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廉永明:老家易县

 天津散文微刊 2022-06-13 发布于天津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老家易县   

天津   廉永明

      人生的经历,总有一些历史的印记,令人魂牵梦萦;总有一种乡情,让你念念不忘。这就是人生的根——土生土长的老家。

      对于我们在天津出生的孩子来讲,老家是爸爸妈妈人生的根。他们从那里出生,经过了童年、少年的成长,从那里出发到天津打工谋生,这是他们人生永远割舍不去的乡情。当然,在我们身体的血脉里,也流淌着一样的祖先的基因。

     河北易县,西倚太行,东临冀中,山脉泉流,条理详明,是京冀腹地。    

      易县先民的足迹,可上溯至8000年前遥远的新石器时期,他们筑穴而居,渔猎而生,创造了独特的北福地文化。

      战国时期,易县是燕国的都城。历经了西周、春秋、战国共43任国君,前后持续了(公元前1046——前222年)824年的历史。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5年后,秦占辽东,燕国灭亡。厚重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珍宝。如燕都古城遗址、九女台墓区、荆轲塔、千佛塔、太宁寺双塔等历史遗迹及繁多的陶器、金、银宝物等等。清雍正八年(1730年)始建的清西陵恢弘的皇家建筑群现已是世界文化遗产。

      抗日战争爆发,易县是革命老区,也是打击日寇的浴血战场,狼牙山五壮士的丰碑,高高耸立在太行山脉。

      几十年来,跟随父母特立独行已来过老家数次。而每次来易县老家,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人生的成熟,来老家的每次经历都尽显弥足珍贵。因为那是不能复制的人生经历,是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众多的亲人长辈,是再也感受不到的浓浓热烈的亲情,还有时代的变迁及城乡风貌的巨大变化。    

      1968年春,暖暖的春风唤醒着易县的山川秀水,那是跟随爸妈第一次来到易县老家,那真是人生经历最丰富,最热闹,最快乐,收获最丰富的一场盛宴。    

      那年我还是15岁的少年。由于那时的交通不发达,从天津西站坐4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高碑店,要转乘60公里去易县的小火车到县城,剩下的就靠两条腿步行去目的地了。   “天津的八爷回来了”,奔走相告的本家亲人们很快都汇集到了辛庄头村北头的廉家老宅子。爸爸在亲属辈的8个人中年纪最小,排行老八,由于辈分较高,晚辈都尊称八爷。在老宅门前拄着拐杖观望的大伯的眼里也闪着兴奋的光。爸爸妈妈引导着我逐一拜认众多的长辈和各家亲人们。爸爸12岁(1936年)少小离家到天津打工谋生,吃尽苦头,历尽艰辛。如今32年后第一次带着妈妈,儿子来到老家,在仍是农村贫困生活中的乡亲们中还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要感恩长我一岁美丽的三姐玉兰,带着我这不太懂事天津小弟弟见识的超多。玉兰三姐是从辛庄头村过继到易县中部孙家庄,孙家的三大伯和我的亲二姨所生的最小的女儿。那时三姐也只有16岁。在三大伯二姨的安排下,让三姐带着我翻山越岭,穿城走村,在三天的时间里,步行约二百华里,去了易县东西南北六个村庄,拜访了几乎所有的亲戚长辈。回首相望,那真是不能复制,不可能再有机会,且是难得的一次拜访。

      青春花季的三姐,穿着白地粉色碎花的上衣,浅蓝色的长裤,一头黑黑的秀发,梳着两条齐肩的发辫,红红的脸颊,温柔腼腆,从不大声说话。一路对我这第一次见到的小弟关心备至。我俩爬山累了,就坐在山坡上休息下。最难忘的是,在易县北部太行山脉叫马头寨的山峰上,站在海拔800多米的后山娘娘庙的殿堂,向南远望,高高低低的金黄色丘陵,在白色云海的飘绕下,构成气势磅礴山水图画。好美的易县,好美的太行。

      在马头寨山脚下的主良村,是妈妈的老家,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和玉兰姐沿着进村的黄土小路前行,远远地望见了一位头戴白毛巾,右手挎着一个小篮子,慢慢从村口走来的老人,我不禁惊诧起来,这不就是电影《地道战》中的高老钟么?那形象,穿着,稳稳的步态,真是太像了。玉兰姐远远地喊道:“大舅好!”我也迎上前去,第一次叫一声“大舅好!”大舅开心地引领我俩进村。妈妈身边有三个姐三个哥,排行老七的妈妈是最受关爱的小妹妹。大舅二舅三舅及各家的亲戚们都先后齐涌到了妈妈小时候居住过的二舅家,屋里门前木窗上都是来看热闹的乡亲们。挨位相认真有点忙不过来了。    

      很快,有小伙伴引领我和三姐到村里大街上的水井平台上打水玩耍。水井口被青石板围绕着,井下水面约有5米多,吊绳打水真是要有技巧的,弄不好一点水也打不上来的。大家围观着我这津城里来的小伙笨拙的憨态,还是玉兰姐解了围,耐心教我打水的技巧,还真成功了!

      后来听妈妈多次讲过,那口老水井和水井旁的一个搓衣用的大石槽,是妈妈儿时最开心玩耍的地方。    

      妈妈离世以后,我们兄弟姐妹5人曾到主良村寻根,那个大石槽和水井还在原地,继续见证着百年的人间冷暖,只是由于村里通了自来水,水井废弃后被山草掩埋着。但那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石槽,仍在麦桔的旁边孤单的存在,无声诉说着它历经百年以上无数凄美的经历。我恭敬地跪下,轻抚大石槽的每一面,每一条深刻的纹路,想象着花季儿时的妈妈,在这里洗衣戏水欢乐的情景。妈妈那极有感染力欢快的笑声,在耳边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易县多年都是戴着贫困帽的落后地区。近些年易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而且悠久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易县人民的聪明才智都在焕发着新时代的磅礴生机,祝福易县老家越来越好!


廉永明,雷达兵,企业管理,下岗失业创业者。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天津老年大学甜园文学社会员。曾在《天津散文》《天津老年时报》《田园文学社会科普》发表过文章。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温馨提示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