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情绪像机器人一样稳定的人真的很离谱。 班上闹哄哄,他不为所动。 考试崩盘了,他看看成绩默哀了一秒又继续学。 觉没有睡好顶着个黑眼圈,还能扛着认真听课。 甚至还有些人,麻蛋吵架分手了都还能学。 那,如何做到情绪像机器人一样稳定呢? 有三个很好玩的心态实验: “不要坐在你喜欢的人后面” “每次放学之后,多留五分钟” “不要做比学习更有意思的事情” 这三个心态实验分别对应的本质原理是: 物理隔离,期待管理 学习意志力成本的取舍 多巴胺梯度效应的应用 看着有三个实验,但其实只有一个。 看着有三条原理,但其实只有一条。 我们一起来来看看这条“情绪机器人”的养成之路,你就明白了。 第一个心态实验:不要坐在喜欢的人后面。 你坐在教室后面,你喜欢的人在你前面。 任何时间, 你只要抬头就能看到她。 几乎大多数时候,不管是知识还是老师,都没有她更吸引人。 所以,你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注意力会被持续的拉扯到: “更有意思的,你更在意的她”。 甚至,这都不是你主观能够控制的,就是会不自觉地看过去。 也就是说“喜欢的人”只要在,你一定会受影响。 其实,这也就是走神的原理。 场景还是上课,我们把“喜欢的人”。 变成任何一个事物,窗外走过的人,突然飞过的鸟,突然涌入的思维。 反正,对容易走神的人来说“某一瞬间,出现任何东西,都比老师上课更有趣”。 我们再来把“喜欢的人”变成“有吸引力的东西”——手机。 那你就一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手机只要出现在你目力所及范围内,你就一定会受到影响”。 因为,手机在大多数时候,都比学习更有趣。 这不是低估自己,只是尊重现实。 因为,只要手机在,在你能够触及的位置,在你能够看到的地方。 你在学习的时候,就需要不断地对抗“手机”的诱惑。 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就相当于你一直在做选择 “到底是玩手机”还是“继续学习”。 而选择,就是最最最消耗意志力的事情。 一起脑补“协调好几个人吃饭,去哪吃的决定,由你来做”。 你意志力还不错的时候,你当然会选择好好学习。 估计你就学个十多分钟,或者做题受挫,意志力大量消耗的时候。 绷不住了,就玩手机去了。 “玩一把再学” “看会视频再学”意味着什么。 懂的都懂。 所以,我们可以推到出第一个原理。 物理隔离才是对自律的降维打击,精神控制约等于慢性死亡。 这个原理如何应用呢? 应用分五个层级,我们还是拿手机来开刀。 ●最强王者:没有手机,眼不见心烦;或者老人机选手(可以配个诺基亚铃声) ●超凡大师:小屏手机,落后N代的手机,怎么用怎么不舒服。 ●璀璨钻石:每次学习的时候,会非常自觉地“把手机放到看不见碰不着的地方”,意识到位。 ●不屈白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可能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提前把手机里面的时间黑洞软件,短视频游戏,都卸载了 (其实,每次删,每次下都没关系,很多时候你只是冲动地控制不住自己,没准你下载的功夫,理性就回归了,就改邪归正,回头是岸了) ●废铜黑铁:硬刚,手机正面朝上,还他妈不静音,各种软件通知乒乒乓乓。要知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长点心吧。 好了。 隔离物体,当然主动权在我们。 但是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的情绪波动,都跟人有关。 ●常见的恋爱话题,“发了很久的消息还没有回复,心里面七上八下。” ●常见的竞争话题,“跟上假象的竞争对手---同桌,比速度,比正确率。” ●常见的亲子话题,“父母总是过分的管束,总是在关系中越界,让人很烦躁”。 以及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安排,时间规划“被老师突然的任务给打断的失控”。 要解决人际关系里面的内耗。 你就必须要清楚,这个内耗的来源到底是谁,是跟谁的什么事。 使我们主动选择的,还是我们被动挨打的。 主动的,那当然就是,能避开则避开。 我大学的期末的时候,我经常跟室友小A一起自习。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缘分,往往只有寝室到图书馆的那段路。 因为,他每次进了图书馆,都会搜索“有美女的地方”,然后一定要坐在能够看得到美女的位置。 我当然不愿意跟他同流合污。 最后的结果就是,“他的期末经常补考”。 很简单,漂亮的女生,对他来说,比手机更有吸引力。 他就一定会分心,他的这种行为就属于是“飞蛾扑火”了。 不过,我尊重小A的决定,反正补考又跟我没关系。 其实这就是能避开的。 所以啊,我也一直在说,不建议高三谈恋爱。 很简单,亲密关系里面,会让人情绪波动的事情会更多。 如果你确实已经被影响了,什么“追人啊”什么“大癞皮狗”的标签搭上了。 发了一堆消息之后,心里面七上八下: “她为什么还不回我啊” “她是不是看到了不想回啊” “我是不是被讨厌了” “她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说实话,这样真的学不了了。 要想心态平稳其实并不难,那就是“真正的癞皮狗的觉悟”。 “我发消息是我的事情,我想发,她完全可以不回。” 我就当,我再也不会受到回复了,我就当每次我发的消息都是最后一条。 最好的期待就是“没有期待”。 