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流: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精力充沛?

 盖雅学苑 2022-06-13 发布于江苏

这是盖雅学院第138篇原创文章
与愿意思考的HR一同成长


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句话:

“这代人,理论上乐观,现实中焦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是种无力感。”

这句话出自经济学家何帆的2020年度畅销书《变量2》。

它戳中了很多人:一本书翻了两页,就拿起了手机;制定好的健身计划,被一次次推迟;睡前要刷抖音、刷朋友圈到很晚,仿佛不这样内心就不知所措……我们被生活、工作和碎片信息挟裹前行,却无法真正投入其中,任由内心的无力感漫延。

但身边总有一两个不一样的人,或许是你的老板、同事、朋友,他们总是眼神清亮、热情投入,即使任务堆成山、即使面对不确定性,也精力充沛、无所畏惧。如美国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富兰克林这句名言:“我向来十分认同'谢天谢地,今天是星期五’这句话,因为对我来说,星期五就代表我可以不受干扰,连续工作2天了!”

本文将介绍积极心理学中的所谓“最优体验”的概念:心流。如若经常品尝这种体验,你便学会掌握自己,能够驱散内心的无力感,拥有精力充沛、内心饱满的状态。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怎样才能达到它?从企业管理角度,有没有可能在工作场域,也让员工到达心流体验?

 

01/

心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心流,最早由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英文名是“flow”。这一命名来自很多被调研者对自己最优体验状态的相同描述:“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姚明曾在《朗读者》中,非常生动得描述过自己年少时,第一次从打篮球中获得快乐的感觉:

 “我忘了是什么时候了,那年的夏天在训练的时候,我突然感觉那种声音很美妙。那是什么声音呢?就是当我们在场上奋力奔跑的时候,耳边会传过那种空气流动的声音,呼呼呼地响,当我们的球鞋在地板上摩擦的时候,有那种很尖锐的声音,包括篮球被投入到篮筐里边,刷网而过的那种摩擦声,或者弹筐而出那种金属的声音。那些声音,只有当你神经高度集中全力以赴的时候,实际上心里边是非常非常安静的,那个时候,你才能听到那种声音。”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心流”状态,是人们在专注进行某件事时,忘却时间、忘却自我、忘却无关环境的状态。在精神力完全投注的范围内,你的视、听、嗅觉会格外敏锐,你的思维会清晰有序,你的内心会充满高度兴奋感和充实感。

很多人会在体育竞技、网络游戏、阅读写作、艺术创造等活动中,甚至是一场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或聊天中,找到这种无比美妙的感觉。

 在这种状态驱动下,你不但不会觉得疲惫,反而会更加精力充沛、效率显赫。姚明正是因为少年时感知到“心流”的快感,才真正爱上篮球,并登上NBA篮球名人堂。

02/

怎样到达心流的状态?

“心流”并非是心理学家想象出来的,它是在对人们“最优体验”的大量访谈和问卷记录基础上,再通过“心理体验抽样法”(ESM)的精确实验发现的:每一位受测者需要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每当呼叫器想起来,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觉或心情。 

一周后,实验项目组收到了超过10万份的分析记录数据。这些数据,也揭示了达到这种最优体验,所需要的条件。

1. 在“高技能和高挑战”交织下发生

提到快乐,人们更容易联想到“享乐”,没有压力、不需挑战、非常轻松,比如看电视、刷抖音。这些活动确实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很容易被启动,不过它是短暂的、浅层次的、空乏的。

相比之下,达到“心流”的最优体验非常不易,它是在“高挑战和高技能”的交织下产生的。高技能,要求你得经历一次次的磨砺和训练,这个过程是艰辛甚至痛苦的;高挑战,要求你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绷紧神经、敏锐应对,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

姚明突然在某年夏天的某一刻,感知到了这种“极致美好”的“心流”,就离不开“高技能和高挑战”的交织。

下面这张图,很清楚的说明了,技巧水平和挑战水平在不同组合下,会到达的体验状态。

2.  投注全部的注意力和精神能量

把注意力全部投注其中,是产生心流的关键因素,也是应对“高挑战”的必备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在提专注、深度体验、深度工作、沉浸感这些词,它们被关注的背景是:信息越来越海量,也越来越嘈杂。它们鱼龙混杂、千姿百态,每时每刻、无孔不入侵入你的碎片时间、掠夺你的注意力。

这种状态持续久了,你的注意力会变得分散而无力,你会被不断增多的“精神熵”,拖得很疲惫。

有实验证明,全神贯注而能减轻脑力负担,反而让你感觉精神奕奕。(普通人类大脑只开发利用了6%左右,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也只开发了10%。所以不用担心过度专注导致用脑过度)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关掉手机,逼迫自己用一下午,神无旁骛地看完一本好书之后,会感觉神清气爽。


3.  有愿意为之付出、清晰明确的目标

拥有你为之兴奋、又清晰明确的目标后,才有足够动力去提升技能、迎接挑战,也才能轻松投注注意力。

“我一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工作,但你也可以说,我从未工作过一天。”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艺术家,在提及工作时是这样描述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发乎“内在”的强烈兴趣和动机

