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竹日,等它醉了再下手

 addlss 2022-06-11 发布于浙江

作者:芷愿

弄茶空间的朋友,总喜欢买竹子放在茶桌边。我忍不住去唠叨,这竹子不能放室内,必须要室外通风,早上打一身的露水,然后再被风一吹拂,这样才能一直鲜活。

终于,茶主人的竹子枯死了。

竹子的别称有:篁、琅玕、明玕、潇碧等。

唐宋元明清,历代多少文人雅士,为了实现一隅小院闲居的梦想,都实验过种竹子啦。至于种竹子对于度过炎热夏天的功能性作用,大家可以看 画竹,何以从仕气走偏到市气? 种什么植物,都不如竹子出效果——隐居,即便只是城市里的隐士。记得一篇明朝笔记体小文里写:寻隐者不遇,余二人从外望之,惟有犬吠修篁蝶飞野菜而已。惆怅者久之。种莳花,要到近处来赏,但是种竹,可从外望之——窥得主人之清趣。

近现代 陈小翠 依栏赏竹图

白居易作诗: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白居易的《养竹记》,满纸写着竹的德行: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受教受教,各位文人,身体力行起来。将竹子栽于窗前,就能得到白居易发呆时的贪看。当然竹子不是平白地就在窗前的,还是要挪过来才行。以前的运输没有现在那么效率,竹子又最容易脱水,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时候种竹子才容易养活?

清 费丹旭 竹下读书图

画题:料无金屋分,偏有竹篱缘。

身份地位非我所欲也,我有竹节以自证。

冬天不行,是竹子生长的休眠期,根或茎表面如果有伤痕的话,也不容易愈合。春天也不行,长笋时节,新笋还没长结实。到了端午节忙乎一周后,农历五月十三日,此日必定下雨,趁雨天移竹,可以保证成活率,所以,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即说这天是“竹有生日”。很多竹诗都是栽种竹子诗的灵感。

唐朝元稹写《种竹诗》: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宋朝司马光写:种竹南墙阴,竹生皆北向。到了宋朝,将竹生日说成是“醉竹日”的说法得到普遍认可,很多赋诗都写到了醉竹。这个说法是用拟人态说竹,因醉而方便被移动。这天挪竹,可挪活。时值农历八月,宋朝梅尧臣听说友人在新宅邸种竹子,他不忘规劝:八月竹根移要雨。看到天阴下来才可以去挖竹。

清  丁观鹏 御笔莳竹诗图

白居易: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不动手的乾隆爷又在角色扮演了。

究竟为什么要耗费人力,雨天挪竹种竹呢?元朝“竹痴”吴镇说: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是的,要从野外移野竹过来,才有竹韵。李衎《竹谱》:凡竹生于石,则体坚而瘦硬,枝叶多枯焦,如古烈士,有死无二,挺然不拔者。生于水则性柔而婉顺,枝叶多稀踈,如谦恭君子,难进易退,巽懦有不自胜者。惟生于土石之间,则不燥不润,根干劲圆,枝叶畅茂,如志士仁人,卓尔有立者。

也就是说,移竹先要寻得满意的外观、喜欢的品种,再郑重地将它们挪来作伴。

明 仇英 移竹图

白居易说:前松后修竹。竹子送到松树后面去啊。

宋 赵葵 杜甫诗意图

杜甫的诗中唯这首让人想入非非,尤其是我省去的部分,光看标题就够你想象的: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明 沈周 移竹图

在野村之中移竹则代表的是归隐的意味,富N代的沈周家资殷富,而你却不行。

明 佚名 司马光归隐图

这才是传说中的“编竹为亭”吧,司马光躲避政敌王安石的锋芒,在城中归隐,写诗“我已幽慵僮更懒”,其实并不是,身后到仆僮还是很忙碌。至少这竹子的造型是仆僮按主人吩咐弄的。

明 仇英 独乐园图

身在竹中多见枝与竿,身在竹外多见稍与叶。您也坐进来试试?

