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州往事(18)刘备称王

 金色年华554 2022-06-11 发布于江西

三十四、平定三郡

从曹操手里夺得汉中后,刘备马不停蹄,命孟达、刘封攻取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也称东三郡。

这里简要说一说东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这三郡原是汉中的三个县,地处汉中之东、荆州西北,处于秦岭、大巴山、武当山交汇处,四面环山,主要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图片

张鲁割据汉中后,东三县名义上归张鲁管,但他对这块鸡肋没有兴趣,东三县也就同荆州的南阳一样成了“三不管”地带,长期被地方豪强大户申耽、申仪兄弟和宗帅占据。

房陵县紧靠着荆州,刘表为扩张地盘,在蒯越、蔡瑁等大家族帮助下,攻下了房陵,杀了县长宗帅。

作为回报,刘表让蒯家的蒯祺当了房陵县长,接着刘表将房陵撤县改郡,也就是由县升级为地级市,蒯祺从县长一跃成为太守。

东汉本没有那么多郡,汉末群雄想要激励下属,巩固统治,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撤县改郡,或一郡分多郡,无数县长坐地升官。

上庸、西城二县一直在申氏兄弟手中,都是乱世图安稳,申氏兄弟对刘表夺房陵、杀宗帅的事毫不介意,始终与蒯祺保持睦邻友好,相安无事。

215年,曹操夺取汉中后,为安抚申氏兄弟,又将上庸,西城二县改为地级市,从此东三县也就全部升级为东三郡。

刘备虽然得了汉中,算是得了整个益州,但此时还不能称“跨有荆、益”,要实现“跨有”,必须据有整个汉水流域。目前刘备已经获得上游,下一步目标,即是中游——东三郡,和下游——襄樊。

由此可推断,刘备在攻取东三郡的同时,曾下令荆州的关羽出兵襄樊。

 图片

为尽快拿下三郡,刘备兵分两路,孟达由东往西,刘封由西向东,两军在上庸会师。

孟达是个人才,带领四千部曲(私兵),很快攻下了房陵郡,杀了太守蒯祺。

孟达可能不知道,蒯祺是诸葛亮的姐夫,否则以他的精明,不会得罪诸葛亮。

 图片

有观点认为,后来孟达叛逃魏国,在魏国混不下去,又想回归蜀国,诸葛亮表面答应却故意走漏消息,最终让司马懿擒杀孟达,就是为了报杀姐夫之仇。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攻取房陵是奉刘备之命,这样说来要报仇刘备也有份,岂不荒谬?第二杀蒯祺属于误杀,孟达并不知情。而孟达的回归直接关系到北伐大业,一个是汉室复兴的国家大事,一个是奉命征讨、因公误杀的个人私事,孰轻孰重,诸葛亮难道分辨不出?

蒯祺的死讯传得很快,上庸、西城的申氏兄弟立即向刘封、孟达投降。

三郡到手,于是刘备任命申耽为上庸太守,任命申仪为西城太守,又任命孟达的亲信邓辅为房陵太守。

接下来,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将军,统领三郡,任命孟达为刘封的副手。

 图片

攻房陵、杀蒯祺,上庸、西城因此望风而降,可以说拿下东三郡全是孟达的功劳,而刘封未经一仗,靠着干爹成了孟达的领导,孟达心里不服,也没办法。

刘封知道自己的使命,出发前刘备已经有了交代,他的任务就是制约孟达,加上养子的特殊身份,更让他趾高气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夺取了孟达出行常带的鼓吹。

鼓吹是一种高级仪仗队,蜀汉历史上也只有诸葛亮享受过。孟达能享受鼓吹(应是刘璋给的),说明这个人不但有本事,而且是个人精。刘封无功而居上位,本应低调行事,却无故夺取孟达鼓吹(是夺来给自己用,不是取消),可以说是相当鲁莽且幼稚的行为,也给刘备抹了黑。

一个人事业到达巅峰时,头脑容易犯迷糊,刘备这种安排犯了大忌,为不久后关羽败亡、孟达降魏、三郡丢失埋下了祸根。

首先,让刘封制约孟达是极不妥当的,不光是造成二人矛盾的问题,人选也是大问题,刘封不是普通人,是自己的养子,这种敏感身份等于告诉孟达,别看你有功,我不信任你,你在我这混不好的。

第二,刘备毫不掩饰对孟达的不信任,也让新降的益州人心寒,孟达有功无罪之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下场会更好吗?

