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终极问题之一:我们所在的世界如何是其所是

 楚士祥丁 2022-06-13 发布于甘肃

编者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虽然写得复杂,但其实本质上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套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经验世界如何“是其所是”?先天综合判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段,能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康德身上展现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种影响的交织,真是越读越迷人了。


01

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为经验性(后天)知识和纯粹(先天)知识,经验性知识指的是在经验中有其来源的知识,纯粹知识则指的是独立于经验却要作用于经验的知识。无论是哪种知识,都需要经验性的刺激才能被“唤起”。(B1-2)
    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可以被视为对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批判和调和。唯理论总体来说不看重后天知识,而看重先天知识,因为后天知识是零散的,先天知识是清晰的,后天知识必须上升到先天知识,所以在唯理论者看来先天知识更加的可靠和具有普遍性。但是康德认为,经验对象需要感性杂多来提供一种“材料”,进而才能被加工出来,所以如果没有感性刺激,那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后天知识,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比唯理论者更加重视感性刺激和感性经验。
    经验论者,例如休谟,他会认为抽象的因果联系等等是从感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先天”知识本质上是后天知识提纯的结果。但是康德认为,因果联系是属于人类知性的纯粹概念,而不属于现象界,因此不可能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现象界中的因果关系是知性把因果范畴应用在经验界中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调和在逻辑学的方法的指引下,体现在“先天综合判断”上。“每一个变化都有其原因”是一种先天综合命题(B3),“变化”属于经验,“原因”属于纯粹知性概念。康德认为,“变化”只能分析出时间上的前后相继,而无法分析出属于知性的“原因”,所以这是一个综合命题。就这个命题独立于一切经验的性质和必然性而言,这个命题是一个先天命题。
    “B4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这里的先天性承袭自唯理论对先天知识的看法,康德在这里与唯理论者一致,认为一个命题的清晰性和普遍必然性是来自于先天知识而不是来自于后天知识的。例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是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但这个命题的普遍必然性不来自于经验,因为在经验上没法保证不会出现一个“黑天鹅”(但这个命题也不是清晰的,康德并没有把清晰和普遍必然性等同,也是康德区别于唯理论者的地方)。这个观点,是康德反驳经验论的关键点,也是康德与唯理论保持一致的地方。
    康德的形而上学就是保持这样一种基调,一方面是保持理性在自身的范围之内不让它越界因而为经验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不是为经验留下足够的空间,而是把知识的先天原则和知识的材料、感性刺激截然分开),另一方面是要以理性为根据为知识提供普遍必然性。这里基本上画了一个蓝图: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截然不同,但可以通过理性沟通起来。



02

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哲学总体上是以理性自身为两个世界的桥梁,理解先天诸原则(理念)与可感世界之间的关系。理性是一种关于理念世界的思辨能力,它的形式是逻辑,它的形式就对应了理性这座桥梁的基本形式什么,因此康德在这里才会展开对判断形式类型的讨论。康德的“桥梁”,很明显是“先天综合判断”。
    判断其实本质上就是主词和谓词的关系,不同的判断类型就是不同的主词和谓词的关系。(先天)分析判断指的是主词必然可以分析出谓词,此时知识并没有被扩展;(后天)综合判断指的是主词不可以分析出谓词,但两者被经验性地联结起来,此时知识有所扩展(A7/B11)。前者的命题具有普遍必然性,后者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是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够不断扩展(知识)的,因而康德提出一个科学知识的判断形式——“先天综合判断”。
    这里的疑难点在于,在先天综合判断中,主词A既然不能必然地分析出谓词B,那么两者的联结又如何能够具有一种先天性?康德在这里寻求了A和B之外的一个第三者X(B12/A8),通过这个X来保证A与B的联结能够具有一种必然性。
    “A8这个X就是我通过一个概念A所思维的那个对象的完备的经验,因而我还可以在物体概念上加上这个经验的其他那些部分。”
    这里所谓的“完备的经验”就是指以时空形式出现的整体经验,整体经验里可以承载一切的现象物;(整体经验=整体,现象物=部分)。在整体经验X里,A和B同时存在,虽然两者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但是毕竟共同属于X,所以A和B可以因为这种共性而联结在一起(A和B作为整体经验X的一部分,只对这个X有效)。例如,“一切物体都是有重量的”,一切物体A不能分析出重量B,但“物体”和“重量”都在X(整体的时空经验)中,所以A和B可以在时空的条件下联结起来。因为时空是一种先天的形式,它具有一种必然性,所以A和B经过它所产生的联结,也具有必然性。

本质上讲,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因为要保证我们所在的经验世界能够成立,这个经验世界只是所有可能世界中的一个,类似于上帝掷色子掉落的地方、具有偶然性。先天综合判断是用来解决这个世界如何“是其所是”的终极问题。


