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启清朝盛世基业的康熙大帝,某日偶来兴致,命群臣各赋诗一首,诗中必须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数字,缺一不可,且限时交出。众文臣一时难以作出,康熙只好把交稿时间改在次日早朝。第二天早上,一张张工工整整的诗稿都被呈送到康熙面前,他逐一阅看,突然被一首题为《思夫诗》的作品吸引,拍案大声叫好。诗中写道: 一日思君隔九溪,尺书四六寄辽西。 双双两两闻归雁,五五三三听晓鸡。 万丈悉怅人易老,百千情绪半难齐。 栏杆十二从头数,七八黄莺不住啼。 全诗不仅把十三个数字巧妙地写进去,而且言从字顺,意真景切,才情四溢。康熙立刻宣见诗作者王企埥,没想到他却自招,全诗皆出自其姐王淑昭之手。康熙喜出望外,不但没责罚王企埥,而且要封王淑昭为“六宫女师”,并派遣官员带着金帛聘礼去请。 这则轶事据说出自其夫家的《左氏族谱》。民国十八年修《雄县新志》载李之㟆撰《左太夫人墓志铭》中亦有类似叙述,其文记:“是时,仁皇帝以天纵之圣治太平之基,万几清晏,与词臣敷英掞藻,追唐虞庚歌拜颺之盛。适外域遣使赋诗,上颂命群臣和,埥祈孺人代成二律以献,大蒙嘉赏,复以实奏,上由是知孺人之德与学矣。逾数月,诏为六宫女师,遣官齎金帛为聘,孺人以老眊不敢奉诏,撰陈情表。上省览良久,允其请,益重其品焉。”该则史料虽然简短且与族谱所记不尽相同,但至少说明王淑昭肯定才华卓异,并因得康熙的褒奖而传扬久远。 称王淑昭为“国朝闺秀”第一才女的,是晚清河间府东光县廪生、曾官博野教谕的于春霑。在他所编的《浴泉诗话》一书的卷二,起笔即称:“余编天河诗,国朝闺秀得四十余家,当以王氏淑昭为第一”。于编《天河诗》现在很难见到,而其所言“国朝闺秀”第一,确非空谈,是与全国四十余位才女比较而说出的。王淑昭娴于诗,她的诗作有元白之风,黜词华、尚质朴,不同于寻常女子描红刻翠之词、相思情愁之感,无柔媚语、有巾帼气。乾隆间文人唐仲冕评“其诗长于五言,有林下风味,诸体气韵亦高,近时巾帼多以吟咏为贤。”曾与纪昀等有“河间七子”之称的献县文人戈涛对其诗有“善怨”之赞,称“诗莫难于能怨,不当怨而怨,畔;当怨而不怨,慢。孺人三十未字,显然行之词章,此真得风人之旨,盖非流俗所能知者,若孺人,可谓善怨矣!”然而可惜的是,王淑昭平生所作诗文临终前付之一炬,其后人遍索诸亲戚辑成《王太夫人遗稿》一册两卷,收诗一百五十余首,含杂体、绝句、五律、七律、长律五种诗体。古代女性作家,记载极少。一九五七年,著名文献史家胡文楷翻检群集所撰《历代妇女著作考》即收有此书。 王淑昭的生平主要见于雍正癸卯恩科进士甥孙李之㟆撰写的《皇清敕封孺人左太夫人墓志铭》和献县戈涛撰写的《左孺人传》。民国十八年修《雄县新志》不止全文载录李之㟆所撰墓志铭,还在《清闺秀》载有她的专传。据载,王淑昭生于顺治九年(1652)夏,年八十七岁而卒。她非仅有诗才,而且聪颖早慧,博学多识,通经贯史。戈涛《左孺人传》记:“迹其生平,临大难、决大疑、辞大宠,壹皆出于学问之气,盖非寻常雕文绘藻女子也。”李之㟆所撰墓志铭对其一生总结说:“孺人平生仁恕,居心笃于友爱,酷嗜书,终身未尝释卷。自经史子集以及杂录琐记,靡不毕览,尤究心于《廿一史》,逐卷皆能默识,尝谓吾一生学识尽出于此。方十龄,下笔前言立就,博奥宏深,不能窥其所际。” ![]() 二 才女王淑昭生于京南的—个累代官宦之家。祖父王乔栋(1587—1645),字弱侯,号北愚,生而母殁,随祖长于江南。少有文名,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陕西朝邑县令,后改顺天府教授,为官清直,刚正不阿,累迁湖广粮储道右参议。明末,李自成带兵袭扰,楚中大乱,诸道监司多弃官而逃,惟乔栋单骑赴任,身挂七印。督粮至兴国,城破被俘,不屈而死。《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忠义七》有传,以忠烈入祀乡贤,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节愍”。 王淑昭父亲王炘(1617—1672),字济似,号晓岩,别号茨庵,是王乔栋次子。明清代济宁人潘应宾作《茨庵诗钞序》记他:“聪慧过人,读书十行俱下,善属文,洒洒千言立就”。如此卓异的才华,深深得到历史上一个极为著名的人物——孙承宗的赏识,并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因之,孙承宗即为王淑昭的外曾祖父。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保定府高阳县(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人,是明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13岁应童子试,即以成绩优异而享名。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始中举人,后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取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文安姜璧家读书多年,被以“寓贤”载入当地县志。