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论篇-少阴章

 空青赭石 2022-05-03 发布于山东

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柯琴:沉而微细者,阴之少也。卫气日行二十五度,常从足少阴阴之分,间行脏腑。今入阴分多,故但欲寐。

尤在泾:少阴为太阳之里,居厥太二阴之间。故有邪在太阳,而已内及少阴;有寒中少阴,而仍外连太阳者;有邪在少阴而见厥阴太阴者。经脉阳浅而阴深,阳大而阴小,邪传少阴,则脉之浮者转为微,大者转为细也。有阳多者多寤,多阴者多寐,邪传少阴则目不瞑者,转而为但欲寐也。而少阴之为病,亦非独脉微细,但欲寐二端,仲景特举此者,以为从阳入阴之际,其脉证变见有如此 。

黄元御:少阴以癸水而化气于丁火,火降水生,阴阳交济。及其一病,火上炎为热,水下润为寒。少阴病但见下寒而不上热者,以水能胜火也,但水之所以胜火,全赖中气溃败,寒水无土制,侵凌君火。其恶寒蜷卧着,少阴之本病。厥逆吐利者,水土之合病,脾胃虚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逆冷,胃寒气逆则吐,脾寒而气陷则利,脾胃之寒,肾气所移也。仲景于少阴之病,而曰少阴负跗阳为顺也。

2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柯琴: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故反热而脉沉也。肾为坎相,二阴不藏,则一阳无蔽,阴邪始得而内浸,孤阳因以外散耳。病在表,脉浮者可发汗,可知病在表,脉沉者,不可发汗。然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亡阳,则阴独也。故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附子固元阳。

刘渡舟: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若寒邪侵犯少阴,反见发热,说明寒邪初犯,仍外连太阳;既连太阳之表,应见浮脉,而今脉沉,说明内系少阴,阳气不足,抗邪无力。固温经散寒,表里兼顾。麻黄发太阳之汗,解在表寒邪,附子温少阴之里,扶阳气之虚。细辛专走少阴,能助麻黄附子散表里之寒。三药配合,发微汗,但无损阳气,固为温经散寒之良方。然寒邪初犯,则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得之二三日”虽然寒邪并未尽入少阴之里,但应考虑正气转虚,当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来治疗。去掉了细辛,减少了发散的力量不伤正气,加甘草则扶正补虚。尤在泾说:“寒邪不可不发,而阴病又不可过发”

长沙药解: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炮附子两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俞昌:口中和者,不渴不燥,全无里热,其背恶寒,则阳微阴胜。

柯琴:少阴主水,于象为坎。一阳居其中,故多热证。是水中有火,阴中有阳也。此阴中无阳而阴独治,为纯阴无阳证也,阴寒切肤,故身痛。四肢不得禀阳气,故手足寒。寒邪自经入脏,脏气实而不能入,则从阴内注于骨,故骨节痛。脉沉者,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故五脏之腧皆系于背。背恶寒者,腧气化薄,阴寒得以乘之。此阳气凝聚而成阴,必灸其背腧,使阴气流行而为阳,急温以附子汤,壮火之阳,而阴自和也。

4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5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俞昌:欲吐不吐,心烦,肾气上逆之证。自利口渴,饮水自救,似乎传经热病之形已具。然肾热则水道黄赤,若小便色白,乃下焦虚寒,不能制水,仍从事温法。

胡希恕:欲吐不吐而心烦,里有停饮。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虚寒在里则不渴。但此处下利而渴,少阴津虚血少,一下利更丧失体液,则发渴,真正的虚也会渴。

6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胡希恕:此处的阴阳俱紧,阳为寸紧说明邪胜,阴为尺紧说明水饮,金匮中:“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少阴脉一般是脉浮而微细,此处为浮紧。此处汗出为阳虚不能固表,津液流失。少阴病尺脉紧,法当吐利。寸以侯表,表邪热甚,又亡失津液,所以法当咽痛。

7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8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9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10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11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俞昌:吐利厥冷,而至于烦躁欲死,肾中阴气上逆,故用吴茱萸降逆气,而用人参姜枣厚土,则阴气不复上干,此温经兼温中。

胡希恕: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头晕很厉害。时时自冒。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并不一定是胃气败了,本条就是气上冲太厉害,胸中的大气受到阻碍,影响卫气的疏布,故导致逆冷。如果是柴胡证的呕,则服用吴茱萸汤就坏事,阳明篇“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就是属上焦也。所以真正有热吃吴茱萸汤,越吃越厉害。

尤在泾:郭白云云:“四逆而烦躁者,不问余证,先宜服吴茱萸汤;四逆而不烦躁者,先宜服四逆汤;四逆下利,脉不出者,先宜服通脉四逆汤,此三者,治少阴之大法也”

13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爆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俞昌:与白通汤反至厥逆,无脉,干呕而烦,此非药之不能胜病也,以无向导之力,宜其不入耳。故复加入人尿猪胆汁之阴,以引阳药深入。

