的所呈现的动态真实,也可以说给与了人的存在一个动力根源与价值的内涵。此一内涵即有本有体,因其本而形其体,为创生不已的创生力,亦名太极。太极即本体,其生化万物表现为一阴一阳之道,是为万物之本,源源不绝,生生不息,而万物也因以各自有体,其体亦各自显现为阴阳两功能的动态结合。有体方有性与能,有性与能方有用与行。万物皆有性有能,也皆有用能行,故宇宙充满生机,人类得其精华,故其生命方有价值,文明油然而生矣。
就理论及其应用而言,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基于对自然宇宙变化第一义即直接面对的理解,易学可说首先提示了一个认知宇宙本体、理解人类处境、反思人之自我的生化本体论与观感认知论。易经的卦爻体系实为此一本体思考与观感认知所引申出来的一套阴阳符号体系,旨在呈现本体、表象自然事物发展层次以及天人的关联与互动。再基于人事预测的需要,应用于卜筮,并经由此一符号体系,从象数与义理两方面去掌握自然、人我与事物关联的现状,在顾全本体的理解与诠释的基础上,做出合理预测以及负责决策的行为与实践方案,此即卦爻辞判断之功能。沿着此一基本思维方式,我对《周易》经传的形成及易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卜筮之外,我看到易学的现代应用,亦即基于易学,我首先构建了系统化的中国管理哲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注意到现在的管理学重心应在于对时代知识体系的应用以进行合乎知识理性与合乎价值认知的管理,使其获得高效能可持续的发展,也使其容易被参与者所接受。这里说的知识体系关乎知识(涵摄自然、社会与人的心理需要)问题,而又与价值问题相联系。知识与价值两者之间因人的存在而有一种相得益彰、互动共振的统合关系:以知识来驱动价值,以价值来提高求真求实求用的知识,这才有利于人类生命可持续的发展。
我提出的“易学本体论”,是以易学中的不易之体来界定人在经验与思维的统合中的所呈现的动态真实,也可以说给与了人的存在一个动力根源与价值的内涵。此一内涵即有本有体,因其本而形其体,为创生不已的创生力,亦名太极。太极即本体,其生化万物表现为一阴一阳之道,是为万物之本,源源不绝,生生不息,而万物也因以各自有体,其体亦各自显现为阴阳两功能的动态结合。有体方有性与能,有性与能方有用与行。万物皆有性有能,也皆有用能行,故宇宙充满生机,人类得其精华,故其生命方有价值,文明油然而生矣。
就理论及其应用而言,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基于对自然宇宙变化第一义即直接面对的理解,易学可说首先提示了一个认知宇宙本体、理解人类处境、反思人之自我的生化本体论与观感认知论。易经的卦爻体系实为此一本体思考与观感认知所引申出来的一套阴阳符号体系,旨在呈现本体、表象自然事物发展层次以及天人的关联与互动。再基于人事预测的需要,应用于卜筮,并经由此一符号体系,从象数与义理两方面去掌握自然、人我与事物关联的现状,在顾全本体的理解与诠释的基础上,做出合理预测以及负责决策的行为与实践方案,此即卦爻辞判断之功能。沿着此一基本思维方式,我对《周易》经传的形成及易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卜筮之外,我看到易学的现代应用,亦即基于易学,我首先构建了系统化的中国管理哲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注意到现在的管理学重心应在于对时代知识体系的应用以进行合乎知识理性与合乎价值认知的管理,使其获得高效能可持续的发展,也使其容易被参与者所接受。这里说的知识体系关乎知识(涵摄自然、社会与人的心理需要)问题,而又与价值问题相联系。知识与价值两者之间因人的存在而有一种相得益彰、互动共振的统合关系:以知识来驱动价值,以价值来提高求真求实求用的知识,这才有利于人类生命可持续的发展。
基于以上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现代意义,我极力提倡易学,因为易学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价值的提供者。同时,我还强调一个基本的认识:易学不但表现为中国哲学的主体,且其知识体系不等同于西方的科学体系,但却涵摄科学体系于其中。它具有广博的宇宙自然的启发性,并在进行世界性的发展过程中,重视整体,重视变化,重视关系,也重视主体的人创新与创造的生命与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对于主体的人而言,能在本体上重视价值目标,重视主体的自我德性修持,重视自我实践与自我投入,重视发展群体与群力,强调个体大公无私的参与与关怀,也强调个体的盛德大业的追求。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方面,他就能成为一个德能兼备、仁智双全的领导者,就能带动群体、组织群体来进行整体价值的创造,从而逐渐实现或落实高瞻远属的人类发展理想,建立人类生命与命运的共生体系,持续享有智慧、幸福与繁荣。这种新的管理哲学,就是我在1991年提出的C理论的主旨所在。之所以名之曰“C理论”,就是在强调其包含性、持续性与创造性,而其创造性就在于能结合知识论与价值哲学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有益发展。也许,这是一个符合全球化要求的发展,是一个既有时代性又有未来性的发展,是人类走向全球化与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自2006年该书出版以来,已经过了十二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哲学思想和易学思想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坚信此一新易学的思考具有三大含义。
