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志平:我对苏轼书法持批评态度

 新用户54146142 2022-06-12 发布于江苏

我们今天展卷观看苏东坡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在这幅“天下第三行书”后面,在苏轼“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潇洒笔墨后面,是黄庭坚认真敬慎的跋。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苏轼写得率性自然;“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黄庭坚评得一本正经。同时,飞流直下和绵劲内敛的两种笔法,也显露着两人截然不同的美学乃至人生追求。

“苏轼的艺术风格整体上体现为一个'顺’字,黄庭坚则是'逆’。但是我个人倾向于,人生和艺术的高度要通过一定程度的'逆’去树立。人间正道是沧桑。”近日,暨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陈志平,与记者分享了他对苏轼和黄庭坚书法的解读。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诗书画 都是苏轼表达自我的工具

收藏周刊:我们今天可以怎么样去定义苏轼?

陈志平:书法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如果要举出三个代表人物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他们分别指向中国书法传统中“艺”“人”和“文”的三个侧面。王羲之的字代表了书法艺术的魏晋高度,颜真卿的书法充实了“人”格内涵,苏轼则用“文”来提升书法的境界。

唐朝之前,书法从汉字书写中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也因其成为艺术而逐渐脱离文字本身的内在规定,被卫道者批评为“玩物丧志”“壮夫不为”的“小道”。颜真卿的“人”和苏东坡的“文”,让书法的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让书法成为“人”和“文”的附庸。从此以后,“人”和“文”成为衡量中国书法的两大标准,即使人文主义传统逐渐衰微的今天,这一评判标准依然存在。

收藏周刊:苏轼当时在书写时,他可能并未意识到他在改变和创造历史,他可能就是出于直抒胸臆的需要?您觉得是什么造就了苏轼的书风?

陈志平:我们刚才说的是苏轼的纵向历史定位,那么现在从苏轼自身的横向涉猎进入。苏轼为什么能成为苏轼?还与他多方面的才能有关,诗、文、书、画、禅茶,无一不精,这一切都是苏轼存放感性自我的方式。即使是一碗东坡肉,也是苏轼对宇宙人生感悟的某种表达。

收藏周刊:在这些方式中,书法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陈志平:苏轼曾评价他的表哥文与可:“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苏轼将“文”“诗”“书”“画”归统于人的“德”,这是“归本于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是“先文后墨”。诗书画的排列次序就是这样奠定的,从此以后,画向书法靠拢、书画向诗靠拢成为宋代以来的基本走向,而苏轼正是这一传统的伟大开创者和实践者。

在苏轼那里,他是用诗的方式去写字和画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味讲究绘画与现实生活的完全一致,那只是幼儿的水平——苏轼以一首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提出的“诗画本一律”,直接影响了宋以后的艺术批评观念。中国画本质不是“画”,而是“诗”和“书”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看画如诗,事诗如画,字中有笔,笔中有诗,不仅诗画一律,而且诗书相通,苏轼结合五代以来的书为“心印”等思想,将“文”“诗”“书”“画”归统于人的“德”,真正从“心源”的层次上实现了诗文书画的一体化。

“大江东去”体现了苏轼物来顺应的一面

收藏周刊:理学乃宋代学术思想之大宗,代表着时代思潮,您如何看待苏轼和理学的关系?

陈志平:唐代之前,书法是按照字本身的要求去写;唐宋以后,字是按照人的要求来写。王羲之的字符合自然美的法则,所以很完美,体现了天地之心的一面;而按人心的要求则不同,因为人心难免有杂念不纯的成分。出于收拾人心的需要,就有了宋明理学。理学本质上是对人心的思考和维护。

苏轼的做派在宋代理学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南宋朱熹就曾说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苏轼和理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苏轼从人性的、自由的角度去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对外在礼仪规范的反叛。这个反叛有可能是好的,但有时候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收藏周刊:如果拿苏轼和他同时代的人相比……

陈志平:尽管苏轼是不世出的天才人物,但是宋代享誉最高的可能还不是他。韩范富欧才是宋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这些人跟苏轼相比,也许文学上的才能没有他那么显赫,但从综合才能以及为国为民所作贡献而言,苏轼不能与之比肩。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三位一体,如果只是作为一名文人,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的。当然苏轼在政治方面也有所作为,但毕竟最终还是“文忠公”,与“文正公”相比,还是差了一个等级。

文章图片1

收藏周刊:您个人怎么看待他的书法?

陈志平:我个人对苏轼书法其实也是持批评态度。历史上批评苏轼的人很多,着眼点各不相同。把苏轼和黄庭坚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黄庭坚“逆流而上”,不停地努力,用很多东西来约束自己,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他的人生和艺术;而苏轼则如“大江东去”,很感性。物来顺应,事去不留,固然是很洒脱,但是他对于生活的过度融入,不断地和世界握手言和,从而让他的艺术具有较多的人间烟火的气味。黄庭坚对他书法“丰肥”的批评以及后世“烂苏”的谐谑正可窥见这一点。

人生稍微收敛一些可能更好

收藏周刊:这个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

陈志平:大江东去的风格,在苏轼是自然的,因为他是一位天才。当代书坛崇尚宋意,此风一度风靡,其中一个不良倾向就是“放”得太厉害。“放”不是不好,但不是“真放”。苏轼说过“真放本精微”。你如果不是天才,而只能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进步的时候,建议你还是多多读书,提高学养。如果你没办法通过性情的修炼和学养的提高去统摄这个“放”,则可能会走向反面。人生稍微收敛一些,书写稍微理性一点,我觉得更好。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尚意”书风?

陈志平:苏轼的“意”,主要是“私意”和“新意”,本质上是“己意”。“私意”就是独特的个人感受。对于苏轼而言,他是喜欢表达的,他曾经说过:“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毫不遮掩的人,这样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屡遭政治打击,也可以解释为何他的艺术如风吹水、姿态横生。他的艺术其实就是他人格的全息反映。

苏轼的文字见真性情,从艺术上来讲,是需要的。他这样的天才,能够达到优美或者崇高的境界。至于黄庭坚,他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则可臻于“古雅”。黄庭坚为我们这些不是天才的人指明了另一条人生成功路径,就是勇猛精进、勤能补拙,你也可以达到人生的高境界。

文章图片2

我们今天谈论理想的艺术史,最终也要落实到人间。

收藏周刊:黄庭坚曾经说过,“老夫阅世故以来,益知三十年守此拙分为不错也。凡书要拙多于巧”。

陈志平: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述苏轼对黄庭坚书法的评价。苏轼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学者对苏、黄禅学的分别目的在于优黄而劣苏。同是以翰墨作佛事,黄庭坚主张从“义理中得宗趣”,“义”中求“玄”;而苏轼则主张“玄”即是“义”,更倾向于即“玄”而求“义”。黄庭坚如同逆风把缆,苏轼好比顺水推船。黄庭坚始终执着于心性的修养、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参禅对他来说,可譬之“龙肉”;苏轼则把禅悦之乐化为超脱旷达、随缘任运的人生艺术,参禅对他来说,可譬之“猪肉”。

苏、黄的艺术创作也因之而表现出风格上的差异。苏轼则“波澜富而句律疏”,黄庭坚则“锻炼精而性情远”。黄庭坚书法如三峡倒流,苏轼书法则似大江东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