03

理论科学的原则——先天综合判断


    这里的“理论科学”指的是: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一言以蔽之,在康德眼里所有的理论科学的判断形式都是“先天综合判断”(B14),因为所有的科学在他看来都必须同时与两个世界有关(不是与两个世界有关,而是保证我们的经验得以成立,能够且只能用在经验世界上),而拥有这种特性的判断形式,只能是“先天综合判断”。
    数学判断全都是先天综合判断。例如,“7+5=12”,在康德看来,12无法必然地分析出7+5,7+5=12是一个综合命题(B15)。这是因为7和5不能作为一个概念相加,而必须在直观中展现。这就意味着,数字本身不能单独地脱离感性而成为一个概念,它必须作为“某个”直观的对象显现出来(不是作为直观的对象,而是展现了对象,数字本身没有独立的存在地位,只能用来展现对象,我们所研究的是数字、在康德的语境里是公理、的具体运用),比如“5+7=12”以“5个+7个=12个·”这种直观的方式综合。几何学也一样,“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是通过分析“两点之间”得到“线段最短”的,而是通过在时空中的综合才得到的。
    物理学的判断也以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康德在此举了两个定理(B18):“一个定理是:在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另一个定理是:在运动的一切传递中,作用和反作用必然永远相等。”这里的“物质”不是持久不变的,而是在经验界中有生灭的物质。但是,物质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先天形式,获得了普遍必然性,与“保持不变”等谓词在时空当中必然地综合在了一起。
    形而上学也以先天综合判断为原则。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超验对象(康德的形而上学,研究这些超验的对象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经验世界),先天综合判断(不是先天综合判断,而是人的理性能力因其横跨现象和本体两界)相当于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连接了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使得理念可以下降到可感世界。

“黑格尔的《逻辑学》大概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展开的,也就是在将理念如何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下降到可感世界,然后在可感世界中又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最终回到理念世界。”

这种下降和复归所对应的原文是:“B18在被给出的概念上增加了其中不曾包含的某种东西,并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完全远远地超出了该概念,以至于我们的经验本身也不能追随这么远。”
    还有一点,理念下降到可感世界后又复归到理念世界的动力,是理性的自然形而上学倾向(B22)。知性把范畴应用在经验界时不会产生谬误,但是理性自身有一个自主的驱动力,会要求本来带有经验性的概念扩展到理念世界,这就突破了理性本身的权利和范围,最终就会导致先验幻相,这样就导致最开始“纯粹理性批判“那里所划清楚的界限变得模糊。


04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先导的先验哲学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绝对不是康德的形而上学,而是康德形而上学的一个先导或者前提,形而上学则是研究纯粹原则的学科(A11/B25)。
    康德的形而上学对纯粹理性的诸原则的研究,而这里的原则必须要应用于经验界。正是因为在经验界的应用,所以认识主体可以依据理性自身的原则扩展自身的知识。

纯粹理性批判要做的就是,评判理性在应用到经验界时所拥有的权利和范围,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去讨论“理性的应用”,所以在考察理性诸原则之前和对诸原则的应用之前(形而上学),有必要对理性自身的界限进行评判(不是对理性自身的界限,而是对理性使用的界限进行界定,理性出于自身冲动突破了经验界的限制,必然会导致先验幻相)
    讲得详细一些,纯粹理性批判要做的就是要划分清楚理性适宜的认识对象,理性的对象毫无疑问是理念世界或纯概念(在康德这里,理念世界的理念秩序就相当于纯概念的编排),而关于这个层面的思考不涉及经验界,因而是消极的,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的,因而只是“否定性”的。在这个基础之上,理性的范围也就清晰了,也才有理性可以把原则应用于经验界这一说,因为诸原则和理性本身不在经验界的范围之内。
    “A12/B25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
康德的形而上学被称为“先验哲学”,它考察的就是纯粹理性给出的诸原则以及将这些原则应用到经验界或先天可能对象上的方法。诸原则被知性应用到经验界的时候,就成为了实践的一种目标,比如“上帝”代表了“德福一致”,它会作为一种实践的目的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对理性的肯定性应用。

“上帝”本身仅仅作为一种理念或观念是可以被怀疑的(我们怀疑的不是作为理念的上帝本身、其本身是自明的,而是对于“上帝”这个理念的僭越使用),但它作为一种被应用的知识时,则不被怀疑且具有实在性(“理念”不具有经验实在性,必须要强调这个“经验实在性”,但是理念有其他实存性)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先导先阐明清楚了理性的消极性(否定性)(纯粹理性批判-先验逻辑,首先区分对象,本体和现象,然后根据对象匹配相应的认识能力,理性在自然界只能受到经验限制,是规范性使用),在此基础上,才去构造一个先验哲学,这里则体现了理性的积极性(肯定性)(理性在本体界就是建构性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