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鉴赏|[清]郑板桥《墨竹图》

 相逢就是缘 2019-11-20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

年代:清

质地:纸本设色

馆藏地: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

郑板桥墨竹作品流传甚多,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珍藏的这幅《墨竹图》别有韵味,它是郑板桥辞官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所画的一幅作品,画面上,几竿横斜穿插的竹子,在微风的拂动下竞展风姿;几层浓淡相衬的竹叶,呈现了前后近远的竹林景色。竹竿清秀劲挺,竹叶偏锋取势,用个字和介字法画出,倾侧多姿,疏与密、舍与取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墨分五彩的特点。

画中题诗也让人回味三分,诗云“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诗与画相配得宜,颇有情趣。

这首七绝诗句用板桥自创的“乱石铺街”体写出,从形状到诗意都是墨竹的延伸,诗中回味了家乡的一道佳肴“鲜笋烧鲥鱼”,他所说的鲥鱼是泰州江边的特产,它与河豚、刀鱼齐名,并称“长江三鲜”。

板桥由墨竹想到了竹笋,想到了鲥鱼,想到了舌尖上的家乡,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在竹影下读书来得那么美妙,也许这就是古代文人的一大乐趣吧。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责任编辑:刘乐新


清朝艺术家郑板桥的墨竹图赏析

 (2017-01-13 10:55:11)

标签: 

杂谈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有三绝:书、画、诗;而这其中现在最受到欢迎的就是郑板桥的画,而在其画中以竹为最佳。竹是郑板桥一生的最爱,所以他在这上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四十年寖淫其中,成就可想而知。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的墨竹,一般都是一气呵成,几乎没有断点之作。而郑板桥的墨竹表现出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一枝一叶都惟妙惟肖,拿出任何一个单支都能给人以美感,栩栩如生之状跃然纸上。

在郑板桥的作品中有一幅非常著名的画作《墨竹图》,整画展现的是墨竹的情况,整个画的尺寸:38cm*138CM,画芯的尺寸是:29.5cm*61CM。 是郑板桥诸多画作之中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一幅。

在郑板桥墨竹图中,描绘了很多竹,这些竹的分布高低不等,错落有致;画中之竹挺拔清秀,展现了清爽高洁的精神色彩。在笔法上,郑板桥使用的是圆润、疏爽的笔意,给人一种高洁清爽的感觉。

而在郑板桥的这幅墨竹图上,除了有竹,还有其他配图,那就是石柱。石柱挺立其中,完全使用的是淡墨,这和竹叶浓淡相映生辉,达到了虚实相照的目的,可谓妙趣横生,给人们一种不同的感觉。

郑板桥的墨竹图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作品的一个高峰,是郑板桥一生画竹的写照,精华和他的精神都蕴藏在这幅图之中,是真正能够展现郑板桥艺术造诣的作品。

郑板桥竹石图

郑板桥是清朝时侯的著名画家,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和其余几人的画作一起被称之为扬州画风。他的一生品质高洁,极为的喜爱画竹,代表作有在他晚年时候所作的《竹石图》。

郑板桥作品·《竹石图》

郑板桥竹石图如今被收藏于深圳的博物馆之中,画作一铺开向人们展现的是这样的一幅画面,只见画面之上一丛充满着生机勃勃的翠绿色竹子生长于突兀嶙峋的高强石壁之上,向人们展示着他的顽强与坚韧。在竹石图的右上角题写着一首人们耳闻能详的五言诗,诗的内容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可以说这样的一首诗再加上画作上的一丛竹,两者之间浑然的搭配,让画作有了不一样的气势。,在这首诗的后面还有着关于郑板桥的署名以及他的印章。从这些署名和印章我们可以知道这幅流传已久的作品是郑板桥在晚年的时候所画的。如今藏于深圳博物馆的这幅精品画作是出自与多年以前已经离开人世的有书画收藏爱好的商承祚老先生的捐赠,在经过权威的检测鉴定之后,认定为珍品佳作。在后来的时候这幅画作还被多位书画大家观摩,品论。

通过郑板桥竹石图我们即可看出他的坚贞傲骨,对于生活中困难的无所畏惧,迎难而上,可以说,虽然郑板桥先生画的是竹,但是他更注重的是竹子所代表的精神,不屈不挠,坚强不屈。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最为著名的艺术家,现在人对于清朝书画作品的青睐不必赘述,而最爱就是郑板桥的作品。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之一,他擅长诗、书、画,人称“三绝”。

郑板桥《竹》

那么郑板桥擅长画什么呢?对于郑板桥来说最擅长画兰竹。在郑板桥的一生中画过很多东西,有竹子、兰草、石头,也画过松树和菊花;但是郑板桥一生中画的最多的就是竹,其次就是兰草。

郑板桥曾经自己写诗总结自己画竹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其中蕴藏着郑板桥对于画竹子的深刻认识。

郑板桥认为作画要精心,如果你不精心就不能达到优秀的地步。作画也要最终达到删繁就简的局面,因为艺术到了一定境界以后一定是简单的,并不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简单的元素表达的就是作者最为深刻的思想,展现的就是最为艺术的一面。

郑板桥认为画作要追求的就是三个阶段:生、熟、生;用郑板桥自己的话说就是做到“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这才是做到了最高阶段。

就现在来看,郑板桥擅长画什么,还是画竹子,因为他在这上面研究的时间最长,也是最为喜欢竹子这种植物,竹子也最能展现郑板桥的气节。而至于其他植物,虽然郑板桥也长期涉及,但是并没有竹子画的好。



  • 郑板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 傲气风骨之俊逸——郑板桥《墨竹图》赏析

  • 来源:淳道字画网      时间:2015-09-22     文章浏览次数:3653次

    摘要:郑板桥最常绘画的一个题材就是竹,在竹的绘画方面,郑板桥可以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最初,郑板桥深入研究历代书画名家的绘画,然后他就进行了墨竹的创作。《墨竹图》体现了郑板桥的墨竹艺术方面的成就。
  • 郑板桥《墨竹图》

     郑燮  清  纸本设色   纵:138厘米  横:38厘米

    作者简介:
            郑燮(1639~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他一生依靠卖画维持生计。他在诗、书、画方面都表现出色,被世人称为是“三绝”。郑板桥最擅长绘画的就是兰、竹、松、菊、石等,其中绘画时间最久的就是竹,同时也是国画创作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绘画题材。
            郑板桥最常绘画的一个题材就是竹,在竹的绘画方面,郑板桥可以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最初,郑板桥深入研究历代书画名家的绘画,然后他就进行了墨竹的创作。
    作品赏析:
          《墨竹图》体现了郑板桥的墨竹艺术方面的成就。这件作品的布局十分简练,竹并不多,只有寥寥数根,但是观者看到了,却能产生一片竹林的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高低错落,清秀挺拔,给人一种清爽高洁的感觉。竹子的后面是石柱,石柱的淡墨与竹叶相互映衬,十分有趣,给人一种傲气风骨的俊逸之感。从局部来看,每一根竹和竹叶竹节都非常的有神韵,生机勃勃。竹竿挺拔有力,老枝干和嫩枝节一目了然,浓淡不一的墨将这些老嫩枝干绘画的鲜明,一气呵成,表现出郑板桥在绘画竹的过程中是胸有成竹,笔墨技巧高深。作品还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典型的文人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