传 倪瓒 水竹居图卷局部

周邦彦写过一句:水竹旧院落,樱笋新蔬果。

闲居无事,在迷你道观静修。

元 管道昇 竹溪揽胜图

岂惟竹下流泉迸,竹里白云围半顷。

宁静祥和的竹村,云中隐没的村庄,气息清透,让人心灵出走一次。

传 赵孟頫 鸥波亭图

唐朝咏竹诗: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鸥波亭这个主题,讲的就是像鸥一样随波上下,自足而自由的归隐生活。

赵孟頫号松雪道人、鸥波亭长。此画说的是他的事,但是不是他亲笔,就有纰漏。好比鸥波亭中的主人是一幅明朝名仕的打扮,就不到代了。画面中移竹的场面还是增加了作品的动态。

明 仇英 桐阴昼静图

种竹绕禅房,风来巾屦凉。心无挂碍,就是在风中发个呆。


明 仇英 竹梧消夏图

明 仇英 竹深荷静册页

杜甫诗单独抽出这两句: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还是可以让画面很“干净”,展现文人避暑情趣,而不是纨绔子弟的携妓调情。为了突出文人,人与景物的比例始终不太符合常理。

明 孙克弘 长林石几图局部

明朝李日华号“竹懒”,他写“四旁修竹百竿,以招清风……”他的前辈画家孙克弘早就享受上了。

曲径方塘卉木香,添得琅玕三十个。问题来了,这竹子应该怎么个种法?其一,临水种竹,达到“遮植青溪曲”的效果。竹与水景结合来由就是这里。其二,别种的太齐。白居易有次经过石桥,见竹鞭越过石压而生长,吟诗“穿桥迸竹不依行”,后在他的《竹窗》中写到了毛坯房的装修,“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不要让竹与竹之间的间距刻意等同,而保留它的自然属性,肆意生长。

错误示范

白居易诗云:
浅渠销慢水,疏竹漏斜晖。
你也体会一下这退休慢生活?但要求是竹下不留纤尘片叶,可席地而坐。你想想,要是有落叶又有雨,那还不生蚊子?坐在那要让蚊子抬走!

明 杜瑾 题竹图

这是在破坏公物吗?


据说唐朝诗人李贺喜欢把诗作写在竹竿上,他有一句“腻香春粉黑离离”,说的就是他把字写上去的效果。难道现在景区的竹竿上刻字也是着了他的魔。

这种竹上的竹粉够厚啦,就是诗中的“腻香春粉”,确实让人有纸的联想。竹竿又细又黑的紫竹就很难在上面题诗了。

清 钱杜 玉山草堂图

一竹绿一窗,十竹绿一牖。
寻常百竿竹,能使云水皱。
梦想中的小院也不过如此啊,一个很简约的院落,人家买的是风水,不是地皮啊!

不止一个朋友跟我说:种竹可以改风水,可以挡煞。但是现代人用盆植始终不利于竹,去花卉市场搬几盆竹的盆栽,虽然简单快速,但无法理解竹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古人总结,种竹可以疏种浅种、密种深种,竹根要入土后,上面再筑土为垅,比水平地面高出一些,以肥沃的田泥最佳,植好后再来一场雨,自动喷淋一下。这样种的竹没有不活的。种好后就相当于得一个屏障,让旁人不能一眼望穿,主人躲在亦虚亦实中倍有安全感。再者,竹笋六天就能长到与同窠其他竹子一般高,因而有“同侪”(齐白石老爷爷最爱写的。音“才”,同等的意思)之联想。减掉了“老中青”状态的差别,仿佛社会规则一下子就简单了,整个世界就此清净了……

北宋 燕肃 山居图

微月到流水,泠泠竹间琴。

虚声起遥听,天影澄远心。

什么抱负理想,都化作清虚中的留白吧。

本文作者:芷愿

编辑:小哈





PS:公众号改版后推送经常被淹没,记得点“在看”把它捞上来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