第三,如果三郡在益州内部,主将但有异心随时可以换人或镇压,但东三郡紧邻曹魏,主将有想法可以直接投敌,三郡将落入曹魏之手,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当然主将是刘封,信得过,问题是东三郡外有曹魏,内有不服气的孟达,及墙头草加地头蛇申氏兄弟,以刘封的性格、智商,能够驾驭这些人吗?别的不说,就凭刘备、刘封对孟达的态度,凭什么要求孟达对你刘家忠诚?

说到刘封的性格,也是一大麻烦。

寂寞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不要以为养子就没有坐龙椅的想法。

刘封本姓寇,是长沙郡罗国侯郡寇氏之子,刘备寄寓荆州时,与寇氏交好,由于自己四十多岁一直没有子嗣,便收了寇封当养子,改姓刘。

刘封有武艺,随刘备入川以来立下不少战功,但刘封为人强势,一副官二代的做派,这次总督东三郡,更加盛气凌人,诸葛亮早看出这是个麻烦。

刘备曾以为命中无子,所以把刘封当亲儿子培养,没想到47岁那年刘禅呱呱坠地。难得的是,刘备并没有因为生了刘禅而冷落刘封,依然将他视为心腹,委以重任,而刘封缺乏感恩之心,也没有政治敏锐性,依然我行我素,好像一切都是他该得的。

此时刘备正准备称汉中王,并宣布刘禅为接班人,正式给刘禅,也是给刘封定下名分,在这种情况下刘封尾巴还翘这么高,将来刘备不在了,还有谁能制约?

后来刘封没有救关羽,诸葛亮抓住这个机会,果断建议刘备赐死刘封,避免了蜀国内部发生动乱的可能。

 图片

《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笔者读至此处有一个小发现,即诸葛亮早就猜到自己将受托孤重任。

三十五、汉中称王

平定三郡后,刘备着手准备一件事——称汉中王。

这件事很重要,有必要详细说说,至少有四个问题需弄明白。

第一个问题,刘备现有荆州、益州,无论哪个都比汉中大,为什么偏称汉中王?

图片

这个在前面的“隆中对”一篇里已经解释过了,汉王刘邦就是汉中起的家,最终夺得天下,刘备想效仿之,不过“汉”是国号,”汉王”不是随便叫的,刘备也不能跟老祖宗刘邦比,所以低调一些,称汉中王。

第二个问题,怎么称王?

“州牧”“刺史”可以表奏,而王离天子只差一步,这种级别表奏是行不通的,只能是天子册封,但天子被曹操控制,册封也不可能。所以刘备采用了新办法——“劝进”。

所谓劝进,即一群职务相当的人向皇帝上表,推举其中一人担任更高级别的职务,差不多等于“集体表奏”。

 图片

称王谈何容易,曹操想称魏王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当丞相,后封魏公,再加上平汉中之功,这才有汉献帝“下诏”,曹操三次推辞,献帝三次“不允”,曹操这才接受。

走正规程序尚费这么多周章,要走“劝进”的野路子,不是说绝对不行,起码得有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说有没有成功的先例,但两汉历史上并没有过“劝进称王”的做法,只有一个类似的情况——“窦融故事”。

王莽末年,地主搞土地兼并,大量农民由于失地而起义,窦融与梁统、库钧等五人据守河西五郡自保,但六人都是平级,没有隶属关系(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后汉书刘焉传》),这样一来,便无法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战斗力,于是梁统等五人共同推举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统领河西五郡。

此事作为一种“故事”被后世援引,袁绍为讨董而担任关东联军盟主,也称效仿“窦融故事”。学者饶胜文指出,它在政治学上被阐发出这样的含义: 经由同层级的诸侯推举,可以临时产生更高一级的权力。

刘备效窦融称王后,后人也纷纷照猫画虎,如东晋的石勒称赵王,也称“效仿刘备故事”。因刘备在后世的知名度、声誉都超过窦融,便成了新的“故事”。

第三个问题,关于劝进大臣的排名问题。

虽然诸葛、关、张等荆州派是刘备的核心圈子,但他们的职务均来源于刘备的授命,让他们排前面等于自己举荐自己,不能体现“位同权均”的特点。

马超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偏将军、都亭侯,驰名凉州,最合适不过,马超本人也乐得立功,于是刘备选择由马超领衔。

