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周香坪墓志铭》看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往事故人

 乌镇看看 2022-06-12 发布于湖南

作者:王禅

清嘉庆丁丑,即公元1817年,以母老告归在籍的欧阳厚均,受时任安仁县令侯钤之邀,正忙于《安仁县志》的总纂之事。原任广东西宁县知县周惠錞(别号香坪)的儿子、当时也在参与县志分纂工作的文学生员周准仁一次“持状(行状)”来登门拜访他,请求厚均先生为自己故去三十七年的老父亲撰写墓志铭。这个周准仁为什么要在他父亲去世三十多年之后仍请求欧阳厚均来撰写墓志铭?这应该是有原因的:一般而言,古人大多信奉“穷不改门,富不迁坟”的阴阳风水学。但当时的周家可能迫于某种特殊的变故,正准备迁坟,这就是墓志铭中说到的“原葬老屋湾左盘龙形”,“今改兆于某地某山某向”。

周惠錞,字正湘,别号香坪,是清乾隆时期安邑著名的科宦人物。下面,笔者将根据厚均先生撰《周香坪墓志铭》有关内容,系统发掘一下与周香坪先生(周惠錞)相关的一些社会人文信息。

一、从墓志铭看周惠錞曲折科考路

从欧阳厚均撰墓志铭部分内容看,周惠錞早年勤学苦读,艰难跋涉书山,走过了一条崎岖坎坷的科举之路。周天资敏锐,“生而警颖”,一生下来就比别的孩子聪颖敏悟。他五岁的时候开始进入私塾读书,到十岁的时候就能够通读领悟五经之类的课程。周学习刻苦,有时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十四岁从师于石门寺”,有一次私塾老师因事回家,便把他们锁在教室里读书,那几天正好碰上寺僧们也集体外出化缘,结果等到塾师回来启锁开门之后,才发现这群孩子仍被关在教室里穷吟苦诵,“盖忘食已数日矣”。凭借天资加勤奋,十九岁的周惠錞以“县试冠军”的名次被选拔到衡州府学深造。这个时候的他更加博览群书,“孔贾传注,考究精详”,尤其爱好《庄子》系列作品和屈原“离骚体”诗文。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很优秀,“试屡高等”。尽管如此,周惠錞后来的科举之路走得也并不顺畅,一直到乾隆十八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才得以考中举人,“以书经领乡荐”。之后,他先后于乾隆十九年和三十一年两次赴北京参加春闱大考,但都名列孙山,不第而归。落榜之后的周惠錞,可能对科考已经变得心灰意冷,于是他选择了“授徒讲业”,著书立说以自娱。期间,他还曾被聘为酃县烈山书院的山长,教学相长,“训诸生,敦品行,通经术,酃邑无不服从”。

图片

二、志铭看周惠錞宦迹政声

众所周知,清代科举制度里还有个叫“大挑”的特科考试形式,也就是从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挑取一部分人到基层州县任职,意在使举人出身的这个群体也能够寻求到更多的任用机会。这一制度到乾隆年间已成为定制,朝廷规定每隔九年都要举行一次大挑。当然,这个名为“大挑”的考试并不考什么文章词赋,而仅仅是根据应试者的外表体貌和言谈应对来选拔录用人材。在周惠錞四十九岁的时候,他有幸参加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壬辰大挑”,并被选为一等“分发到广东以知县用”。因为“大挑”重在“以貌取人”,考察的只是举人相貌和语言应对能力,在这方面,周惠錞无疑有着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先天优势。有关周惠錞的外貌体征,从欧阳厚均先生撰写的墓志铭中亦能感悟一二:“余为童子时,及见之,状貌魁梧,伟丈夫也”;“虽未接其言论,至今犹想慕其为人。”也就是说,欧阳厚均在县学做童生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曾经是见到过周惠錞的,且对他的英发雄姿和满腹经纶佩服不已。所以,即便是偶然一遇,但过了数十年之后,他仍然能够对过往情形记忆犹新,仿佛事隔昨日。

