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密传《太乙版黄帝内经》(太华)八

 漳村李大眼 2022-06-13 发布于山西

《太华.丑甲》

经曰:天地阴阳,环之无端。并而变化,阴阳更异。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外,所从不同。故病之异名也。

故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而阴道虚。阳道虚,而阴道易。其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之受,则入六府,阴之受,则入五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起卧,上为喘逆,下为烦热。入五脏则气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循至足端。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故脾不主乎蚀,而主乎土也。故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时后十有八日寄以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于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故脾之与胃,以膜相连,而能行其津液者也。足太阴者,三阴也。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纳化,行气于三阳,脏腑皆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矣。

故为胃行其津液者,调衡四肢也。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也。

《太华.丑乙》

经言;“溪者,循诸肌理者也。

故溪十有四。谷者,储气润节,利乎行止者也,故谷有七”。

“十四溪者,肌肉筋经之隙也,尺胫,肱股,腰渺(月少),脊颈肌分肉腠及经络诸穴。谷者,气节之会也,部有七。踝,腕,肘尺,肘肱,膝胫,膝股,少腹之下极”。

是以上治上者,胸病刺其尺寸。下治下者,腹病寻其胫趾。

气之滞上治下,下治上。

血之瘀下治上,上治下。

脏刺筋骨,腑刺肌理。内刺筋肌,外刺皮肉。疼刺跰拇,痛寻尺胫。

故远不及近,膺胁外以自治,近不济近,脏腑诸以求末。

何也?标本之不自已也。本之生也,末之须也。末之须者,根之源也。

故治者,天地之微毫也,天地自然者,医道之榜模矣。

师言:经络溪谷者,葆营涤治之源也。

“类以类,不类以类,以类不类。类分类,不类别类,不类自类”。

析以分明,其道察察;知以合虚,其道荡荡。

脏腑骨节,百骸九窍,大小一也,五色五气,虽微皆偹。故以常知,是谓得道矣。

《太华.丑丙》上

经言;夫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其南北风土之异,干湿饮食之不同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以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濵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使人热中,盐咸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为痈痬。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胜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尝酸而食胕,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案跷。故导引案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沯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知病以施治,治以病之所及也。故治异而病愈者,得病之情,而知治之大体也。

经曰:“尝闻上古之治,惟其移精变气也,亦可祝由而已”。今之治,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有愈有不愈者,非其治之剥也,乃欲不欲之所致也。

“往古者,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暑。阴居以避暑,阳居以拒寒。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澹之际,邪不能深入也”。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

今之人也,无毒药、不能治其内,无针石、不能治其外者何也?因之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夫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昔,内至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药石其效微矣。

故临病人,观生死,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病无不治矣。故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玅,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知常矣。夫色脉之变化,止应四时,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太华.丑丙》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爇,以去八风五痹之病。何谓八风耶?夫风从东方,其伤人外侵筋而内凌肝胆,故曰婴儿风。

风从东南,其伤人外在肌而内侵胃,故曰弱人风。

风从南方,其伤人外在脉而内舍心,故曰天弱风。

风从西南,其伤人外在肉而内舍脾,故曰谋有风。

风从西方,其伤人外浸皮而内瘀肺,故曰大刚风。

风从西北,其伤人外在手太阳脉,而内伤小肠,故曰亢(云气结上)折风。

风从北方,其伤人外在胃而内伤肾,故曰大刚风。

风从东北,其伤人外腋胁而内大肠,故曰卑(湿气凝下)凶风。

谓五痹者,春甲乙,其伤筋也。夏丙丁,其伤脉也。秋庚辛,其伤皮也。冬壬癸,其伤骨也。中戊己,蒸水其伤肉,伤于风火寒湿邪者痹也。

故汤液十日未可已,则治以纠(草头点捺)节(草头点撇),杵(草头午)笃(艾四点水)榔(草头双下框中竖)壮(草头双上框竖),葫(草头口小右点)脯(草头口小左右点)土(草头峊土)株(草头吕下四滴水),知(草头右框)遭(草头口内上下框)启(草头口内人口一)憟(草头厶下木)帐(草头上框),根荄之属。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何也?不明色脉之要,不审四时六合之纪,不度抉法也。

“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反之,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故曰去故就新,乃得眞人。治之道一,则之至极;一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经言:五土有异,物生各天。故一物之异于南北,汤液醪醴岂同。是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顽,稻薪者坚。何以然哉?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刚柔之意也。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从来悠悠,鸿蒙及光,积微至于巨也。

《太华.丑丁》

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虽有汤液醪醴,而勿用者,动静合常而未有爻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天眞蒙蒙,邪气时至,则服之万全。

当此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燔砭针艾,以治其外,方全其功矣。以其形弊血濅而功不力者,神不使也。

夫针石之道,在乎专精而神一。若乎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也。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尚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猄,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声音、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也。当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以布。疎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太华.丑戊》