另一方面,体育竞技者更容易产生心流体验,也是因为体育竞技的目标非常清晰明确——打败对手,赢得比赛。


4.  有即时的回馈

“有即时反馈”内涵包括:首先,你要主动做出行动;其次,你能感受到自己每一个行动颗粒,所引发的周围环境变化。你再根据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行动。

整个过程的核心诉求是:掌控感。

游戏之所以容易让人着迷,关键就是玩家能轻松又清楚的获得即时回馈:走过的地图、打过的Boss都会被记录,被用进度条清晰展示;打怪就能得到经验、采集就能得到物品;赢一场给一颗星,集齐四颗星可以升一级……

当然,心流能力强的人,可以敏锐感知到即使不那么明显的回馈:庖丁解牛时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听到刀在牛的肌体中游走,传递出的不同节奏;游泳的人,能够感受到手掌每拨一次水后,水浪的温度、触感和声音;写作的人,能感觉到每敲下一个字,脑海中的杂乱信息就变得更有秩序感、更有生命力。

03/

工作场域怎样赋予心流体验?


“心理体验抽样法”实验发现:心流的体验,工作时(54%)大大高于休闲时(18%)。这是因为,工作场景的流程设置,更贴近心流所需的条件:比如可以发挥技能、有挑战有难度、有制度规则、有明确目标、有程序化(考核)或非程序化(来自主管、同事、客户的交流评价)的反馈等等。 

但很多人依然不会因此更加愿意工作。实验的另一个发现是:在面对“我现在是否宁可做别的事情”这一问题时,回答“是”的人,工作的人大大高于休闲的人,即使他正处在心流状态。

大多数人对工作报以成见,认为它是强制的、是为老板打工、是被剥削的、是一种诅咒。

这种成见根深蒂固,需要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一点点消解,并不断从“心流”因素出发,改造出帮助雇主雇员利益平衡的工作场域。

盖雅学院曾设计过一个“员工高效能工作之旅”的模型,这是一种高效工作的流程。想要从“高效”到达“心流”,我们需要对这一流程的每一个端点,进行升级。

这场旅程的起点,能力、精力和动力三大因素是员工工作的引擎。

能力是指考虑员工对岗位的胜任力。从心流要素出发,还需要考虑岗位之于员工的挑战程度,需要让员工能够始终处在“技能与挑战的黄金比例”。

企业HR和管理者不仅需要培训员工,还需要通过工作内容设计、轮岗、晋升等方法和手段,使员工始终能够处在高技能和高挑战的交织之下。

精力是指员工可以投入在工作上的精神和体力,从心流要素出发,它还必须包含注意力。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注意力成了宝贵的资源,也是深度工作的必备条件。

只有训练注意力的弹性,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卓有成效、成就卓越。

动力是工作的动因,它受员工自身的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外在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内在的兴趣、价值观、驱动力等等。

从心流因素出发,具备真正的内在动力,才更容易全力投入而不觉疲惫。HR和企业管理者需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员工的个人兴趣、特质、内在动机的强烈程度,以及这些内因与其岗位内容、目标设定、职业生涯设计之间的紧密度。

在这场旅程的过程,有正向的激励因素包括:有前景的职业发展、清晰明确的规则、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即时反馈、透明的信息、富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有趣的文化活动等。

也有负向的消耗因素,比如:不公平、管理者无能、同事间氛围冷漠甚至勾心斗角、部门壁垒、信息黑箱等等。

这些激励因素和消耗因素,都对心流体验影响很大。HR和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通过管理手段、数字化工具,不断强化组织内的正向积极因素,不断减少和消解负向的消耗因素。

高效能旅程的终点,是清晰的目标和工作意义。

员工越能看清工作的目标,越能够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行动速度才会越快。在心流的因素中,我们不仅需要目标和意义清晰,还需要把公司的目标变成员工的目标;把理解工作的意义,变成内在的使命感。

这需要工作目标与员工内在动力的高度契合,还需要企业HR和管理者,要通过鼓励员工参与目标共创、自主进行目标管理、充分理解目标意义等方法,来促进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目标协同。

心流是一种极致美好的体验,它是狂喜又深沉的,酣畅淋漓又回味无穷的。

而且,它取决你自己的选择,而非环境。

“即使在最糟糕的环境下,你也能够掌控自己内心的秩序感,不被莫名奇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

如何品尝到这种体验?也许有人因为机缘,也许有人是得益先天“自得其乐”的性格。但更多人是通过严格的自律和痛苦的训练,才苦尽甘来,并掌握随时随地饮用这种甘露的能力。


本文为盖雅学院原创文章;

文章转载、投稿交流、加入HR成长社群,请联系:

盖小雅(微信号:GXY20191118)

猜你想看:

你的员工喜欢沉默吗?

征稿 | 寻找一起思考的HR

线上办公后,HR需要做什么?

章新波:后疫情时代的组织敏捷进化

妥了!这十招让你更好应对“云面试”

专访老乡鸡束小龙:缔结“命运共同体”没有诀窍

美国人没有带薪病假!这将让冠状病毒传播更严重

从“炸雷式裁员”到“扶贫式招聘”:疫情下的人事百态

《经济学人》:金融危机成全了CFO,疫情危机成全了CHO

员工出差返回后隔离期被开除,用人经理称“枪打出头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