图片

按照清代官制,周惠錞“大挑一等”,原本是要分派到广东担任知县一职(正七品)的,但由于当时没有空缺职位,最后只得通融代理县丞之职(正八品),从而开始自己的地方官宦之旅。通过对墓志铭有关章节文字分析,基本可以厘断周惠錞在粤省任职的时间只有七个年头六年时间:“四十九岁,壬辰会试之后,大挑一等,分发广东以知县用”;“越丙申(1776),先生年五十有三,题补罗定州西宁县”;五十五岁“遂以眚辞,获请而归”。

周任职的地方及职位主要有顺德县丞、韶州通判、肇庆通判、廉州司马兼广宁县令、乳源知县、理瑶同知(隶属广州府)、罗定州西宁知县等。因为墓志铭中记有“权官凡五载”一句,而“权官”在古代就是代理之官的意思,这说明周惠錞之前莅任过的几个职位可能都只是暂时的代理之职,只有后面的“题补罗定州西宁县”才算得上是他实际任职职位。“题补”一词旧谓官场出缺,奏请补授,表明这是一项通过奏请朝廷(吏部和皇帝)批准的正式任命。正因如此,周惠錞后来对外公开的官方身份写的都是这一职位,周的祖父辈貤赠的也是同一官阶。如厚均先生撰墓志铭中写到的“原任广东西宁明府香坪先生”,“先生之祖,讳焜信,以齿德充乡饮宾…父讳敏儒,皆以先生贵,赠如其官”。在龙源《周氏族谱》中留存的两道乾隆皇帝敕命周惠錞祖父和父亲的诰轴文稿,表述的也都是“貤赠尔为文林郎广东直隶罗定州西宁县知县”的内容。

图片

周惠錞的官场生涯原本不会那么早就结束于广东西宁。据说当时的罗定州知州宋成绥对周的为政干练很是信服,行大政之先一般都会认真听取周惠錞的意见后才会施行,他甚至把周惠錞的荐任文书都已起草好,“业已登诸荐郯”。但周惠錞因早年留下的眼病变得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引疾乞休”,宋知州看到这等情形,也不好强挽他留任。乾隆四十三年(1778),五十五岁的周惠錞终于“获请而归”,提前结束了自己远在粤省的宦游之旅,回到了故乡龙源。

“政声人去后”,周惠錞在粤宦任六年所收获的政声民意在墓志铭中亦有较大篇幅的褒显。如他初摄顺德县丞时的奉檄治盗,判肇庆府时的“发海珠寺僧沉碑污叔各奸状”,篆廉州司马署广宁县时的“课士爱民”,权知乳源县时的“决狱讼平争斗”,理瑶军民府时的“广积贮以备荒,缓追呼以恤乏”,治西宁县时的“决断吴生外甥侵占家赀案”等,无不让人信服,“环邑人咸称其事”,“粤人今犹称之”。特别是他在权官乳源县期间,因为公正决断温、张、林、罗四姓争山遗案,“积牍为之一清”,深得“士民爱戴”,“至今立祠以祀之”。

图片

三、从墓志铭看周惠錞生殁婚配子嗣

根据墓志铭文字记载,周惠錞应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农历十月,病逝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农历五月,享年五十八岁。也就是说,周惠錞自乾隆四十三年“获请而归”后,只在家乡龙源生活了不到三年时间,便于乾隆四十六年病殁于故里。

从婚配情况看,周惠錞先后娶过两任妻室,纳过两妾。在老家,他先是娶了元配夫人李孺人;因李孺人“早卒”,便继娶了黄孺人;之后,又纳过一妾彭氏,但彭氏过门才一年时间便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周在广东任职的时候,还纳了原香山县贡生何常茂的女儿何氏为妾。厚均先生在墓志铭中讲她是“明大学士源道之裔也”,这应该有误。因为何源道并没有做过明大学士,其父何吾驺才是货真价实的明大学士,厚均先生这样写可能只是依据了周准仁送来的“按状”中的说法,属张冠李戴了,但这个何氏系明大学士何吾驺后裔的说法是可信的。除妾彭氏外,周惠錞的其他三个妻妾后来均被敕封或敕赠为孺人。

