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注(七)肾经脉证并治

 它山客石 2022-06-12 发布于浙江

足少阴肾经,水火之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为寒,或从火化为热。水化为阴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为阳热之邪,是其标也。阴邪其脉沉细而微,阳邪其脉沉细而数。至其见证,亦各有别。凡从本之治,均宜温寒回阳;从标之治,均宜攻热救阴。回阳救阴,总在临证详究,以施其治。

少阴阳证(肾阳邪为标,即肾热):欲寐则多心烦,背恶寒则口中燥,咽痛则肿,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脓血,外寒手足厥,里热大便硬,小便赤。

少阴阴证(肾阴邪为本,即肾寒):欲寐身无热,背恶寒口中和,咽痛不肿,腹痛下利清谷,外热面色赤,里寒大便利,小便白。

肾气是营卫之驱动力,得于先天,后天补之不易,少阴病则阳气(卫气)必弱,故攻表热须兼救里阴。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中络膀胱。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7.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肾经,主水,阴盛之藏也,少阴受邪,则阳气微,故脉微细也,即使先前之脉浮大,热邪传入少阴亦变为沉细。凡阴脉皆沉,异乎太阳之浮。阳明脉大,微者大之反;少阳脉弦,细者弦之反。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夜,故人之卫气行于阳经则动而寤,行于阴经则静而寐。但凡病人欲寐者,邪客于阴经故也。

7.2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居里位,少阴病当不发热。今病刚起反而发热,是少阴病兼有太阳表邪,故而发热。少阴病当脉微细,今脉沉而不微细,是其人肾经素寒,肾之卫气不能协应,故沉而不能浮也。阴病不当汗,太阳表邪又需汗,两厢兼顾,温中发汗,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加附子温其肾阳,细辛辛温可通少阴。若无附子托住肾阳,则不可以麻黄、细辛发少阴经汗,恐肾阳随汗外越。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去节)30   细辛30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枚≈附片15 

上3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7.3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此续上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寒吐利之证,仍发热,脉沉,则里虽有寒但邪轻,热邪仍未解,阴病不可大汗,故取微汗解表,甘草取代细辛,温散中和即可。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30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枚≈附片15   甘草(炙)30

上3味,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7.4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微,即阳气不足,虽有发热,亦为少阴里寒外热,非太阳发热者可比,发汗恐亡阳气,故不可发汗。阳气已虚,尺脉弱涩者,荣气亦虚矣,阴血不足,下之又恐亡阴气,故复不可下之。

7.5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无论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今脉阴阳俱紧,不发热而反汗出,则非太阳伤寒。此属少阴里寒,法当咽痛,寒上逼则吐,下逼则下利。依上条脉微发汗则亡阳之理,本条脉紧反汗出者,恐将亡阳也。

7.6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反烦下利,必自愈。

脉紧,寒邪也。上条脉阴阳俱紧无热反汗出,阳欲亡也。本条脉紧无汗出,虽有寒邪而未亡阳,至七八日,未经用药而自下利,下利后,脉紧去而暴微,手足由冷而回温,这是邪随利去,阳气回升,欲解之兆,虽烦下利,必自愈。

7.7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内径》言背为阳,背恶寒则阳虚阴盛,营卫弱者,邪入里必速。背恶寒为表里俱有之证,若为表邪,当一身尽寒。今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此为少阴阴证,是其人卫气弱,邪迅速入少阴,从水化为阴寒,阴寒阳虚,故当灸之以温经,附子汤主之以助阳。艾灸之穴,可选关元。

7.8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太阳伤寒亦有之证,但太阳病脉不沉,不但手足寒,全身皆寒故恶寒。今少阴病则脉沉,是里寒重,少阴肾主骨,寒重则血行减速,故而体痛骨节痛手足寒,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去皮,生破8片)2枚≈附片30   茯苓45   人参30   白术60  芍药45

上5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7.9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脉沉者,谓轻取之,脉不见;重取之,脉细几亡。此寒邪深入即将入肾之际,容不得缓,缓则吐利烦躁四肢厥逆,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方