就当被拉黑了,每次聊天都是视死如归,勇往直前。 非常好用,心理素质直线上升。 当然,更多的关系,都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 避不开。 ●比如说,考试前后,班上闹哄哄的,你心里面烦。 ●又比如说,你每次考差了, 你都很害怕父母骂你。 ●还有,你经常自己的任务自己的安排,被老师突然布置的测验打断。 你会发现,你情绪波动的根源在于,你把他们当成了“意料之外”。 也就是说,你只要把他们当成“正常的,普遍的,甚至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就行了。 你把这件事当成必然,你的心态就是“等着他来的心态”。 在这种情况下, 你会发现,原本被动的事情,变成了主导权在你了。 这也是就是情绪管理的核心——管理期待。 ●恋爱里面放低期待---他大概不会回了。 ●生活中各种事情放低期待---他们本来就这样,我都习惯了。 “同学对我的阴阳怪气”是我的预料之中。 “父母对我考差的指责”是我意料之中。 “他不会我的消息,都不会再理我”也是我的意料之中。 这就是心态建设。 因为心态波动的本质就是“期待和现实”巨大落差带来的失望和不满。 “你认为你发了消息别人就应该回你,所以你没收到消息的时候,心急如焚。” “你认为你的父母就应该是善解人意的,就应该是像理想中的朋友关系,所以你在跟他们的相处里面就会有各种不平衡,甚至生出幽怨。” “你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做出具体安排,但事实的情况是,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安排每一个人,学校就是在走标准化流程,就没办法有针对性。” 要让情绪平衡,就需要我们的调低期待。 让期待和现实尽量吻合,避免落差。 把所有的意料之外,都变成想象之中。 关系里面就是会有背叛和中伤,人性里面就是有些东西经不起直视。 大多数的高期待后面,都是过分理想化的对人和事的认知。 “稍稍努力一下,就可以拥有很好的回报。” “自己的喜欢和期待,就应该得到很好的回应。” 现实是“我们确实是自我世界的主角,但是在其他人的世界里面,我们可以是配角,甚至被漠视”。 第二个心态实验“每次放学后,都多留五分钟”。 几乎每个人拖延的背后,都有对自己意志力的盲目自信。 “剩下的作业回家之后再做吧”。 “又是一个长假,我必然可以通过这个假期实现弥补或者反超。” 但事实上。 继承第一个心态实验的内容,我们分析一下“诱惑源”。 你会发现,在家里面学习的难度,简直是地狱级的。 影响和干扰我们的东西太多了。 当你一开始做作业的时候。 手机就变得有趣了,人就开始变困了,肚子就开始饿了想点外卖了。 同时,还会有频繁地“父母的打断”。 这些诱惑源,加总起来,变成了环境。 人们,会在这个环境下,有一定的行为倾向性。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环境场”。 “家”的这个环境场,所有的效果都指向“不利于学习”。 同样,用作对比。 再分析一下,学校里面“利于学习”的环境场是如何构成的。 组成环境场的元素,会有什么倾向性: ①卷王伴学服务。 一大堆一心只有高考的人,陪着你学,给你制造着竞争的氛围。 同时,从众心理也会推动我们模仿环境的行为。 以及,还有一个“聚光灯效应”,每个人都会在下意识里面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在这种效应下,人们也会倾向于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 第一个诱惑源。 纯纯诱惑我们学习了。 第二个诱惑源: ②;规则和监督。 规定好的课程时间,对上课纪律的要求,合适的学习休息比。 同时,自带了一个最强的学习监督者---老师。 你不能随心所欲,你不能想动就动,你也不能随便说话,看手机的成本也变得很高。 而这些限制和规则,都让我们更容易专注。 我想,你已经明白了。 场其实就是,多个诱惑源的集合。 一个人,可能会被场所加成。 也可能会被场所削减。 而一切都取决于,你能否识别场的倾向性,也就是环境的倾向性。 其实,“学习场”的形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心理预期,它也叫潜意识。 我们会预设“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理所当然。 所以学习这个动作,在学校进行就非常的轻松。 因为,我们每次都是在学校里面学习。 我们每次都在强化“学校--学习”之间的关联,他们就构成了一个很强的神经元链接。 以至于,你在学校的时候,就会想学习。 其实,这也是广义的学习习惯养成,它是思维习惯。 而在家的时候,对家的预设是“休息自由”的地方。 而学习的动作,就是意料之外,与潜意识不相符。 我们就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去维持学习的能量。 这个启示是什么? 要学会借助“环境”的力量,同时不要跟“环境”对抗。 人的意志力是相当有限的,一个诱惑源你都抵抗不了,更不要说多个诱惑源联合建构的“场”。 我们要学会借助“场”的力量,同时也要有意识构建“场”,保护场。 如何去构建场? 把自己期待发生的行为,和对应的场景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你希望自己在上课能够绝对专注,那你就尽全力地保证“自己上课每一秒都努力专注”。 当你真正习惯了这件事情,它就会自然而然发生了。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非常容易失眠。 