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需求:经济繁荣的根本

 blackhappy 2022-06-13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经济什么时候最糟? 不是东西生产少的时候, 而是生产得太多卖不出去的时候, 这就是“经济危机” 。东西生产出来而卖不出去, 厂商就不敢再生产这么多了, 就要减产, 减产就意味着解雇工人, 于是失业增加。 失业的人没有了收入, 买的更少, 于是生产进一步缩减, 失业进一步扩大, 直到危机爆发, 经济崩溃。

在一般的生产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传播后, 生产早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能不能卖得出去。 所以, 人们愿意买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人愿意买的东西的总和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是经济繁荣之本。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 不管想什么办法, 只要能增加总需求, 就不应该受到指责。

凯恩斯就说过, 浪费有理, 而节俭有过。 这话说得可能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但是仔细想来, 在他所处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 却是残酷的真理。

资本主义在产生之后, 一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日子, 悠哉游哉。 它第一次遇到灭顶之灾是在1929年, 从那时候起一直到1933年,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就是著名的“大萧条” , 时至今日, 每每谈及此,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还颤栗不已。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急剧下降, 东西堆积如山, 卖不出去, 满大街都是失业的人, 人们对于未来充满了绝望和恐惧。 所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如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和意大利等等,都出现了这样令人沮丧的局面。 用我们熟悉的话说, 就是具备了革命的形势, 资本主义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这艘大船, 行将倾覆。

危机不但引起政治家们的恐慌, 令他们感到无能为力, 也让经济学家们一筹莫展。 因为根据那时候的经济学理论, 也就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东西不可能卖不出去, 也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失业,市场机制是完全有效的。

市场机制完全有效, 被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的经济学家热情歌颂, 推崇备至。 更重要的是, 它也被20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所证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真正的危机从来没有出现过。

市场机制完全有效就是说, 价格是灵活的、 是随时变化的, 如果价格太高, 东西卖不出去, 出现过剩, 价格就会下降; 如果价格太低, 东西就会不足, 大家就会抢购, 价格就会上升。 所以, 价格一定会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也就是既没有过剩, 也没有不足的水平。 人们愿意买的数量跟愿意卖的数量相等, 皆大欢喜。

如果市场真的这样有效, 东西就不会卖不出去, 因为卖不出去, 价格必然下降, 直到能卖光;也不会有人失业, 失业就是劳动力这个商品过剩了, 劳动力对价格即工资的要求太高了, 过剩了,工资就必然下降, 直到有人愿意雇。

可是, 这种理论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不容否认。 价格机制、 市场机制确实失灵了, 不动了。 如果不能解释清楚这背后的原因, 就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经济就要彻底崩溃, 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真的敲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资本主义这个外壳就要彻底爆炸了。

但是资本主义的丧钟, 最终没有敲响。 是谁力挽狂澜, 拯救了资本主义世界呢? 很多人, 但是有一个人的贡献是突出的。 这个人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883~ 1946年) 。

当时的凯恩斯也陷入了痛苦之中, 他的苦恼在于, 他非常爱他的老师马歇尔, 更喜欢他老师的经济学说, 可是, 这个学说无法解释这个残酷的现实。

可是凯恩斯是杰出的思想家, 也是一个勇敢的人, 他在痛苦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拿他老师的学说开刀, 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结论, 也就是市场完全有效假说, 从而开创了经济学的新世界,这就是宏观经济学。 1936年, 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出版, 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正式诞生。

在这本书里, 他解释了危机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凯恩斯对于大萧条的解释是, 人们不愿意买东西。 人们愿意买东西的总量, 叫做总需求。 不愿意买东西, 叫做总需求不足。 当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就必然有东西卖不出去, 东西卖不出去, 企业在下一个时期就不敢再生产这么多了, 而是要减产, 减产就意味着解雇工人, 工人就失业了。 所以, 失业也好, 东西堆积如山也好, 都是因为人们不愿意买东西, 也就是总需求不足。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买东西呢?