胡希恕:此处脉微,厥逆无脉,干呕而烦,已经虚脱。葱白辛温,发汗药。 且此处附子干姜量比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还要少。 因此此处应该是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人尿。

尤在泾: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寒邪直中,阳气暴虚,即不能固于内,复不能通于脉,故宜姜附之辛而温者,破阴固里,葱白之辛而通者,入脉引阳也。若服汤已,下利不止,而反厥逆无脉,干呕烦者,非药之不中病也,阴寒太盛,上为格拒,王太仆所谓甚大寒热,必能于违性者争雄,异气者相格也。故于白通汤中,加人尿之咸寒,猪胆汁之苦寒,反其佐以同其气,使不相格而适相成,《内经》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是也。脉爆出者,无根之阳,发露不遗,故死;脉微续者,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生。

14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若咳者,加五位半升,细辛一两

若小便利而下利者,去芍药茯苓,加干姜一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柯琴:为有水气,是立真武汤之本意。盖水体本静,其动耳不息者,火之用也。火失其位,则水逆行。君附子辛温,以奠阴中之阳;佐芍药之酸寒,以收炎上之用;茯苓淡渗,以正润下之体;白术甘苦,以制水邪之溢。阴平阳秘,少阴之枢机有主,开合得宜,小便自利,腹痛下利自止也。生姜者,以散四肢水气与皮肤之浮热也。附子芍药茯苓白术四味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味不为真武也。

小便自利而下利者,胃中无阳也,故去茯苓芍药,加干姜。此为温中剂也,而非利水剂。

呕者,是水气在中,为太阴湿化不宣,不须附子温肾,倍生姜散邪,此为和中之剂,非下焦之剂也。

15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欲。

炙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俞昌:加葱与四逆汤中,以入阴迎阳,而复其脉。

尤在泾:此寒中少阴,阴盛与内,格阳于外,真阳之气,被阴寒所逼,不安其处,游散于外,故显诸热相,而实非热也。面色赤,阳格于上也。葱中空味辛,能通阳气。腹中痛,阴滞于里,芍药味酸,能利阴气,止腹痛。葱通阳不利阴故去之。

15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16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尤在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受邪,上逆于胃,则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也。复下气上逆而为吐者,原有可下之例,如本论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金匮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胸中邪实而阳气不布也,其病不在下而在上,其治法不可下而可吐,所谓“因其高而越之”是也。若有寒饮,以温药和之。故实可下,而胸中实不可下,饮可吐,而寒饮则不可吐。

陈逊斋:寒饮结于胸中,饮食入耳拒之,故吐:若不饮食,则寒饮久酝,温温液液,欲吐不能复吐。此为胸中有实饮,病不在肠胃,故不可下,病在上焦胸中,故当涂。若膈中阳虚而寒气阻碍,且寒气上逆,当作干呕者,此为无形之寒气,非寒饮之可吐也。

黄元御:入口即吐,新入之饮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着,旧日之痰涎,此现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温温者,痰阻清道,君火郁遏,浊气翻腾也。

17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俞昌:下利而脉见微涩,微真阴真阳两伤之侯。呕者,阴邪上逆,汗出者,阳虚不能外固,阴弱不能内守也。是症阳虚,本当用温,但阴弱复不宜用温。此证设温其下,则逼迫转加,下利不止而阴立亡,故不用温药,但灸百会,温其上,升其阳,庶阳不致下陷以逼迫其阴,然后阴得安静,而下利自止。

18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19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火气被劫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0 少阴中风,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俞昌:阳微外邪不能内入,阴浮者内邪尽出于外,故欲愈也。

21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俞昌:阴病见阳,阴邪内解反见一身尽热,少阴无此证,当是脏邪传腑,肾移热于膀胱。

22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渴,为难治。

23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俞昌:心烦不得卧而无躁证,则于真阳发动迥别。盖真阳发动,必先阴云四布,为呕,为下利,为四逆,乃至烦而躁,魄汗不止耳。今烦为阳烦,真阴为协热所煎。故解热生阴为主治。

胡希恕:张某,男性,48 岁,病历号 182577。

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患肺炎而高烧半月方退,但遗心烦、失眠一月不愈,口苦思饮,手足心热且易汗出,苔黄,舌质红,脉弦细数,证属久热伤阴,致使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阴清热,与黄连阿胶汤:

黄连 10 克 黄芩 6 克 白芍 6克 生阿胶烊化 10 克 鸡子黄一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感心烦减,夜眠好转,三剂诸证竞全解。

24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斤

俞昌:腹痛,小便不利,少阴热邪也;下利不止,便脓血,下焦滑脱,滑脱不能用寒药,故用干姜石脂辛涩以散邪固脱,而加糯米之甘以益中虚。

25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一斤

一斗,煮取5升,去滓,入白蜜一升,白粉五合,敖香温分六服。

俞昌:阴竭者,用猪肤润燥。

26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27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28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9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