一、易学的再发展对易学本身有重大意义,能使易学成为一种同时涉及价值与知识问题的生命化的学问。易学应当有一种整体的更新,我们要更深入地去掌握易学的本质和其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并在这个前提下建立文化、文明发展的驱动力和创造力。就易学本身来说,回顾易学发展的历史,易学家在对经传具体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只关注易学的道德规范性与吉凶实用性,并没有真正去掌握易学中的本体与知识问题。传统易学也强调象数与义理的卦爻研究。在孔子以后,易学的主流从两汉的象数易学经过王弼而走向宋明的义理易学。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缺乏对象数与义理的整合的清晰认识。清代的易学研究者,在文字训诂与文本训释上下了很大功夫,对易学的本体认识却是阙如的。基于此一批判的反思,因而我提出回归到第一义的易的经验与体验,着眼于其本源性、真实性与理论性,主张从经验认知与理论分析来建构其内涵的或预设的本体内涵,借以解决其内涵的哲学问题,亦即开发出新的理路来整合象数与义理,从而说明变化之原始与所以持续创新的可能。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兴起了重新理解传统文化体系的思潮,经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发展出了新的诠释学思想,强调主体性与历史的权威性,但仍未能在第一义上涵盖宇宙的真实性。我提出本体的诠释研究,就在扩大此一研究,在主体观感而深思的基础上统和人的生命主体与宇宙客体为一体,体现在人的整体创新的意识与理解之中。就我研究易学而言,我们也必然面临着统和主体与客体的本体意识与理解诠释问题,故我主张当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停留在考证文字语言的历史训诂之上。本体诠释学转化易学为世界哲学,也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彰显了一个源头活水。
二、易学的再发展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哲学面临着一种危机,或被认为不是哲学,或被认为其(作为哲学)缺乏理论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为中国哲学提供一种新的定位。我认为,易学研究于此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供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起点与哲学基础,因而,正如我一再强调,具有为中国哲学提供定位与起源界定的作用。我们检阅中国哲学史,就能发现中国哲学创新的发展都建立在对易学的回归上。易学首先是一种本体宇宙之学,能帮助我们认识我们所处的真实宇宙,同时也有助于体察真实宇宙中之价值与我们的关系,即同时关联了知识问题和价值问题,且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与人的存在自身相关联。这就是中国哲学定位和发展的关键。有了新易学的理解,易学作为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源头活水的意义也就清晰了。由于它提供了一个宇宙与世界思考的框架,其中所有存在体都有天、地、人成分,人之生开始即有宇宙意义,这便成就中华文化的本体生命观;孔子更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沿此发展成了中华文化的本体道德观。两汉、魏晋、隋唐乃至宋明,中国哲学的每次发展,无不是回归易学而立心、立德而理得。甚至,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本土化的过程也自然结合了易学的对变化与生命的理解整合而展开。到了近代,早期新儒家如熊十力、梁漱溟等先生,以唯识宗的意识来说明宇宙的变化;现在,我们也可以据易学来说明人意识何以兴起、心性何以发展。易学既是结合儒家与道家的基础,又是把佛学中国化的基础,故对传统中国哲学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易学的再发展对世界哲学有重大意义。所谓世界哲学,是指以世界为对象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哲学传统,它们根植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包括中国哲学、希腊哲学、犹太哲学、近当代欧洲哲学及美国哲学等。它们应对的问题,可关联于二十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问题,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易学既然重视宇宙论、本体论,重视人的本体与宇宙本体的关联,欲以人来弘扬世界之道,当然也就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人必须参与世界,修持、建立与完善自我,以解决世界纷乱问题与寻求价值的完善。在当代,要讨论生命哲学,要思考生存状态,就必须要涉及易经哲学。
总上而言,新易学的展开有其意义与重要性。所谓新易学,即我上述对易经本体论、符号论、知识论、价值论与诠释学建立的深度理解,对易学提出的整体的探索与理解,把易学看成为一个开放的本体宇宙体系。它涉及中华文明本源论(观通与感通天地及人)、太极创化论(天地一体生物的宇宙创化论)、象数义理一体论、天地人合德论(人能弘道的德性论)、本体诠释学知识论、本体价值哲学及本体美学等部分,还包括基于对易学史中代表性象数、义理思想进行本体诠释而展开的“多家易”的研究。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本书是我对新易学的继续思考。在此再版中,我加添了我的三篇易学论文,原为英文著作,现翻译成中文,收录再版的本书之中。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一阴一阳之道与易学宇宙论的问题,也包括“观”“感”与易学之起源的问题乃至何为易学本体论的“本”与“体”等问题——“本”即根源与原始创发力、“体”即具体体现于经验的实体与体系。具体内容详见本书正文,于此不再赘述……

选自易学本体论(增订版序);转自天水伏羲故里国学院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