凯恩斯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 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后一个物品没有前一个对人的效用大, 所以, 人们买东西买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 即使你再有钱, 也不愿意买了, 不买, 市场上的东西就过剩了, 麻烦就来了。

第二,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 也就是, 总资本的回报率越来越低。 如果一条街上, 你开了一家餐馆, 肯定是比较赚钱的, 可是如果很多人都来此投资开饭馆, 而附近的居民就那么多, 赚钱就难了。

所以, 企业的投资到一定时候也就中止了, 企业的需求也出现了不足。

第三, 流动偏好。 流动, 就是用钱买到商品的方便程度, 现金的流动性最强, 定期存款最低。 偏好, 就是愿意。 人都喜欢流动性。 正因为如此, 人们不会把钱都花出去, 而是始终保留一部分在手里。

因为以上三个心理上的原因, 人们总是只把一部分钱花出去, 而不是全部。 可是, 人们手里有多少钱没有花出去, 市场上就有多少东西没有卖出去!

这个问题是理解全部宏观经济的钥匙。 可是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工资是预付的, 你雇了人, 就得给他发工资。你租了土地、 厂房、 机器, 就得先付地租或者租金; 招聘了企业家就得付正常利润; 贷了款, 就得支付利息。 不管你是否把产品卖出去, 也不管是否有经济利润。

在正常情况下, 一个产品的价格就是工资、 地租、 租金和利息, 以及正常利润的和。 所以, 一旦产品生产了出来, 与这个产品价格相等的收入, 就在工人、 资本家和企业家手里。 如果这些人把收入都拿出来去买东西, 所有的东西都会卖光; 如果他们手里还剩下钱, 东西就没有全卖出去。因此, 经济萧条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人们不买东西。

但是, 人们就是不买东西。 怎么办呢?

不愿意买东西的, 是家庭和企业。 一直以来,经济的主体只有这两个部分, 在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 生产是主要问题, 技术的约束使得产量总是显得不够, 即使是生活必需品也非常紧缺, 手里有东西的人, 不愁卖不出去, 倒是手里捏着钱的人, 不一定能买到东西。 那时候, 还要提倡节俭呢, 你别老要去买东西, 没有那么多可买的。

有位叫让·巴蒂斯特·萨伊的法国经济学家, 把这个现象总结成了一个规律, 叫做“供给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 , 又叫“萨伊定律” 。 一个东西在生产的同时, 对它的需求也生产出来了。 因为生产的目的就是卖, 出售后又立即买, 人们为了卖而买, 为了买而卖。 货币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只是作为度量价格的尺子和中介罢了。 萨伊定律就是那个时候的全部经济学的精髓。

可是, 现在萨伊定律显然破产了。 因为东西卖不出去了。

凯恩斯怀疑并最终推翻了萨伊定律, 提出了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论。 他认为, 由于上述三个心理上的原因, 单单依靠家庭和企业的力量, 或者私人部门的力量, 需求一定是不足的, 不能把所有生产出来的东西买走。

凯恩斯把眼光转向了除了私人部门以外的另外一个部门, 也就是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 既然家庭和个人不愿意买东西, 那就让政府买好了。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 借! 因为人们手里不是没有钱, 而是不愿意花。 借钱就是发行国债。 国债就是政府欠老百姓的钱, 就是财政赤字。

凯恩斯为大萧条开的药方, 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老百姓愿意借钱给政府, 因为钱在老百姓手里, 既不愿意买东西, 因为买得差不多了; 也不愿意投资, 因为东西卖不出去, 投资一定亏本。 如果政府给利息, 百姓当然乐得把钱借给政府。 政府把老百姓的钱拿来后, 就去市场上购买剩余的东西,市场上积压的商品就越来越少了。 东西卖光后, 企业就会恢复生产, 增加产量。 而增加生产就要增雇工人, 失业的工人就可以重新就业。 产量扩大, 就业增加, 经济重新开始繁荣, 人们对未来重新充满希望。这场大危机, 在道理上就是这样解决的, 虽然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

这场危机的启示之一, 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经济困境, 市场并非是万能的。

这场危机对于人类的另一个启发是, 生产固然重要, 但是人们消费, 也就是愿意买东西也是极其重要的, 甚至比生产本身更重要。 因为在技术革命之后, 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大量制造, 生产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有钱已经不愁买不到东西, 但是, 生产出来的东西, 却不一定能卖出去。 所以,需求比供给更重要, 消费比生产更重要。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就是, 在短期, 均衡的产量, 或者对于一个社会最佳的产量, 是由总需求的水平决定的。