图片

综合墓志铭一些语段分析,周惠錞一生应是生育了一儿五女。其中,元配李夫人只生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续配黄夫人生了三女和四女,尽管后来一度抚周家侄子国学生周青仁为嗣,但因青仁早殇,也没有留下子嗣;妾彭氏因为“甫一载而卒”,并未生养;出任粤东时纳的小妾何氏,生有一个儿子周准仁和一个女儿(即五女)。其儿子周准仁后来娶了邑庠生刘光庠的长女刘氏为妻,又为他添了三个孙儿:长孙周联沚,娶李氏;次子周联翼,聘张氏;三子周联翚,年幼未聘。

周惠錞的五个女儿成年后亦各有归适:长女嫁给了衡山县举人、原山西凤台县知县谭昌明的孙子谭郁堂为妻;次女嫁与本县儒士刘大的次子刘其清;三女儿适攸县进士、翰林院检讨陈梦元的长子廪生陈㙒;四女儿出聘本县庠生张毓秀的次子,早年去世;五女儿适本邑国学生张某之孙张庆灿。

四、从墓志铭看周惠錞族脉源流

从墓志铭一些语句分析,周惠錞所在的龙源周氏一族应源自江西,其“始祖延卿”,“自江西太和县(泰和)迁居于安仁”。具体时间可参考周邦全先生《龙源周氏宗祠五副诰轴(圣旨)之解读与研究》一文的引证,说是“于宋建隆元年(960)由江西泰和青原迁徙到安邑龙源村定居。”

图片

墓志铭对龙源周氏周惠錞一族的繁衍绵延脉络勾勒得相当清晰:其始祖周延卿徙自江西太和(泰和);九始祖周林生十世祖周益济(又名周济);益济生文璿(又名璿,官北京义勇中卫经历);文璿生振德(官南京东城兵马司指挥使);振德生二子善儶(官南昌府推官)、善儒(邑庠生);善儒生一子孟安;孟安生二子鸣凤(官江西永丰教谕)、鸣凰(邑庠生);鸣凰生笃恭(邑庠生);笃恭生之易(盖为先生之曾祖也);之易生焜信(以齿德充乡饮宾);焜信生敏儒(以先生贵赠如其官);敏儒生三子惠鋘(太学生)、惠錞(中式举人)、惠镜(郡庠生);惠錞生准仁(文学生)。

自周氏十一世祖周文璿(即周璿)开始,一直到周惠錞儿子周准仁这一代,相对应的字辈正好为龙源周氏谱排字辈“文振善孟季,恭宽信敏惠;仁联一本勋,名显万邦济”中的前十一个字,周惠錞则是谱排辈份第十排行的“惠”字辈。另根据《(嘉靖)衡州府志》载,周家十世祖周济(字益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中庚子科举人,估算他当时的年龄大概为30岁左右,其子周文璿(周璿)这个时候可能已经出生,可能即将出生,但无论怎么理解,老周家最初的字辈排行确实是从周文璿这一辈开始启用的。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定:龙源周氏的明代老谱系可能纂修于明洪武晚期至永乐早期之间。

