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 年代:清 质地:纸本设色 馆藏地: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 郑板桥墨竹作品流传甚多,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珍藏的这幅《墨竹图》别有韵味,它是郑板桥辞官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所画的一幅作品,画面上,几竿横斜穿插的竹子,在微风的拂动下竞展风姿;几层浓淡相衬的竹叶,呈现了前后近远的竹林景色。竹竿清秀劲挺,竹叶偏锋取势,用个字和介字法画出,倾侧多姿,疏与密、舍与取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墨分五彩的特点。 画中题诗也让人回味三分,诗云“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诗与画相配得宜,颇有情趣。 这首七绝诗句用板桥自创的“乱石铺街”体写出,从形状到诗意都是墨竹的延伸,诗中回味了家乡的一道佳肴“鲜笋烧鲥鱼”,他所说的鲥鱼是泰州江边的特产,它与河豚、刀鱼齐名,并称“长江三鲜”。 板桥由墨竹想到了竹笋,想到了鲥鱼,想到了舌尖上的家乡,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在竹影下读书来得那么美妙,也许这就是古代文人的一大乐趣吧。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责任编辑:刘乐新 清朝艺术家郑板桥的墨竹图赏析(2017-01-13 10:55:11)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来源:淳道字画网 时间:2015-09-22 文章浏览次数:3653次 |
|
来自: 相逢就是缘 > 《每日鉴赏、每日物种故事、每日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