师曰:心慧神明,则洞察无微。睛明耳聪,则意至无间。故望者,观其色理也。色之为神为气,理之为志为荣。

故言眉皱破印,无根交眉,唇舌青紫者,心病也。

眉颧骨高,瘦人筋现,眼赤多脉,准无肉,颈多筋者,肝阴病也。面唇青黄,疲惫乏力;颜无泽而青,脾虚也。

青中黄泽者,虚而湿也。无泽而多红黄者,湿热也。唇黑绿者,虚寒也;唇生白粘,青乌及表者,湿热厌食也。赤而红者。屙血症也。

口嗅结气,腹痛筋缩者,脾絶也。准头赤,颧潮热,肺火也。

颧色黯,寒也。觉而咳,心中烦闷者,风热也。寐而咳,呼吸啸啸,寒喘也,此肺兆耳。

鱼黯、厅中乌赤,面若烟尘,青枯无泽,耳垢足肿,面浮垩白,肾之病也。

夫望之道,瞬间之事也。视不可得者,剥之过也。故山根陷则腰腿多病。根加青脉,则足痿脚伤。根若蜂腰削如剑,非痹则折。身枯面垩须髪白,骨痛筋痿。年寿若折手骨伤,青红有别。寿上黯斑,血瘀之征。青瘀黑渍,衄衂便漏。目露四白声嘶,中血之征。面暗黄而色滞,下血不已。年寿及面青暗,阴虚而寒。红黄而汗,心中不居,阴虚湿热。面尘毛憟音浅,阳虚暨寒伤阴经耶。

耳无轮廓,水土不足。削薄低小,营卫不良。形枯色焦,其耳必聋。山无根而鼻曲,腰肾不利。奸陷框大,眉浓压眼,与面不称者,目必不常。有睛无白,色霭性僻,行止不定。神光暴露,面如赤丹者,非夭则折。面青无光如尘似炭,青黄而光泽,非水患则二蛊。框暗无神,眉重压眼者,阳虚阴敛;面光色若桃花,定为阳虚阴胜。是以天性无常,气化色异。病之未形,气色先易。

故曰困口锁喉,撮口吻掀,面绿令琁,是为噎嗝。两颧微红,光泽如脂者,命门火泄。黄白无泽,目下青暗,肾虚之泄也。寿堂两颧,乌暗无泽,色易无常,眸光闪异者,邪怪之症也。闘眼鸡睛,险惊风踨。纹理点色,各有所主,五色五方,参鉴生克。至神罔象,至道无方。面手及足,三才交功。则不失望诊之道矣。

经言;“善察于常者,洞乎道。善闻于天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有合于今。善观于微者,进于德。善利于人者,同乎情。善言人者,有厌于己。善功业者,忘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且夫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用之发蒙解惑者,宣也,非正治之道。

治之道在明。见于目而明阴阳,闻于耳而知陈新。问病人而知虚实,案其脉而知表里。以阴阳而知寒热,施之治矣。

《太华.丑己》

经脉流行不止,周环不息。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弗,故卒而痛,痹而痛也。

其有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息者。或痛甚而不可案者,或案之而痛止者。或案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舆少腹相引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馒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

凡此诸痛,名不同形者何也?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舆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案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而不可案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案之则血气散,故案之痛止矣。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案之不能及,故案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冲,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脊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案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其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阴之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血络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其稽留不得行,故昔宿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而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奕卒然痛死而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迎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则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大肠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师言:言可知意也,谓可知者也,视而不可见,何知也?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即视之可见者也。视其可见之脉坚,而血气陷下者,背可扪而得也。

故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故有所主矣。故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故曰气上矣。

喜则志和气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焦上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上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正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交通,营从汗泄,故气泄矣。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弗行,故气结矣。

师言:知其病之所以生,则明其所治矣。不知其病之所以生,如瞽者在衢,揣之无端矣。若湿寒下,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病之原始原生,标本表里弗知,治由何入之哉?故经言其诊症之辨者,乃临病见析之道也。

一病之症,因人而有异。一物之用,因情而多寡。惟有病者,非精悉者难明矣。

故阴气少,阳气胜之,则体非常温,内非常热,恍喜惚忧,瞬瞋瞬说,为之烦满。

阳气少,阴气有余,则身寒如水中出,憟憟渗骨,皮如焫炮,乃为痹也。其自天常得者悸悸,内因致者茫茫。有非中寒,中非有寒,乃寒从阴阳之变化,而由中自生也。

《太华.丑庚》

经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阳气虚,阴气盛也。四肢者,阳也。两阴相得,而阳气虚少,少徐血不能济而壅生盛火。而阳独治者,不能生长矣,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肉烁者,经末支络阻也。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憟者;是人衡肾气强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憟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病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其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哉?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盘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得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