一个社会应该生产跟当时的总需求相等的产量, 这样才不会出现过剩, 也不会出现不足。 如果生产过多, 表面看起来是好事, 但是因为卖不出去, 形成浪费; 生产过少, 又不能维持较高的就业率。 只有以总需求为参照进行生产, 宏观经济运行才是正常的。

只要实际产量不超过总需求, 无论产量多大,都不必担心, 因为能够卖掉。 但是, 如果总需求萎缩了, 产量再少, 也可能是太多, 因为没有人买。

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 在于估计均衡的产量或者GDP是多少, 而其依据就是总需求。 所以, 经济是繁荣还是萧条的根本因素, 就在于总需求, 而与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

不论什么办法, 只要能保证人们的购买热情,提高总需求, 经济就不至于出现问题。

所以, 有些传统的观念值得重新思考。 其中,特别值得反思的是节俭。

节俭对于某个人来说是好的。 如果你收入很少, 就不能乱花钱, 一个月收入就10块钱, 发了钱, 就打车回家, 明天怎么办?

但是, 对于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来说, 节俭并非绝对是件好事, 有时反而可能有害。 如果人人时时都节俭, 一条裤子穿上10年、 8年, 所有的纺织厂都得倒闭破产, 所有的纺织工人都得失业, 整个社会将陷入困顿。

相反地, 奢侈本身对于个人可能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对于整个社会却是有益的。

在某些情况下, 不论想什么办法, 甚至包括奢侈, 只要能增加总需求, 经济就会繁荣, 而过分的节俭却可能令经济萎缩。 所以, 在那种情况下, 凯恩斯说, 浪费有理, 而节俭有过。

技术革命以后, 问题不再是东西少, 而是东西生产得太多。 如果这些东西还是必需品, 人们还是不会把它们买光的。 怎么办? 就得鼓励人们购买非必需品, 也就是奢侈品。 大家都奢侈一点, 问题就好办了。

凯恩斯能有这些奇怪的想法, 并最终创立宏观经济学, 为经济大萧条找到解决的钥匙, 除了其思想的独到深刻, 不能不提到一本书的影响, 这就是著名的《蜜蜂的寓言》 。

该书是一个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的, 内容包括一首讽刺诗和对诗的评论, 诗不长, 评论是书的主体部分。

这首诗说的是, 有一个蜜蜂王国, 国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 有大批的女仆侍侯, 女仆们都穿着带皱褶的华丽衣服, 还有一大群银器匠, 专门为国王打造金银器皿, 国王每天钟鸣鼎食。 总之, 这个王国一片繁荣景象。

可是仔细观察这个社会, 却令人皱眉慨叹。 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了虚荣、 自私、 争名夺利、 尔虞我诈。

于是, 突然有一天, 这个王国要过一种全新的简朴的生活, 奢侈品不要了, 仆人不要了, 银器匠也不要了。 人都被哄到乡下种地, 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地可以种。 于是到处是失业的人群, 王国一片凋敝, 国力迅速衰落, 被邻国打败。

为什么当这个王国讲究虚荣和奢侈的时候那么繁荣, 而讲究美德、 追求简朴后, 却民不聊生了呢?

因为爱慕虚荣的人们喜欢消费, 喜欢奢侈, 甚至浪费, 生产什么东西, 都不会卖不出去, 不管有

用还是没用, 也不论贵贱, 甚至越贵越喜欢。

东西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掉, 生产什么都赚钱, 那么, 生产就会越来越多, 人不会失业。 而节俭却相反, 人们不愿意买东西, 于是, 经济衰退,许多人失业。曼德维尔说, 我们总是被教导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可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 我们在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说, 人都是追求虚荣的、 利己的动物。 而虚荣并没有什么不好, 相反可以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如曼德维尔所言, 虚荣不见得就不好, 而实话实说不见得就好。 鲁迅有一篇小说, 叫《立论》 ,说一个人去一个人家过满月, 别人都夸小孩子将来要如何了得, 这个人却说, 这个人将来是要死的。

当然, 只有他说的话, 是确定会发生的, 别人的赞美都不一定。 可是, 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呢, 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 这不只是做人的问题, 还是一个认识世界的问题。

了解了正常人有虚荣之心, 顺其自然, 按照这个人性去诱导人的行为, 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 经济也会更繁荣, 因为这意味着总需求比较旺盛。不要一味地指责虚荣。 虚荣不过是喜欢美好的东西, 更尊重自己, 不想亏待自己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