图片

周济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中举之后,历官广西郁林(玉林)州训导、四川荣县教谕等职。从周济这一代开始,一直到他曾孙周善儶一辈,周家四代均有人成均中式,世代为官,龙源周氏由此开启了自明初以来的科甲鼎盛时期,曾被明朝皇帝赐封为“科第世家”。周济的儿子周璿(谱名文璿)和孙子周振德先后在明景泰和弘治年间以岁贡入国子监,其子周璿(文璿)后官北京义勇中卫经历,孙周振德官南京东城兵马司指挥使。龙源周氏族谱收有数副明代诰轴文字内容,之中的两副即与周文璿、周振德父子有关。周文璿(周璿)曾任北京义勇中卫经历,明成化六年(1470)因进阶“徵仕郎”而受圣褒诰敕。明正德十年十一月,南京东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周振德进阶“文林郎”亦被诰敕。后来,这副诰轴的部分内容还被载入了《(嘉靖)衡州府志》中的“封赠诰敕章.安仁节”:“尔南京东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周振德裔出宦门,业成胄监;列官朝籍,分德都城;贤劳既积,最考是书。兹特进尔阶文林郎,锡之敕命,尚臻来效,以俟显庸。钦哉。妻唐氏封孺人敕一道,宝藏于家。”关于周振德夫人唐氏的封敕内容,周氏族谱的记载则更为详实,之中还特别提到了唐氏“出自名门”一语。据此分析,周振德的夫人唐氏可能出自安仁明代时期唐孟宣、唐孟璋家族。唐孟宣、唐孟璋兄弟先后于明正统戊午(1438)和天顺己卯(1459)领乡荐(中举),兄孟宣曾任四川保宁府阆中教谕,弟孟璋后官四川剑州知州。明代的安仁县城内一度立有旌表唐氏兄弟双双中举的“联魁坊”,当时的唐氏一族应属安邑的名门望族。

图片

周济(益济)的曾孙周善儶(周振德长子)“绍承家学”,“博综群书”,“尤工诗古文词”,曾于明弘治十七年(1564)“魁乡荐”(中解元),后被授予南昌府推官一职。旧志对其评价甚高,说他“决狱定讼,一衷礼法,不媚权贵。文章品行,为一时所师法。”

不过自周善儶之后,一直到周惠錞父亲这一代,龙源周家一脉的科甲气象便逐渐变得衰微。之间虽然也出过几个读书人,但除了周善儶弟弟周善儒的孙子周鸣凤一度做过江西永丰县的教谕之外,其余的大都是些邑庠生之类的小秀才。所以,厚均先生在墓志铭的开头就用了这样一句话:“邑龙源周氏,衣冠旧族也。”“衣冠旧族”,指的就是那些祖上曾为官宦,但后一代人已经变为普通百姓一类的氏族。

图片

五、从墓志铭看欧阳家族与龙源周氏之姻娅

在墓志铭中,厚均先生特地提到了“余与先生累世姻娅,曷敢以不文辞?”一句。这说明会三阳欧阳家族与龙源周氏家族应该是有过多次联姻的。现综合欧阳厚均家族墓志铭及其他文稿分析,厚均家族与龙源周氏至少有过三次以上的联姻:首先,欧阳厚均的母亲周太恭人即出于龙源周氏,厚均先生撰《先妣周太恭人墓志》对此有过确切记载:“太恭人姓周,邑廪生讳镛字元音之女,昆弟俱游庠序。”再者,从欧阳厚均撰《祝周母陈孺人八旬晋一寿序》中可以得知,欧阳厚均的一个姑母也曾嫁入周门:“以余姑母归于周,与孺人为妯娌,谊属姻家。”此外,欧阳厚均在他后来撰写的《五弟金田墓志铭》中,还曾提到其弟欧阳厚墀“娶本邑庚子科举人候选知县周公之度之长女”,而这个举人“周之度”也应是龙源周氏传人。由此看来,厚均先生在墓志铭中提及自己与龙源周家系“累世姻娅”的说法确实是真实可信的。

参考资料:方红姣点校《欧阳厚均集(一)》之《周香坪墓志铭》、《泉山墓表》、《先妣周太恭人墓志》、《祝周母陈孺人八旬晋一寿序》、《五弟金田墓志铭》;《(嘉靖)衡州府志》;欧阳厚均总纂《(嘉庆)安仁县志》;周帮全《龙源周氏宗祠五副诰轴(圣旨)之解读与研究》;龙源《周氏族谱》。

图片

来源:王禅| 编辑:段利平 | 二审:天竺 | 终审:大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