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原文整理

 昵称10991833 2020-03-01

伤寒论原文

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汗出必解。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但若脉微弱,则不可大发其汗。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得之者,回逆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服麻黄汤后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大青龙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虽有阳明内实之证不可下。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外已解而有内实之证者,乃可攻之。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麻黄汤主之。服汤后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不得越,其人短气但坐,更发汗则愈。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宜真武汤。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苓桂术甘汤主之。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脉浮数,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汗出而不渴,脉浮数,小便不利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主之。

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心下软弱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夜而安静,不得眠,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必清血,名为火邪。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23、太阳病,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抵当汤主之。

126、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当下之,宜抵当丸。

131、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小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十枣汤主之。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所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甘草泻心汤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当吐之,宜瓜蒂散。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

177、伤寒解而后,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必大便初硬后溏。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者,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小承气汤。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谵语者,大承气汤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 XE "小承气汤" \y "xiao3cheng2qi4tang1" 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者宜调胃承气汤。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者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 XE "蜜煎" \y "mi4jian1" 导而通之。若土瓜根 XE "土瓜根" \y "tu3gua1gen1" 及大猪胆汁 XE "大猪胆汁" \y "da4zhu1dan3zhi1" ,皆可为导。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3、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胃和则愈。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半夏苦酒汤主之。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8、少阴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不可下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26、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藏厥非为蛔厥也,不治。令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其人常自吐蛔,此蛔厥也,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0、伤寒,脉滑而手足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85、吐利,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吐利,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394、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宜桂枝汤。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宜调胃承气汤。

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宜理中丸。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