甘草(炙)30   干姜23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枚≈附片15

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克大附子1枚附片20克,干姜45克。

7.10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但欲寐,脉微细,已属阳为阴困,今加下利,是寒邪已入藏,肾虚无火不能主水,肾阳或因下利而脱,或被盛阴所格而不得入,故白通汤主之,以姜、附急胜其阴,葱白以通阳入阴。

白通汤方

葱白4   干姜15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枚≈附片15

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7.11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下利当止。今利不止,转变成厥逆无脉,干呕而烦,此阴寒盛极,肾阳将亡之兆。寒盛阳虚,阴邪肆无忌惮上攻,热药到膈,被寒邪格拒而不能入里,故干呕而烦。此非药力不胜任,乃无向导也,故于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作向导,以其阴寒引姜、附之温入格拒之寒而调之。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脉暴出者,是无根之阳骤迸而出,如烛烬焰高,故主死;脉徐徐而来者,则是阳气渐回,为阴所纳,故主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4   干姜15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枚≈附片15  人尿100毫升   猪胆汁20毫升

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内胆汁、人尿,混匀,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7.12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阴寒格阳于膈,因欲吐不吐而心烦,是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属少阴。至五六日,邪传少阴之时。自利而渴,少阴阴阳具有,若是少阴热而燥干,阴燥津干,渴欲饮水,乃下焦有热,小便必赤。若是少阴虚冷,不能化液,渴欲饮水,乃下焦有寒,小便必白。今病人但欲寐,知其为少阴,小便色白,知其下焦虚寒。少阴病形悉俱,辨小便颜色,便知阴阳寒热。

7.13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嗢嗢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之欲吐不吐,即心中嗢嗢欲吐又不能吐。上条病五六日,邪进入少阴,少阴病形悉俱。本条始得病,邪入未深,手足寒,是阳气受阻不能通达于四肢;脉不沉细而弦迟,是表邪重而里邪轻;脉迟,是寒邪;脉弦,是寒邪已实;欲吐不吐,则寒邪滞留胸中。诸证合起来看,虽病少阴,但胸中寒实。寒邪在胸,下之无益,故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则非胸中寒实之饮,是少阴寒邪上逆,肾寒已重,此时脉当沉细,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方见7.9条)。

7.14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少阴寒也,当无汗,今反汗出而不烦,乃少阴亡阳也。自欲吐,阴寒之邪已上逆,此当急温之时,今失治而延误至五六日,病人开始自利,烦躁不得卧寐,是肾阳外越,小便失控阳绝而亡。

7.15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仍欲寐,脉微细,至四五日,腹痛自下利,是阴寒加深。若小便利,则肾水不积,只是寒。今小便不利,则水积不泻,肾阳虚叠加水寒,这是水气,即水寒之气。水气外攻于表,则四肢沉重疼痛;攻于胃则下利;攻于下焦膀胱则小便不利,或少腹痛;攻于上焦胸肺,则或咳或呕或喘。不用五苓散者,以非太阳中风之表热停饮也;不用小青龙者,以非太阳伤寒之表寒停饮也。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45   芍药45   生姜(切)45   白术30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枚≈附片15

上5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3服。

若咳,加五味子30克、细辛15克、干姜15克。

若小便利,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30克。

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至125克。

附子辛热,可壮肾阳。白术苦燥,燥湿温胃。生姜辛散,可散水气。茯苓淡渗,可利泻水。芍药酸敛,敛阳护阴。细辛干姜散水寒,五味子收肺气。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温中去饮。

7.16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身体为表,藏府为里,此以内外分表里也。皮肤为表,骨髓为里,此以身体之深浅分表里也;六府为表,五藏为里,此以藏府之阴阳分表里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此为假热真寒,表热里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假寒在皮肤真热在骨髓,此为假寒真热,表寒里热。

大抵表热里寒,脉必沉迟;表寒里热,脉必滑数。

7.17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手足冰凉,里阴盛而阳气微,里阴盛极,格阳于表,故身反不恶寒、外热、面色赤,里寒外热,寒气上逼故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甚或利虽止而脉仍旧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炙)30   干姜45克,强人可60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1枚≈附片20

