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个随时“秒读”的年代,一年读了300本书,我还是被质疑“阅读力”弱!

 高分写作余老师 2022-06-11 发布于浙江

2017年年初,我感觉自己很有必要多读书

先后加入了3个读书会,下载了5个读书类APP,扫码入了多个读书群。感觉自己挺努力的。一会儿听听“说书”,一会儿看看群里发布的“今日读书”,蛮新鲜也蛮兴奋。

可后来,我发现上班的路上只能听一种声音,听了“得到”,就听不了“有书”;微信群也是,顾得了“共读”,就顾不了“分享”。下班后同样如此。

原来,人的时间精力太有限了,要做到“一心二用”好难!

更重要的是,我想问自己,“读”了很多书,我的阅读力提高了吗?

跟着多读,也许对某些人是有效,可我天资愚钝啊。每天像赶火车一样,一本,一本,又一本,从数量来看的确很可观,累加起来也算得上是“读物等身”。可吸收转化成为自身养分的是多少?

我突然领悟:大量阅读不等于高阅读力。正如你可以去爱,但不等于你一定有爱的能力。

那么,我要的不是大量阅读,而是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阅读力,让自己在信息浪潮涌来的时候不至于被我的同桌甩出好几条街

01 什么是阅读力?

是不是读书速度快,就是阅读力强?不是!

是不是认识的字越多,就等于阅读力强?也不是!

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前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先生著有《阅读力》一书。

该书通过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和阅读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阅读史上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

一个阅读者,对于阅读的历史、阅读的内涵及其文化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能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其阅读力才可能得到较大提高。阅读力,其实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社会更是如此。

同样读《三国演义》,易中天老师能品出文化与人性,而我读出的却只是打斗故事和江湖义气;

同样读《围城》,有人懂得了如何在“围城之中”经营好人生,有人只是读出自己就是个“不讨厌但是无用”之人

同样读《世界的凛冬》,有人觉得这是“最严谨的故事,最好读的历史”,有人看出人物雷同、叙事刻板。

原因在哪?

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不一样。对,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阅读的目的除了消遣,还要提升,或者进化。更重要的是阅读力不同。

有人说,这是个光速成长的时代。对于学习者这多半是被逼的!因为每天都有海量的文章,海量的图书,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

好的阅读力,意味着能选择,能鉴别,能抓取重要信息,能提炼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养分,形成自己的观点,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句话,好的阅读力和思维力正相关和阅读数量并非直接相关。

正如你每天都在水里泡着,可是不去练习正确的游泳动作,最终还是不具备游泳的能力。

02 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阅读力?

去过土豆姐人生补习班(饭团)的,都知道有一个铁打的流程——先读书,再领资料,最后才能写文章(书评、讲书稿)。

那些“跳着走”的人,最后都折回来重新学习阅读,他们都明白了这绝不是搞什么形式,更不是死板。这是自然“生长过程”,如同我们无法跨越儿童时代直接进入青壮年一样。

我记得在大学时,我的室友是个“书呆子”。平常大伙都笑他“死读书”。可后来,我们渐渐明白,人家那叫把握好人生的最关键能力的第一关

因为他阅读力强,所以一个学期下来,他读的书最多,他写的文章最好,他的知识面最广。每次演讲和征文比赛,他都遥遥领先。后来他成为我们系第一个成功创业的人。

当我们抱着电视电影,欣赏武打片,嘲笑他死读书的时候,他已经通过阅读为今后的日子提前做了好多准备。这就是看不见的差距。

人与人的阶层分化,多数时候都是由这些看不见的差距叠加造成的。

好多伟人、名人,一生中多数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围城》作者钱钟书,在去国外留学的途中,为打发海上行程的时光,居然一页一页读起了字典。读书之乐,读书之用,又岂止是“钟书”二字能解释的。

每年读50本纸质书的比尔·盖茨,曾用一段精彩的话总结成功,其实人生来都一样,成功源自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该干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人和人的生命曲线是很不同的,突破人生局限的最好办法是读书。

王健林《失去的二十年》,重读多次。他说,这个书我读过,为什么重新翻呢?......这个书出了15年,我等于又重新读了一遍。因为我们两个国家太近了,中国会不会陷入将来的滞胀看看近邻有没有答案。

马云说,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最近我看的,重复看,不断看的书,孔子的《论语》,《道德经》,佛家的佛经,这三样东西是我受益最深的,这些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我觉得人类2000多年来,智慧有了巨大的变化,书层出不穷,但是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人性本身没有改变,知识让我们这些人对外部世界越来越了解,现在我们眼睛看到另外的星球,但是我们对内心世界并不了解

时代的成功者,他们各有各的成功,但有一点却极为相似:读书,或者求得人生局限的突破;或者求得困境突围的答案;或者求得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获得智慧。

他们都有足够强大的阅读力。

03  我们如何提高阅读力?

查理芒格说,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才能有效进步。同理,只有掌握了阅读的的方法才能高效阅读。

每天一本书,每周一本书,或者每个月一本书,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如何每天读一本书,如何每周读一本书,又如何每个月读一本书。

每天一本书,这是速读。速读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每个月或者每年读一本书,这是精读,精读的正确姿势又是什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读书学习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容易。

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和学习平台,如同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不断冒出来。一个月一本书,一周一本书。这样的“快读”,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和充实感。

如同饥饿久了,看见食物就狼吞虎咽,很过瘾,很解饥。

不过,是细嚼慢咽,好好品味,食物的色香味我们才能一一享受,食物的营养这才能全面吸收,长成我们的血肉,丰润我们的生命。

吃多了洋快餐,也需要好好摄入五谷杂粮,才能维护脾胃的正常功能,让身体真正强健。

不为了追逐而追逐,不为了炫耀而加速。

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有时,慢就是快。


04  “2018三百行动”酝酿已久,2月来袭!

2018,我想寻找100位志同道合的友人,用100天时间,“细嚼慢咽”100篇经典好文。

这些好文尽量覆盖古今中外文学、哲学、思想、经济、实用等领域。细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对以下文章要素做解析与探讨:

(1)主题(价值)

(2)材料(构思)

(3)写法(技巧)

(4)启发(实用)

(5)语言(表达)

也许你已经感觉到,精读一篇文章,其本质上不是“慢”,而是“深”。

深到什么地步?

可以对关键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揪住不放”,以求得语言、思想、价值观和实用性等不同层面的收获,甚至牵一发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

有人说,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种习惯。而我选择100天,不只是为了养成习惯,更是为了让阅读帮我们开启一种自我成长的人生模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