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石》的主题是什么?

 新用户68665845 2020-05-09

您好,我是老乔,一名职业画家,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竹石》主题是什么?顾名思义肯定是竹子和石头。

板桥与竹石

提到《竹石》大家都会想到郑板桥的《竹石图》和题在《竹石图》的诗《竹石》。

郑板桥,原名郑變,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你东南西北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句话在《竹石图》上表达的淋漓尽致。

《竹石图》上画的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

书画家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评郑板桥: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中国绘画中的“四君子

在中国画的历史上,以自然图像做类似的托寓约成熟于宋代。而将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则已是明代的事了。

在古代文人都喜爱四君子,首先是因为它们与“文”的关系密切。关于四君子的文化及故事比比皆是,如“竹林七贤”、“梅妻鹤子”等人物故事,“梅兄”、“菊友”之类的雅称,“梅风”(早春的风、“兰日”(春日)、“菊花节”(重阳节)等等的节令别称……直到今日还有许多书画家都习惯用“梅兰竹菊”来表现提款的月份。

古代文人有自觉的文化观念和历史意识,喜欢给自己的生活和语言披上“文”的色彩,图画不能尽意,就题诗作跋,加盖印章。

元代画竹石

元代,墨竹在继承宋金传统的基础上更是风格多样。画竹发展到元代,可谓是史无前例。

倘若我们对元代画竹的画家做一初步统计,就会发现,从赵孟頫开始,整个画家群中,擅竹者将近三分之一。如果在算上对墨竹偶有涉及的,则半数以上。

在这种有趣的现象背后,自然包括了政治因素,汉族文人士大夫不甘异族统治,对于文人来说,竹是真正的全德君子,成为当时一些汉族清高文人所选择的最适合主题

元代画竹,已人为地掺入另一种标准,即人的品格,这被认为与他的艺术不可分离,从中表达着元代人的一种思想,人格和绘画的一致性。

元—赵孟頫《枯枝竹时图》

赵孟頫,字子昂,汗族,号松雪道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

元—顾安《竹石图》

顾安,元画家,字定之,号迂讷居士,淮东人,家昆山。

明清画竹石

明清时期画的竹画风,正式呈现大写意的特点,以墨色的浓淡变化,突出空间上的幽深感。

如徐渭的《竹石图》为例,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以一枝饱蘸水墨之笔,在宣纸上用娴熟的草书笔法尽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驾驭水墨技巧的水平。

明—徐渭《竹石图》

徐渭,汉族,绍兴府山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明代还有一位比较有特点的画家他就是姚绶,姚绶的《竹石图》,以竹、石入画,以湿笔接皴写山石之向背起伏。两枝新篁以浓墨写出,枝叶繁茂,笔笔有神,墨韵生动。

明—姚绶《竹石图》

姚绶,字公绶,号丹丘,又号古庵、云东逸史,官江西永宁知府。攻书画,兼能诗。

【总结】

郑板桥在其《题画竹六十九则》中赞美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苏东坡也对竹子情有独钟,言及此君,“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这样看来不仅仅是画家爱画竹,欣赏竹的清风高节。竹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是老乔,一名职业画家,喜欢书画艺术的朋友点点关注。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