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讲《伤寒论》四诊(十八)

 火帝养生_WSH 2022-06-12 发布于云南

《伤寒论》作为一个载体,对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望、闻、问、切的方法和运用的案例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的一个归纳。展示《伤寒论》作为中医的诊断学应用的典范,这是研究《伤寒论》的目的。

对于初涉中医的同道来讲,四诊方法的了解,可能大多源于中医的诊断学,但是,中医诊断的源头还是在经典,《内经》奠定了诊断学基础,《伤寒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使四诊在临床运用最具体的体现。

作为首部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经典,四诊方法有独到的的见解。对我们当今的临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我们前面对《伤寒论》四诊作了一个具体的分享,前面说了望、闻、问,其实也包含了切。

最后这个“切诊”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个是切脉,第二就是切肤,也就是通过皮肤的温度来把握病性的寒、热、虚、实。最后一个就是切腹,也就是腹诊。所谓腹诊是对腹部施加一定的压力,通过病人的反应,来获取对疾病的病位,虚实病性的一个初步诊查的方法,在《伤寒论》是独具特色的。

在日本对腹诊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临床的发挥,并且,作为《伤寒论》方证应用的重要指征。在《伤寒论》中,太阳病的蓄水证,阳明腑实证,少阳病以及太阴病里面,有很多的篇章都做了关于腹诊方面的描述。

首先,从性质来分,有虚实之别,一般来说,虚者,按之不痛,是柔软无物的,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如《伤寒论》里的痞证,原文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这个“濡”就是软的意思。在临床上,我们会碰到很多病人都会讲到胃有点胀,有点痛,象这种情况,这个切诊一定要到位。摸一摸,按一按病人的胃脘部,腹部。

腹诊,在小儿科特别是在婴幼儿更为重要,因为婴幼儿,也叫哑科,小孩不会说话啊,问诊,也只能问父母平常观察到的表面情况,所以,切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从小孩的腹部了解孩子的身体是冷还是热,是鼓胀还是柔软的。因为寒热虚实各不相同。

《伤寒论》第347条辨:“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这是讲的虚的情况。腹部是柔软的,如果是实证的话,腹部是硬满而痛的,而且拒按,按起来有点抵抗感。

阳明病,腹大满不通,讲的大承气汤证,以及硬满痛不可近的结胸,大陷胸汤证,甚至还提到大实痛者,这是讲的太阴病腹痛的特点,桂枝加大黄汤证。所以,腹诊很重要,如果你手不去摸,怎么知道是大实痛呢?

这是从性质来讲有虚实的不同,根据肚子里有无燥矢,是柔软空虚感还是有抵抗感,就可以辨虚实。特别是“实”,从现在来讲,都往往伴有炎症。如胃脘痛,摸起来很硬,有抵抗感,一般都会有胃炎的情况,这是讲的性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