孙承宗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而后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经略辽东,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大胆起用袁崇焕等名将,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但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皇太极包围京都时,朱由检急召孙承宗,运筹帷幄将清军击退。而不久,又遭朝中大臣弹劾,再次辞官回乡。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攻至,率家人抵御,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均战死。弘光元年(1644年),获南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清高宗时追谥“忠定”。传世著作有《高阳文集》三卷、《菱湖记事诗》三卷、《督师奏议》十六卷、《孙文忠公词》—卷、《车营百八叩》—卷、《三十五忠诗》—卷。 王炘初随父官福建,事无大小皆参议,属吏都称他神明。后入东阁大学士晋江黄景昉幕府,与名士陈子龙、吴伟业等著名诗人学者交,才学益进。父亡,悲痛致疾,以忠烈之志相继,绝意仕进。寓居江南西圩,以课子女读书为业,一家唱和无虚日,或有劝仕者,一概不应,作《拂志篇》千余言、《著悔》诗八首以表其志。三十年后始还故里,虽贫困益甚,而诵读不辍,以老屋瘠田终老。康熙四十七年(1708),入祀乡贤。著述有《越啸近言》《西圩草》《茨庵前后集》《归来稿》《病余录》,共百余篇,编纂有《史存》《史抄》和《历朝诗钞》数百卷,今俱佚。现存仅有《茨庵集诗钞》六卷,收录于其子王企靖所编《畿辅七名家诗钞》。《茨庵诗钞》收有七言诗、五言诗等400余首。词藻富丽,古奥典雅,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水平。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格调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气,郁勃之怀、兴亡之感时流露于笔端。” 王炘有子女数人,以女王淑昭、子王企埥声名尤著。另有一女,名不详,李之㟆所撰墓志铭记:“一妹,适李氏,亦称博学,善诗文,同受知于圣祖仁皇帝”,亦曾同从父学诗,“各有佳句,谢庭咏雪,人竞传之”,也是一位才情富丽的女才子。《雄县新志·清文苑》另载有王企堂,字纪远,号雪坡,康熙四十年(1701)举人,官江苏荆溪知县,著有《雪坡诗稿》四卷,有人亦记为王炘之子,现尚存疑。 王企靖,字苾远,据当前学界的研究,以为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雍正二年(1724)夏。自幼聪颖,七岁随两姐学诗于父,得父赞许,母恐诗词风雅有扰举业,中辍不学。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历任广东道御史、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职。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升江西巡抚。后以康雍之变受到牵连,被革职发配筑布隆吉城,卒于兰州道中。在任江西巡抚期间,《畿辅七名家诗钞》《明诗百一名家集钞》两部诗歌总集。其中,《畿辅七名家诗钞》四十六卷,收录申涵光《聪山诗钞》、杨思圣《且亭诗钞》、郝浴《中山集诗钞》等七位诗人的3414首诗歌。本集第一次专门辑录了清代本朝畿辅诗人的诗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王企埥的声名在同门中更响。 三 由上面的追溯和探微可以看到,清代才女王淑昭与雄县、河间,甚至高阳都有关联。说其祖“口上”,除去当地王氏族谱的记载,还可从《雄县新志》中得到一些佐证。如王企堂撰《建造王村口拦河坝碑记》,后有按语说:“王村口今名口上村,阐在村东半截河北口,赵王河南岸,所以洩五官淀之水者也。”直接说出了王村口与口上村的关系;而且王企堂肯定与王企埥关系密切,如果不和口上村有祖籍地关系,估计不会为撰这篇碑记。同时,也要注意王企靖的父亲王炘与文安名士纪炅为莫逆交,且纪炅的妻子就是王炘之妹,纪炅也即是王企埥的姑父。 因此,口上村不仅始终与文安有着紧密的天然联系,而且清代才女王淑昭之族的祖籍应即在口上村。古今地域区划总在变化,如西晋张华籍在固安,今原址却属大兴;而口上王氏之族原虽属雄县,现却址在文安。区划虽有异,原址仍未动,对其进行文化寻根与挖掘保护都是必要的。 ![]()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