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孤立、不受欢迎的人有问题吗?|孤独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6-11 发布于上海
你总是一个人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哪怕在人群中,他们依然觉得孤独。
有些人在工作中和同事也能好好相处,但是和他人很有距离感,更少有说得上话的、关系特别好的人。
由于缺少存在感,他们就是休假一周都不会被人想起,一周后回到办公室,也不会有人问一句。
有人在人群中有一种游离感,经常独来独往,他们独自去餐厅吃饭,独自上班下班,当看到别人聚在一起聊天时,也插不进话。
即使他们硬找话题参与别人,别人似乎都不太愿搭腔或附和,令人感觉很尬。
有天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
她很有共鸣地说道:“不止在工作中是这样。我好像从小就很孤独,一直不太受欢迎,经常是被冷落的那个。我其他的朋友之间关系都很紧密,而我自己总是被顺带着一起玩的那个,好像有我没我都无所谓的。”
于是,我在某些平台上关注了这个话题,看到了很多人的发言,发现很多人都在团体中有被孤立感,于是产生很多困扰:
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被喜欢被接纳、受他人欢迎?自己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有时候会主动进入别人的圈子,好像会换来别人隐隐的抗拒,这会让自己有羞耻感。
时间长了,他们也就假装不再需要融入团体,选择独来独往,但心里其实很寂寥。
被孤立给人带来的负面感受,可能比想象中更大,这能从人类进化史中得到参考。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原始时代,当一个人被部落拒绝的时候,就意味着失去了食物,失去了保护和繁衍后代的屏障,从而很难活下去,只能等待死亡。
被部落拒绝的人往往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这样的集体无意识被保留了下来,使我们每次遇到被群体拒绝的情况,大脑的防御和强烈的不适感就会出现。
同时,这样的体验也会给人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
有过被孤立经历的人,心中的愤怒和怨恨可能会难以疏导,影响自己的为人处事。
情绪上遭受的伤害可能会使共情他人的能力受到损伤,导致被孤立者更不愿与他人合作或帮助他人。在人群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得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
同时,有过被孤立体验的人,可能会慢慢成为社恐人群。
一个朋友在青春期遭遇过校园霸凌。于是,在今后的人生中,她经常对团体有恐惧感,也总觉得别人排斥她。
在工作中,当她每次进办公室之前都需要深呼吸,推开门之后,看着有说有笑的同事们继续在说笑,假装没看到自己进来,她便默默的走到自己的位子上开始工作。
被孤立的人有问题吗?
被孤立感的存在,可能有主客观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这种被孤立感其实是一种难以融入他人的感觉,这使一些人在成年后更容易成为形单影只的人。
容易有被孤立感的人,首先是那些在生命早期缺乏被陪伴的体验,习惯性地自己陪伴自己、与自己在一起的人。
朋友A讲述了这样的体验。她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好像就很难融入其他孩子的玩乐世界,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自己玩,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
有一次,别的小朋友都在操场上玩,而她却坐在一旁走神。当她回过神来时,发现小朋友都已放学,没有人叫她一起走。
没有了一起回家的伙伴,让她感觉非常害怕,于是她一边大哭一边狂奔,路上碰到了一个好心的中年妇女,才将她带回家。
朋友B说,在她小时候,她的父母严重忽略她的存在,更别提陪伴她了。
她的童年是黑白底色,盛满了孤寂。她最好的回忆就是拿着篮子去田野里割猪草,在此过程中与头脑中幻想出来的小人、玩偶、英雄一起玩耍。
久而久之,向内撤退的人或许会将内心世界塑造得无比丰富,用白日梦陪伴自己,这成了一种强大的、用于抵御孤独的防御机制。
成年后,他们也会习惯性地在人群中撤退,并感受到熟悉的疏离感。
同时,过于自卑和自傲的人也往往是孤独的。
经常有来访者讲述在工作中受到孤立的感受。有人很精准地描述了这种感觉:别人都是成群结队的一起走,只有自己在独自走一条夜路。
这样的感受,让人失去参照感和坐标,恐慌也随之而来。
想开启一个话题,总感觉很刻意,不像别人那样游刃有余;在社交过程中,无法自然地成为自己,似乎总是需要表现得很努力和小心,很刻意隐藏起自己不好的地方,才能让别人接纳自己。
自恋匮乏的人在人群中经常会有一种需要努力抵御的羞耻感,这是因为他们心里本来就有别人不会接纳自己的预设。
所以,他们会对与周围人发生关联的机会更加敏感,也对被孤立的感受更加敏感。
而自恋过度的人,往往根本不需要别人,也不屑于去迎合和参与他人,用一种夸大性的防御姿态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还有,不合群、被孤立的人往往是那些在内心深处需要深度连接感的人。
日常工作和社交中的沟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性需要,为了完成分工合作、共同达成一个目标,我们不得不与他人交流,而这往往是一种表浅的连接。
但是,有一些人在群体中往往需要更多的东西,他们渴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满足更深的情感需求,比如被看见,有共鸣,被认同等等。
这些深度的连接感,很难在日常的沟通中从泛泛之交、普通朋友和同事身上获得。
所以,表浅的沟通和话题可能会让他们有一种虚无和无意义感,让人提不起兴趣。这样的状态,也让别人对他们失去兴趣。久而久之,连接感便开始断裂。
这或许源于他们的内在从未被满足的镜映需要,因而产生一种界限感的缺失。
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经历的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
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边界不清的状况可能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期待能从中能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
在黑暗中的,不只你一个
容易有被孤立的感的人或许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需要觉察,因为曾经被黑暗淹没过的生命,或许更不容易看见光明。
当然,他们也许曾经是群体中的受害者,久而久之被外界的黑暗浸透了内心。
不管是哪一种,正视和面对这样的黑暗,并在其中从容走向前,或许都是该面对的课题。
首先,需要正确处理自己和孤独的关系。
适当的孤独可以使自己摆脱关系的限定,更多地成为自己,成为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孤独实际上就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自己跟自己交流。对于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来说,这种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
那些总是需要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的人,实际上是在回避由孤独导致的内心冲突。
而一个人即使在团队中没有受欢迎的感觉,仍能好好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这是一种是少有冲突、自我否定的人,也是内在和谐的。
其次,应该要找到建立真正的安全感的方式。
很多人离人群远,这会让他们丧失安全感。
比如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漂浮在大海上的那种无依感,身边抓不到一个人,面对的是长久的未知、恐惧和黑暗。
也比如长久在独自走一条夜路的来访者,时常陷入不安和焦虑。
可是,只有成长本身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安全感只有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才是真正稳定可靠的。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鸟儿停在树枝上,从不担心树枝会断裂,因为他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当然,在团体之外建立让自己舒服愉快的支持系统,也是很重要的。
一些独来独往的人有很亲密的朋友和支持型的伙伴,有真正理解自己的爱人给自己温情和连接感,这就如同时常穿梭在外界熟悉的寒流中,但总能回到那片可以栖息的安全岛。
有被孤立感不是你的错,勇敢接纳自己,成为自己,并努力与这世界建立更好的关系。
作者:南小希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