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乾隆年间的扬州街头,是当时的一大文艺圣地,就像今天北京的798,上海的M50,上街走一遭,总会遇到几个卖画的读书人,卖画的架势和收费也各不相同。 问第一家画怎么卖,书生涨红了脸,声音细如蚊子般:“都是些拙作,小生今年上京赶考,想攒些路上的盘缠,您随便给就是了”。 问第二家,人家规矩地作揖道:“看大人气貌不凡,想是对字画颇有研究,鄙人粗糙之作没法入眼,大人随意赏些小钱,或以米肉易之,亦可。” 第三家,不用开口问,摊前摆着一幅字写得明明白白: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礼物食物都不如银子好,毕竟你送来的东西未必是我喜欢的。最好给现银别赊账,我心里高兴,就给你画的也好。我人老体弱,就不跟你们说那些有的没的了。 当时城市里的普通打工者一个月大约能赚1.5两银子,九品官的年薪也仅35两银子,还不够买这位画家几幅画。 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态度酷炫的大爷,就是郑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以上场景纯属虚构,但郑板桥的报价可是真的。 郑板桥《润格》石刻拓片,市博物馆三楼郑板桥专题展在展。该书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郑板桥在扬州卖书画时写的价目表。 2 我们许多人认识郑板桥都是从语文课本上,毕竟这首诗当年可是要背诵全文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也正因为这首诗,郑板桥擅长画竹子的印象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郑板桥《“咬定青山”竹图》石刻拓片,市博物馆三楼郑板桥专题展在展。句句写竹,但句句不出现竹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问题来了,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卖得这么贵还有人来求,想必未必有多少人说得清楚。 这里先要声明下,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的,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 比如宋徽宗的竹子,颜色上装饰性很强。 北宋 赵佶 竹禽图 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 ▲ 南宋 马麟 梅竹图页 宋-佚名-梅竹聚禽图 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 而墨竹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也有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从历史来看,墨竹与彩色竹子最初是并列存在的,没有高下之分。 宋 徐禹功 雪中梅竹图 辽宁省博物馆 3 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画的主流开始追捧墨竹? 转折点就在元朝。 当时的汉族文人士大夫缅怀南宋故国,不愿对元朝廷归顺,终生不愿意出仕,隐遁乡里。这种抑郁的情绪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导致文人画兴起。 文人画作者一般都回避社会现实,画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画抒情,表达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象征君子气节的竹子自然成为绘画热门,在色彩上,则重水墨轻艳丽,以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 元 倪瓒 梧竹秀石图轴 好了,交代完背景,说回郑板桥的画吧。 郑板桥一生活了73岁,祖父为廪生,父亲教授书馆,算的上耕读之家,书香门第。郑板桥活动的时期正值史家所称的“康乾盛世”,也是文人画的鼎盛期,他抱着“得志泽加于民”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走进仕途,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并于山东范县、潍县做邑令十一年,他勤政廉明,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特别是在潍县任上,为救民于倒悬,他“设粥厂、捐廉代输、开仓赈贷、以工代赈”,千方百计解救灾民。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在官场得罪了人而被去官,晚年在扬州、兴化一带靠卖画维持生活。 先来看几幅郑板桥的墨竹。 郑板桥《一枝竹十五片叶呈七太守》图卷轴,市博物馆三楼郑板桥专题展在展。 ![]() 《画雨竹》图卷轴,市博物馆三楼 郑板桥专题展在展。 从郑板桥的多幅墨竹图可以看到,他的用墨浓淡相宜,前方主体的竹子用焦墨、浓墨,后面的背景则浅墨,整体布局多不乱,少不疏,竹子清秀挺拔,很好的诠释了这位“君子”风骨。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 真正长土里的竹子,竹竿子怎么可能像郑板桥画得那么细,跟狗尾巴草似的呢? 但是,郑板桥就是要这么画竹子,就是要画得这么瘦。 ![]() 竹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文人们咏竹写竹,是用竹子来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险阻的美好品质。 如果只是画出现实中的竹子,那不过是对自然的写生、复制,画出竹子背后的君子风骨,才是画家的功力。 因此郑板桥刻意将竹竿画得纤瘦,如此纤瘦的枝干,却能生得又长又直,更加体现出竹子不凡的品质。 劲瘦的竹子也隐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我被排挤、被去官,变成了小老百姓一个,可我就是要一身正气,不跟你们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4 除了独特的画竹技巧,郑板桥的画还有两处值得称道。 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郑板桥的诗书画,人称“三绝”。他的诗文,直抒血性,同情人民,鞭挞丑恶,像《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堪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媲美。他的书法,怒不同人,独创一格,以隶楷为主、篆隶楷行相参、并杂以兰竹画法入书,自称“六分半书”。他的绘画,师法造化,继承传统,多绘兰竹石,尤精于竹。画兰,秀叶疏花,极具姿致;画竹,潇洒劲秀,形神俱足;画石,峭拔瘦硬,昂然向上。再配以点睛之题跋,极富哲理,有“郑竹、郑兰”之誉。 郑板桥的书法“板桥体”也是一大特色,他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融合楷、行、草而独创了一种“板桥体”,自称是“六分半书”。 ![]() 郑板桥“难得糊涂”石刻拓片,市博物馆三楼郑板桥专题展在展。该书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板桥时年五十九岁,用他独创的“六分半书”体写就。 ![]() 郑板桥行书《短歌行》卷轴,市博物馆三楼郑板桥专题展在展。 当时流行的是整齐匀称的楷体,他认为“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板桥体”从视觉上就有着强烈的个性,仿佛放飞了自我,非常大胆。仔细看郑板桥的运笔却暗藏玄机。他将笔划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都重新打乱排列,错落穿插,却乱中有序,自成一派,放肆中又带着克制,才形成这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 ![]() 郑板桥的厉害就在于这诗书画三绝,放眼历代文人大家,书法写得好的不一定会画画,画得好的不一定会写诗,会写诗的不一定书法好,郑板桥不仅不“偏科”,还样样精通,再加上做官时一心为民,有良好的声誉和群众基础,说他是“扬州八怪”中的C位担当,应该没人有意见吧? 毕竟,除了郑板桥,你还能说出几个扬州八怪? ![]() 《清官板桥 三绝传世——郑板桥专题展》9月7日——10月7日在临沂市博物馆三楼书画展厅展出,欢迎观展。 ![]() 等你们到10月7日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