马超之后是许靖,汝南名士,也就是那位成都围城期间,翻墙投刘备的老先生,再往后是庞羲,刘璋的亲家,还有射援,这三人都代表益州人。

其实要代表益州人,最合适的是刘璋,刘璋的益州牧来源于朝廷任命,可刘备夺人之国,又把人家送到公安,形同软禁,现在要人家帮你上表劝进,也不好开这个口。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刘备给“忘”了,那就是江东孙权,反曹联盟的重要盟友,论领衔他比马超更合适,但事实上不可能,孙权这样做等于向刘备称臣,所以刘备也不会去自讨没趣。

马、许、庞、射四人之后,这才轮到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等荆州派官员。

最后我们讲第四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刘备为什么要称王,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网友认为刘备称王及后来称帝,跟袁术称帝一样,是图个人富贵享乐,我不这么看。

现在很多老板以刘备为榜样,工作中自觉模仿刘备,如体恤下属、诚以待人等等,这些不能说不对,但只是学了个皮毛,他们并不完全懂刘备。

刘备如果是个图富贵享乐的人,他的人生会走上另一条道路,一生将平淡无奇,他的名字也将无声无息的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刘备如果是个图富贵享乐的人,也不会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蜀汉殚精竭虑,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刘备的影响。《出师表》中诸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处处可见刘备的影子。

刘备称王,固然可以褒奖一批功臣,提拔一众部署,激励全军士气,这当然也很重要,但对刘备而言,称王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试着从两方面加以论证:

首先,对天下而言,称王是顺应天道,争取天下人认可和支持。

君不见,当前大汉天下已是什么局面?曹操称魏王,受九锡,皇帝的冠冕、车马也都置办齐备了,汉献帝如同木偶,四百年大汉就剩下最后一口气,刘备要以称王之举向天下宣布,他的目标就八个字:北伐曹魏,兴复汉室。

 图片

汉高帝刘邦(司马迁在史记里误写成了汉高祖,其实应该是高帝)曾与刘姓诸侯杀白马盟誓,形成共识: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既然大汉老祖宗早有训示,那么事情就简单了,现在曹操称王,坏了刘邦立下的规矩,是不是该“天下共击之”了?此时刘备站出来,振臂高呼,不正是遵照刘邦指示精神,顺乎天意人心之举?

汉室虽衰,毕竟还是汉家天下,多数人还是人心向汉的,而曹操前有屠城之举,后有篡汉之行,中有害贤之名(孔融、荀彧、杨修等),许多人是把他跟王莽、董卓归一类的,如今眼看大厦将崩,无力回天,刘备称王让能大伙看到最后一丝希望。

有人说既然如此,你干就是了,称王有僭越之嫌。这是没有看清大是大非,大汉眼看要玩完,是大汉的存亡重要,还是多一个刘姓王重要? 既然曹操已经称王,为了能和曹操在一个层面上较量,刘备称王又何妨?更何况刘备是““帝室之胄”,根正苗红。

另一方面,称王之举也是刘备正式向曹魏下战书,不如此不足以震动天下,形成政治舆论效应。

刘备称王两个月后,心存汉室的丞相府官员魏讽与关羽呼应,在邺城发动叛乱,计划除掉曹操,后因泄密而被杀。

第二,对蜀汉而言,称王可以凝聚力量,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当前刘备集团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内部不稳定。荆州、益州、东州三派山头林立、内耗不断(刘封、孟达的矛盾就是显著代表),南方少数民族又经常叛乱,所以刘备的政权是一个坐在火药桶上的政权,举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一辆上路的自行车,坐着不动是随时会倒的,只有明确一个目标,坚定的、持续的踩下去,才能保证自行车的平稳运行。

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如刘禅不才,君可自取”,很多人以为刘备以此试探诸葛亮是否有异心,笔者认为不妥。托孤一事不能独立的看,而应该结合《上汉帝表》《出师表》等重要文献一起看。

刘备托给诸葛亮的不是帝业,而是北伐的事业,也就是《出师表》里说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图片

康熙晚年曾指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话是虚伪的试探,因康熙也是皇帝,所以后世很多人都相信康熙的说法,个人以为,康熙这是明显的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时的大清是收复了台湾,平定了三藩、准噶尔的大一统政权,政治稳定,国家富强,而蜀汉是一个羸弱的、偏居西南一角的、内耗不断的政权,皇位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特别是荆州丢失、东三郡归魏、夷陵兵败之后,国家随时有崩溃的危险,这样的皇位有何实质意义?能跟康熙的皇位比吗?