肾者,水脏也,其主津液,主卧与喘者也。夫肾膀胱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无水则死,水多则败。故膀胱之与胃,若田之与渠。脾之与肾,若山之与溪。山无溪而不通,田无沟而不畅矣。

师言:精乎望气者,知之于未有。专于察色者,治之于未来。五脏虽内,其华外现而为色。六腑为海,其精发挥而为气。故言色者,精之所注也。气者,神之所化,诚不欺也。色之所见,神会者稀。气之隐现,意会者少。故见之方隅,得者万一,此之谓也。

《太华.丑辛》

夫“色者,血脉之象也;皮肤者,卫气之象也;荣枯者,津液之象也”。得气谓生,气少曰滞,气衰曰死。何谓也?曰清,曰活,曰蕴是也。

夫色者,得神谓生。少神谓衰,无神曰死。何据焉?一曰和,二曰宣,三曰润是也。以我而言,则神清为要,气恬次之,静专为一所以宰矣。

天之色苍,地之色黄。苍中清为有神,苍中阳和曰气(气火)正。黄活蕴气谓有神,黄润不湿曰有气。

东方木之色青,青黄而光泽为有气,和而存气,是有神矣。

南方火之色赤,赤黄蕴气(气火)为有神,活而清润,乃有气(气火)。

西方金之色白,白黄润蕴为有神,光和灵秀,谓正气(气火)。

北方水之色黑,黑黄淡活为有神,润泽光和,是有气,此神气之辨矣。

经曰:“古之欲知医道者,从师而已。今则不同,诵而颇能知解。解之而未能别,别之而末能明,明之而未能彰矣。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如是而已矣。

故师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酲之以酝酿,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辙于二皇也。俾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溯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以教之众庻,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以形言也,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偏害阴阳者,阴阳之独至也。独至之阳,三阳并至也。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之书别。疵疎愈者,未明而志不一也”

《太华.丑壬》

且夫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嘘喉塞。并于阴也,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夫三阳窒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亡阳之病。

且以知天下,别阴阳,应四时,合五行。则阳之道尽其玅,阴道彰其理,与至道一矣。其有强拊一知,不与道一,不失此时者,微知道惑矣。

尝若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其有未明者,阴阳不别,表里不知,何其愈哉?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嘭嘭,目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理一矣。

经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臌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矣。或有复发者,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其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其治之以乌鲗骨,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伤中及伤肝也。

有病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根。名日伏粱;伏粱者,其里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以切案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而痼也,非若豁以治者,不可为也。人之畏若刃也,如畏妖异毒虿矣,故难治。

其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上为逆,清散之,溪谷其手臂刺之。下为从,温和以消之,勿动亟夺。譣若在,其燔刺以疾,法当命中其病,已矣。

夫若热中消中,不可与高梁芳艹石药。石药发瘨,芳艹发狂。其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髙粱,是不合其心;芳艹石药,是病不愈也。大芳艹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矣。

是叹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其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减,甚更谥,谥不治。有病膺肿者,颈痛胸满腹胀,名曰厥逆。其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幷,乃可治也。

夫阳气重上,炙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重气并而治之,方可使全。知重身之且生者,乃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病热有所痛;夫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头与腹;乃瘨胀而头痛也。

《太华.丑癸》

经言:人病胃脘痈者,诊此当候胃之动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为痈也。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乃脏有所伤也。脏有所伤,则其气精血无所归倚,而卧不安也。及气精血脉之有所归寄,则卧安也。故人不能县其病也。县者,志知之不归,心为所系矣。

人之不能偃卧者,肺气之塞弗通也。肺者:脏之盖也。其空而虚,气布而橐龠,痞满则偃卧不能也。

人之不能步,步则喘急少气(气火)者,肺极寒而多病(病水火)气盛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热,热则病(病水火)盛气少,病(病水火)盛气少则动步不能矣。

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者,其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也。左脉浮而迟,此道四时也。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何以言之也?其少阴脉者,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有病颈痈者,或砭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眞安在?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宜砭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有病怒狂者,其病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若符(髟付)、阳明者,常动者也。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侯也。治之则夺其食,即已。

夫食之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

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气火)者,病名曰酒风。治之则以泽泻朮各十分,鹿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已矣。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竒职(恒去下横)者,气竒病也。所谓竒者,使竒病不得以四时死也。职(恒去下横)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太华.丑癸甲》

《上经、病热》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曰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夫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夫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故得热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其治,则表里刺之,以泻阳补阴,饮之服汤,已。

劳风者,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有温病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其病曰阴阳交。交者,死也。所以汗出,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气火)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以救俛仰,太阳引精者,三日。中者,候之五日。不精者,七日。欬出青黄若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实可刺,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病必至。至必少气(气火),身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自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欬,病名曰风水。刺以足少阴厥阴,六阴之络会,三日知,十日已。

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气火)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欬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盯也。夫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眞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欬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欬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气火)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