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没有打成斯大林格勒战役,从四个方面深度剖析

 逍遥_书斋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先看看对战双方的基本情况:

南京保卫战:国民政府VS日本。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意志第三帝国VS苏联。

国民政府:刚刚名义上统一全国,实则派系林立,政令不畅,无法令行禁止,刚刚经历淞沪会战实力,军队主要为陆军,海空军实力极弱。

日本:军国主义盛行,拥有完备的兵源系统,陆海空军相对于国民政府更现代化,军备相对完善。

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主义盛行,陆海空军装备先进军队素质极高。

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高度集权(这一点很重要),建立了完备的军事装备体系,拥有德意志第三帝国无法比拟的兵源优势和国土优势

文章图片1

一、政治方面

历经大清洗,苏联全国政令高度统一,几乎不存在反对派全民一心,众志成城。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苏维埃政府成立也20多年了,虽然前期有白军捣乱,但是不足为患,政权极其稳固。斯大林的几个五年计划,干得风生水起,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虽然大清洗伤了很多人的心,但是斯大林的权威无人撼动,他就像神一样领导着一个庞大的国家。

斯大林大学专科毕业,理工男,尊重知识和技术,明白工业生产规律。他心狠手辣,绝对铁腕,岂能是蒋介石可比拟的。

文章图片2

希特勒多线作战,斯大林单线作战,德国胜算不大

而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各地实权派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无法做到统一政令,如此:战争所需的兵力、物资、执行力,根本无从保证

这是南京保卫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二、军事方面

苏联政委制度与大清洗运动,保证了党指挥枪,从而达到了一定意义上的军令严明。苏联军队虽然经过大清洗,但其基层军队的素质依然相对高,军队现代化建设并未止步。尤其在其政委制度的加持下,军队的战斗力很容易形成

国民政府的军队,除了中央军外,基本未进行有效的整编,军队人员、装备缺额现象非常普遍,士兵素质低,军令不畅通(实力派为保存实力,消极避战),如此,国民政府就难以做到令行禁止

文章图片3

淞沪战役,1937年,民国成立20多年了,但是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全国。今天军阀混战,明天安内剿共,自己人和自己打得不亦乐乎,国家也就是个烂摊子。一个千疮百孔一盘散沙的国家,怎么可能打败一个处心积虑团结一致的战争狂魔。

军队作战,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的对抗,一旦做不到内部统一,战争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尤其是面对高素质敌军的进攻时,更加明显。

况且:南京保卫战时,国民政府海空军基本覆灭或不能有效支援前线,步兵精锐在淞沪会战已经大量消耗,此时的国民政府相当于以步兵对抗日本精锐的海陆空军

文章图片4

三、后勤保障方面

苏联拥有较为完备的军工体系,军事物资易于补充,当然,这也包括恶劣天气下的后勤保障能力。

国民政府刚刚名义上统一全国,军工体系建设基本算是起步,而其对手日本早已建立了完备的军工体系,拿着长矛对抗机枪,结果不言而喻。

四、战略方面

战略上,南京不像斯大林格勒,没有死守的必要

德军最为擅长的战术就是利用装甲部队突破侧翼,抄敌方后路包饺子,这招让苏军在明斯克和基辅吃了大亏。当时苏军也没什么好办法,两军必须在斯大林格勒死磕谁都输不起

而南京呢?当时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仓促撤退,华东战场日军一路向西追。

文章图片5

东西流向的长江使中国军队不可能依托长江阻滞日军,南京本身也无险可守,自然也就没法利用南京充当桥头堡。从战略角度来说,对中国而言南京失守自然就不像斯大林格勒那么致命

守卫南京,更多是一种姿态,而不是护命门。日军孤掌难鸣,自然打不成斯大林格勒。倒是之后的常德会战、衡阳会战,甚至是滇缅作战,由于战略上的要紧,反而打出了点斯大林格勒的味道了。

文章图片6

一座城守不守,怎么守,守多久,从来都是由战略目标决定的,而非这座城市叫什么。苏联在清楚日本不会大规模入侵远东地区后,从远东调派了大量生力军支援斯大林格勒。

而国民政府刚刚经历淞沪会战的失利,士气低落,无法再增派生力军支援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