所以我竭力地保证“我困了才上床睡觉”。 为的就是,建立“上床和睡觉”的联系。 那,什么叫破坏场呢? 还记得我们这个部分的心态实验嘛? “放学之后,多留五分钟”。 我们想象一下: “第四节课,你都快饿晕了,老早在快放学的十分钟,就开始频频看时间。” 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削弱场的行为,你破坏了“上课就专注”的场。 如果你已经打定主意,下课后多学五分钟再走。 你的心态几乎就不会因为,快要下课了而巨大波动。 每天有三次下课,你可以想象,到底会省下多少时间。 而因此,被保护的场,“上课即专注”的状态会给你带来多高的收益。 其实,多留五分钟的本质。 其实也是“降低对下课的期待”,避免情绪过分的波动。 以及,“五分钟”只是一个概念。 它背后隐含的是,“拒绝拖延,认清自己”。 当时当下就做完的建议。 给大家做个环境阻力排序,由大到小。 床上学习(它是最困难的,床的环境场是轻松的,是吸引你睡觉的)>卧室学习>书房学习>图书馆学习>自习室学习>学校学习。 大家可以用“诱惑源”和“场”的自行分析。 给大家两个标准: 尽量有人陪着你学,充分应用聚光灯效应,也就是监督效应。 同时,尽量去对“学习有倾向性”的场所,获得环境场的加成。 第二个心态实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学会利用环境,甚至学会创造环境。 但是一定不要,对抗环境。 最后一个实验“不要做比学习更有意思的事情”。 细分的同学已经发现了。 第一个实验“不要坐在喜欢的人后面”。 我们引出的是“诱惑源”的概念,诱惑源对我们的意志力持续消耗,以及“物理隔离”的最佳方案。 而第二个实验“每次放学之后都留五分钟”。 多个诱惑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环境,而每一个环境都会形成一个独特的“情绪场”,在场中我们就会有“某种倾向性”。 其实拍照的氛围感,也是类似的道理。 而在第三个实验中“不要做比学习更有意思的事情”,我想跟大家讨论的是,“诱惑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分割。 是我们决定了我们的注意力? 多巴胺。 多巴胺,它掌控了我们的动机。 ●一件事,多巴胺分泌多,我们就越想做。 ●一件事,多巴胺分泌得少,我们就越不想做。 根据我们的感受,我们可以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 学习多巴胺分泌极低。 短视频、游戏、八卦、小说,多巴胺分泌都很高。 但是你会发现,有点问题。 学习多巴胺分泌很低,我们肯定是不想做。 但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迫切地想学习,动力满满呢? 说明。 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多巴胺分泌的绝对值。 那是什么决定的? 相对值。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家里面什么时候,我们会很想学习。 想象一下,一个漫长的午后,突然停电了,你什么都干不了。 你不想学习,然后你选择睡觉,睡了一两个小时,你觉得非常无聊。 这个时候,你突然想做点什么:学习。 停电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多巴胺的分泌水平都很低。 甚至你都会觉得,学习都比这些事情好玩,隐含的本质就是“现有的选择里面,学习分泌的多巴胺是最多”。 同时,大家可能还会有一个感受。 那就是,在长时间玩完游戏之后,长时间刷完视频之后,有一种幻灭感。 它的背后的原理就是: 你爆体,强行维持了一个超高多巴胺水平的状态。 虽然你脱离了,但是后劲很强,后遗症很大。 你看任何事情,都觉得远远不如“刚刚这件事有意思”,你就出现了幻灭感。 当然,微观水平下解释会更加复杂。 这个视频,并不是专门讨论多巴胺,不用这么细。 所以,结论就是: 如果我们想要情绪稳定的,最大化学习的效率和时间。 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学习变成我们能够选择的最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尽量远离那些,高多巴胺水平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会带来严重后遗症的”。 也就是“不要做不做比学习更有意思的事情”。 也许这样很难,那我们至少要做到“少做比学习更有意思的事情”。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最核心的建议。 而同时,这些原理的内核,我想你们也应该发现了。 就是“相对的概念”。 失望与否,是比较出来的。 是现实和期待的相对值高低决定的。 有趣与否,是比较出来的。 是多巴胺分泌值的高低决定的。 连人的幸福,好胜,恐惧和害怕,都是比较出来的。 周围的人,会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环境的标准”,也就是这个标准激发了我们的种种情绪。 所以。 用好相对的概念。 识别好环境对我们的增益和削弱。 学会利用环境,甚至是创造环境。 咱们,共勉。 END. ![]()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Carmen 图片来源 : 网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