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9茎,以通格上之阳。

腹痛者,去葱,加芍药30克,以和里阴。

呕者,加生姜30克,以止呕。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15克,以利咽。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30克,以生元气复脉。

7.18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又吐又泻,真寒也,理当手足冰冷,今反发热,里寒外热,阳气尚存,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经七壮以引阳入里,穴位太溪,位于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7.19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阴邪在里,上干脾胃也;手足逆冷,阴气盛而阳气微,阳气不达四肢也。阴盛格阳于上,阳气欲入不能,故烦躁欲死,有里寒而无外热,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70  人参45   生姜15   大枣12

上4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40毫升,日3服。

吴茱萸辛温,散阴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止呕。

7.20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此条与上条皆吐利,上条不死,此条死者,乃上条之阴盛阳微,只是手足逆冷,冷不过肘膝,阳气尚存,故可治;本条四肢逆冷,已冷至臂腿,阳气已亡,故死。上条言烦躁,阳气内争而烦。本条言躁烦,是阴邪已外逼而烦。

7.21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此亦无阳,恶寒身踡而利,手足厥冷,阳气已衰竭,无阳所以不烦,故不治。

7.22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燥者,死。

有烦无躁,是尚有可回之阳;不烦而躁,是有阴无阳。脉不至,阳气已绝。故死。

7.23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脉微,阳虚也;脉涩,血少也。下利必伤其里,阴盛阳微,上逆则呕。阳虚失护,故汗出也。少阴病吐利,必阴寒极盛,势必如厕频繁,今反少者,呕而汗出,是阴未至于极盛,阳未至于极微,阴阳处于弱平衡故能汗出,故温之。然因血少,恐姜附之辈辛热伤血,故四逆、附子汤皆不可用,惟有灸头顶百会穴,升举其阳气,护住阳气再视病情施治。

7.24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利止,若胃和能食,神清气爽,是为欲愈也。若下利止而头不眩不冒,也是阴阳将和之兆。头眩,俗称昏晕也。自冒,自以手抱头也。7.20,7.21,7.22,乃亡阳之死。今头眩自冒,是阳气犹在,之所以死,乃阴气亡矣。阴气亡,血液停滞而下利止,下阴尽,阳无所附,阳气尽数上头,故神气散乱时时自冒,阴亡而死。

7.25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者,谓气息仅至胸而不能下也。与喘不同,喘虽气促但能下沉。正常呼吸,气息能下至腹,故可见腹部起伏。息高者,当无腹部起伏。肺主气,肾为生气之源,太阳病之喘,未伤气源故虽喘不至于死。少阴病,气源已伤,喘则危。今少阴病六七日而息高,气不能下输,游离于胸,肾不能纳新气,已衰竭,故死。

7.26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但欲寐,若脉细沉微,是邪从寒化;脉细沉数,是邪从热化。今脉细沉数,是里有热邪,病在里,不可发汗,发汗则动经气,增燥热,有夺血之变。

少阴病,若始得而发热脉沉,则病兼太阳表证,无里证者可发汗。

7.27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今但厥无汗,亦病在里,不可发汗,若强发汗,则少阴之里热上蒸,必动其本经之血,肾气上逆,血随气奔而出阳窍,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肾气因发汗而更虚弱,血又竭于上,此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7.28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属肾,肾气为营卫之源动力,五液皆主于肾。少阴受邪则肾气虚不能主水,水寒攻于上则咳,攻于下则利。咳而下利,谵语者,是医与之火疗,少阴之邪热化上攻于胃之故,胃中津液耗竭,小便必难,这是强发少阴汗之故。

少阴病,既不可强汗,亦不可火劫也。

7.29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今少阴病,脉微细,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则为少阴热饮。饮热相抟,上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此热邪兼水饮也,猪苓汤主之(方见4.40条)。

【自注】此条必有渴而多饮,小便难或少,方为水停,若自下利又小便利,必无水饮。若小便利则不可用猪苓汤。

7.30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人之四肢,温和为顺,不温和为逆。少阴四逆,有阴盛不能外温,如7.19-7.22条,亦有阳为阴郁,不得通于四肢者。今少阴病,无脉微欲绝之脉,四肢逆又不至于冷,是里寒不盛,寒入未深;无烦渴证,则里热不重。热邪传入少阴,肾阳受郁,阳气不能达到四肢,故四逆;寒热兼有,故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因人而异。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4味,按同等份量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约1.5克。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份,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半份。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份。