托孤后,刘备对刘禅留下遗诏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后,自己也说,国家大事由诸葛丞相决断,祭祀则由我负责(政由葛式,祭则寡人)。可见,刘备交给刘禅的只是象征性的皇位,而交给诸葛亮的是核心领导权力。

刘备死后,诸葛亮五次北伐,直至身死,正是忠诚践行刘备留下的遗嘱,通过北伐不断强调和维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诸葛死后,蜀汉政权依然运转了二十九年。

四个问题说完,最后说一下孙权,同为三大boss之一,孙权与刘备在政治层面的差距是很明显的。

凡干事业,首先要有政治纲领,讲通俗一点就是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团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有利于吸引人才投靠,盟友站队,也有利于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

晁盖在梁山当寨主,只知打家劫舍,图个逍遥自在,梁山的发展必然有限;宋江就比他高明,到梁山后,树起“替天行道”大旗,梁山好汉从此有了政治纲领,一时各路好汉纷纷来投,甚至包括朝廷将领。谁能说这不是个好点子?

 图片

刘备所开创的事业,正是“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而且这一事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已进行。

二十年前(199年),车骑将军董承找他诛杀曹操,他答应了,意味着从那时起,刘备就已经开始与曹操水火不容。

关于董承邀刘备除曹的事,也称“衣带诏事件”,在《三国演义》里汉献帝是幕后主谋,他用血写了衣带诏,托董承召集靠谱的人除曹。不过历史上汉献帝应该没有参与,原因很简单,假如汉献帝参与了,刘备伐曹就不是董承所托,而是皇帝的直接授权,是真正的奉旨讨贼,那蜀汉一定会吹到天上去,但翻遍蜀汉的各类文献,包括刘备称王的《上汉帝表》,只提到了董承。

图片

密谈后,董承迟迟不动手,而刘备杀车胄、夺徐州,主动与曹操翻脸,后来北投袁绍,南靠刘表,博望坡之战、赤壁之战、围攻江陵、争夺汉中等等,无一不是伐曹事业的具体实践,可谓有言必行,说到做到。

所以说刘备很早就参加革命了,他的伐曹事业不是新开的网红店,而是“老字号”,二十多年的伐曹实践,让刘备的称王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江东政权其实也可以有政治纲领的,比如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对孙权说的,要“为汉家除残去秽”,而且说完就打赢了赤壁之战,也是言出必行,说完就干。但孙权没有当回事,周瑜死后,再未提起。

 图片

孙权是个过于务实的人,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利益。赤壁之战他可以与曹贼势不两立,为偷袭荆州,他又向曹操称臣认错,为利益他可以除残去秽,也可以跳入屎坑。

周瑜死的早,如果还活着,是绝不会同意孙权向曹操称臣的。

后来虽然得到了荆州,却也给自己带来天大的麻烦,刘备、曹丕先后4次大兵压境,靠着陆逊和长江天险,和最主要的好运气,孙权才侥幸脱险。

刘备死后,诸葛亮遣使请和,孙权自偷袭荆州以来一直如剑悬顶,坐卧不宁,这次终于认清大局,下定决心与曹魏死扛到底,积极配合诸葛亮北伐,至死也没有向曹魏低头。

所以就这一点看,刘备、诸葛亮、周瑜都比孙权要高明。

很抱歉,扯了不少闲篇,我们接着讲故事。

 图片

219年七月,由马超领衔,一百二十名汉臣“上表”给皇帝,大意如下:当前曹操擅权,大汉有倾覆之危,讨伐曹贼的重任落到了刘备肩上,鉴于曹贼已称王,而刘备目前只是个左将军、宜城亭侯,为更好的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有必要封刘备为王,而皇上被曹操挟持,我们只好引用河西五郡推举窦融为大将军的故事,共同推举刘备为汉中王。

当然这样获得的权力,也不具备终极合法性,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权力。因此在上汉献帝表中特地强调,此次称王只是权宜之计,为了国家不得不为之,待曹贼剿除、汉室复兴,我们跪地求朝廷降罪,虽死无憾。(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只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图片

称王仪式在汉中沔阳县举行,仪式结束后,刘备又以汉中王身份再向汉献帝上了一份奏表,内容与前表差不多,主要是侧重于表态,一定努力工作,不负皇上和国家的重托,云云。

最后,两篇奏表都派人送往许县,一同送去的还有当年曹操以汉献帝名义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