腹中痛者,加附子1枚附片15克。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1000毫升,煮薤白360克,煮取600毫升,去滓,以散4.5克内汤中,煮取300毫升,分温再服。

7.31 少阴病,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厥冷下利不止者,阴寒盛也。今下利能自止,手足自温,虽恶寒而踡卧,乃阴退阳回,故可治。

7.3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但欲寐,无呕逆厥利诸证,二三日以上,变成心中烦,不得卧,且无下利清谷咳而呕之证,知非寒,乃热也。二三日后邪热上攻而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解热滋阴即可。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60   黄芩30   芍药30   鸡子黄2   阿胶45

上5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3物,取400毫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140毫升,日3服。

7.33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少阴寒热皆可发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为有热也。少阴之脉,循喉咙,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以少阴之热邪上逆,则所过之处无不病也。猪肤汤主之,以解上焦之热,兼止下焦之利。

猪肤汤方

猪肤250克

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渣,加白蜜200毫升,白粉100毫升,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猪肤,猪表层皮也。

7.34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无他证者,是热邪转少阴经而且轻微,可与甘草汤;若服甘草汤后咽痛不减轻,与桔梗汤,即加桔梗以开郁热。

甘草汤方

甘草30

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2服。

桔梗汤方

桔梗15   甘草30

上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7.35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上条咽痛轻微,忽有忽无,隐隐作痛。本条咽中痛,谓咽部持续疼痛,甘草桔梗轻缓不足以解,故半夏散及汤主之。

 【自注】本条当有咳痰证,故加半夏消痰止咳。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各等分

上3味,各别捣筛,混合成散。白饮和服1克,日3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200毫升,煎7沸,内散2克,更煮3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7.36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少阴病,若风邪热甚,咽痛不愈,严重者生疮,不能言语,声音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以半夏发散,苦酒消肿,蛋清敛疮。

苦酒,米醋也。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14   鸡蛋(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1   

上2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上火,令3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3剂。

7.37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邪传少阴,但欲寐脉微细,持续八九日而无里寒或里热证,是其人肾气充盈,邪久攻无果。阴盛邪退,邪热转入膀胱,膀胱主表,故一身手足尽热。热邪在表则汗出,热邪在里则腹痛,膀胱之血受热邪所逼,泄出下窍而便血。

7.38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至四五日不见寒证而小便不利,是肾受热邪抑制而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水道不通,热邪逆水道而上攻肠胃,则腹痛下利;热邪不去,下利不止,久而伤营血,血腐为脓,便脓血也。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筛末)250   干姜15   糯米200毫升

上3味,以水1400毫升,煮令米熟,去滓,温服140毫升,内赤石脂末2克,日3服。若1服愈,余勿服。

7.39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若虚寒而下利,治以温法。少阴病下利即便脓血者,是热邪伤营,以桃花汤主之。用赤石脂养肠以固脱,糯米益气滋中,少许干姜散火郁。

7.40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下利即便脓血者,除了桃花汤主之,还可刺其经穴泄热以辅助治疗。

7.41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热邪停留少阴经,热灼水失,轻则小便不利。今口燥咽干二三日,则肾水枯竭。肾属水,胃属土,水竭必土干,故胃燥,胃燥又夺肾水,若迁延则恶性循环,故急下之,泻胃热以救肾水,宜大承气汤(方见4.24条)。

7.42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即无糟粕;色纯青,即污水。此为少阴热实,阳邪已内结,上逼胃中津液,必心下痛,口燥咽干,其势濒危,故须急下之。

7.43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则热邪转阳明入胃,胃热已实,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7.44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若脉阳浮阴弱,乃风邪传入少阴,其势方盛,不可言愈。今阳脉反微,是外邪散而表气和;阴脉浮,是里气壮而邪外出,故为欲愈。

7.45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子丑寅,阴气渐退阳气回升之时,肾阳得天地之气回升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