接下来,刘备以汉中王身份,宣布刘禅为接班人;又任命功臣法正为尚书令,相当于丞相。

刘备又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后、左、右将军,即四方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大区司令。

关羽、张飞是万人敌,马超名气大,黄忠虽然名声不如三人,但有定军山大功,所以刘备这一任命既考虑到能力,又照顾到名望,还表彰了军功,合情合理。

 图片

后来小说里加上了赵云,凑成五虎上将,但历史上没有五虎上将一说,有人便为赵云抱屈,认为刘备不重用赵云。

列举赵云受重用的事例不难,但笔者要说,跟“信任”比,所谓的“重用”是个廉价的地摊货。

早在刘备跟袁绍混时,就与赵云同床而眠,并派赵云私下招募兵马,这不是一般的信任,是把自己脑袋交给赵云保管。后来刘备让赵云负责保护家眷,这又是把全家户口本,特别是把亲骨肉刘禅交给赵云,俩人的关系到了这种程度,当不当“四方将军”还重要吗?问问刘备,敢不敢把亲儿子交给马超?

看到四方将军的任命方案后,诸葛亮担心关羽傲娇,不肯与四线明星黄忠同列,劝刘备是不是再斟酌斟酌。

 图片

诸葛亮的担心不无道理,别说黄忠,就是马超,关羽也有想法。马超投奔刘备后,关羽专门给诸葛亮写信,问,你觉得马超跟我比怎样?诸葛亮明白,关羽很在意自己在刘备心里的位置,而马超名气太大,担心会受到刘备的重用,影响到他这个“一哥”的地位。于是诸葛亮回信说,放心吧,马超不如你。关羽则乐呵呵的把信传给众人看。

从史书常可以发现一些细节:关羽给诸葛亮写信,问的又是这么不上台面的私人问题,可见两人的关系很亲密。

刘备对诸葛亮说,不必担心,我派人去做工作。由于关羽远在荆州,刘备特命费诗前往荆州,给关羽送前将军印绶,假节钺。

“关羽假节钺”是襄樊之战的重要剧情,还有使持节、假节、假节钺的含义和区别,将在下一章说明。

称王事毕,刘备决定返回成都。

刘备走后,汉中重地由谁来镇守,成为众官员八卦的热点。

关羽、张飞是公认的“万人敌”,如今关羽镇守荆州,大家一致认为必是张飞无疑了,就连张飞自己也这么想。

而最终结果出乎大伙意料,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全军上下都很吃惊。

仔细一想,不用张飞是有道理的,张飞性情暴躁,经常鞭挞士卒,这样的性格很难托付汉中重任。

其次,这也是一种平衡,关羽、张飞最早跟着刘备起兵,关系最亲,已经让关羽镇守了荆州,又让养子总督东三郡,再有用人也应该考虑避嫌了,不能让人觉得刘备任人唯亲。

临走前,刘备特意当众问魏延,假如曹操来,你怎么办?

魏延朗声回答,假如曹操带十万大军前来,我为大王挡住他。假如他只带三万人来,我为大王吃掉他!

刘备对魏延的回答很满意,众人也对魏延的胆气表示佩服,这一问一答,当众体现了刘备对魏延的信任,树立了魏延的威信。

 图片

魏延出身底层,带一众小弟投奔刘备后,多次获得破格提拔,这次又被委以汉中重任,这也给后来的蜀国和诸葛亮带来一定的麻烦。

在魏延看来,自己是和诸葛亮、关、张平级的元老,即使是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大权,魏延也不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属下,只是同事关系,有例为证: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死在了五丈原,众人都在商议撤退事宜,而魏延说,丞相虽死,可我还在,应该由我继续领导北伐大业,哪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国家之事呢?(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魏延传》

诸葛亮死前早已有人事安排,而魏延急不可耐,诸葛一死,就想接棒领导北伐事业,既不尊重诸葛亮的安排,也不问问皇帝的意见,像魏延这样的人能力、事业心都很强,却完全没有组织纪律性,很难一起共事。

奉刘备之命,费诗出差到荆州,此时的荆州上空乌云密布,满载粮草的车辆、船只源源不断的运向北方,关羽此时已在樊城横刀立马,摆开阵势,曹仁派出的情报兵怀揣告急文书向长安飞驰而去,自赤壁之战之后的第二场魏、蜀、吴三家大战——襄樊之战已拉开序幕。

 图片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