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华塔——修定寺之惊世塔色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摄影|王双柱

惊世塔色

文/赵中祥

我出生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四面环山,山涧溪水四季常流,西北有海拔609米主峰清凉山,左有青龙山,右有宝山,北有白象山,南有青狮山,五座山峰环绕在村的周围象围城一样守护着村子。村子有300户人家,约1200人。在村西200米处矗立着一座高20米,惊艳世人的国保级佛塔,儿时的记忆中村里人都称它为“红塔”。专家讲无论从它的建造年代,建筑风格,精美图案,美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称得上华夏第一,所以专家称此塔为“中华第一华塔”。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将塔建在这里呢?塔上的72种精美砖雕又想向世人传达什么意思?

 我十一岁还在本村上小学时村里住进了很多从北京过来的画家,有的画家到我们教室的黑板上给我们画“日本鬼子”,一笔呵成,我们很是佩服。问家长才知道,我县引漳入安的跃进渠从村西穿山而过。跃进渠被称为第二“人工天河”,它的修建引起北京高层关注,委派中央美术学院王式廓教授带队来我村视察工作。

 王教授发现了这座当时还用白灰泥覆盖大部分塔身的古塔后,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并对塔的造型及散存的砖雕进行了现场考察,又对村里的老人进行了访问。当时虽未能看到塔身饰面的浮雕图案,但根据他的初步考察,已确认该塔在建筑艺术上很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并建议当地文物部门妥善保护。同时他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河南省文物部门闻讯后,根据王式廓教授提供的情况,并参照1961年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拍摄的照片,指派专人于1973年秋和1978年冬,会同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安阳县的文物部门,在当地群众的积极协助下,通过两次的深入调查,终于搞清了这座震撼世人古塔的本来面目。经过精心剔除白灰泥,才使塔身外壁的各种精美雕砖得以重见天日。这座精美绝伦的古塔为什么要用白灰泥覆盖着它的美丽容貌呢?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80多岁爷爷给了一个说法:我的曾祖、祖父都是住寺看庙的。在清朝末年此塔屡遭帝国主义和古玩商的盗窃破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塔上的每一块完整雕砖卖给古玩商人都能换回二十把手枪。当地百姓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集资用白灰泥将塔身四壁的雕砖覆盖起来。日本侵略时派人来此侦查,想整体把此塔运回国内,当看到一座白泥塔后,认为没有价值,才死了心。因此,塔的本来面目长期以来鲜为人知。1982215日国家把此塔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此塔才逐渐被各方专家所知晓。

《一》建筑形式

    修定寺塔为一座单层方形佛塔,用砖雕饰面。因塔身遍涂红色,故俗称“红塔”。塔身成正方形,原塔通高约20米。塔身下有砖切基座,外表用浮雕砖镶嵌,为束腰须弥座。其图案以塔身不同,有天王,力士,伎乐,飞天,滚龙,飞雁,帐幔,花卉以及仿木建筑结构的斗栱等三十多种。

 须弥座以上为塔身,其高度为9.3米,每面宽为8.3米,南面开拱券门。塔身四壁是用模制的各种形状的雕砖嵌切而成,共用雕砖3775块。其中四壁雕砖以菱形为主,每块菱形长对角线为68厘米,短对角线为47厘米。塔身四角切成角柱各一根,每根由十六节莲花池形雕砖连接而成。各柱面均遍雕精致的小型团花。柱身以下均为石雕覆莲柱础。石柱础下均为方座,上为覆莲。覆莲下径50厘米,上径37厘米,高25厘米。东北角柱础刻双尖瓣覆莲,下衬以忍东草纹,外露花瓣十二对。其余三柱础相同,但莲瓣较肥大,每座外露莲瓣四对。

 柱础雕砖,每节长44厘米,角柱两侧紧贴以盘龙雕砖叠切的框柱,每块砖长43厘米通柱共十六节,盘龙砖框 下与柱础刻的盘龙纹饰相接。团花砖的顶端压一外圆内方的砖雕龙头,仿佛两条盘龙从塔底钻出,沿着塔柱上蟠至柱顶露出头来。

  塔的檐部有雕砖的舞龙,力士及雕着叠压仙桃图案的雕砖一层。

《二》建筑结构

        1,在雕砖背面烧制有背榫,嵌砌时将榫楔入墙内,或以素面砖叠涩在背榫之上。

        2,按照雕砖不同的厚度,将壁上内层砖切成不同凹槽,槽内镶嵌长条边框砖,这样就牢固地卡住饰面雕砖。

        3,用雕砖背榫互相搭连的方法。

        4,利用大铁钉和铁片等拽拉。

就以上几种作法来看,此塔应是一次建成的。由于古代建筑大师的精心设计,虽然四壁由许多不同类型的浮雕砖嵌切在一起,却能做到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得十分和谐统一。这对古代使用砖的嵌切方法,是很重要的资料。

《三》饰面雕砖

北,东,西三臂面均自檐下至壁面最下一层,共嵌切浮雕砖十三层。最上一层嵌切有力士,童子及兽面等矩形雕砖二十一块。第二,三,四,五层浮雕砖是以十三个啣环兽,十三朵莲花为主题连缀彩带,华缨,彩铃等内容。组成一副优美的帐头图案。第六层的浮雕砖犹如帐头的垂穗。自第七层起,向下用六个啣环兽系六条连缀菱形图案彩带,俗称中国结。将全壁组成大的帐身。这么多种精美的菱形图案是向世人传递什么含义呢?

《四》图像解析

    据史料记载此塔是为未来佛弥勒建的宝帐,因此塔上的砖雕图案来源于北齐时期有关弥勒信仰的佛经。塔壁上的主题图案是佛教法器“七政宝”,在菱形格的壁面中整体呈横向排列,其中轮宝位于中心,臣相宝,玉女宝,白象宝,绀马宝,摩尼宝和将军宝分列两侧,多用于帝王崇佛的宗教环境中,象征四方归一。排列在“七政宝”之后的为天王,龙,狮及降蛇力士。整个壁面以横向图案为母体,上下重复六层排列,间以每壁垂吊下来的六条力士啣环团花银铃彩带相穿插,附以雕花的四根蟠龙角柱,形成繁缛密致,精巧绝妙的整体壁面形象。栱劵门正中央是铺首,口啣龛梁。两侧为一对面向中央的侧面龙首。龙首之下,表现一对裸体执蛇神,显然是起佛教守护神的作用。门柱上端东西两侧分别嵌切青龙,白虎。龙虎于云雾中作翻腾俯冲之势。龙虎两侧外上方与平行部位分别嵌切一四壁力士。力士袒裸上身,束发,右第一手握棒,左第二手操金刚杵,右第二手上举。西侧力士左第一手下垂,右第一手残缺。左第二手握宝珠,右第二手握三股叉。此力士为护法金刚。

《五》寺之探源 

修定寺塔,矗立于本寺内。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当时的生产小队把塔周围的建筑废墟进行了清理。我以清凉山大队第六生产小队社员的身份参加了清理工作。

     在寺内散落着很多石碑,赑屃,浮雕砖,彩色瓦。在塔的正东50米处有一残存石塔全为白石浮雕图案,高约三米,呈六角形,直径约六米,我所在的第六小队负责清理塔东北方向大约600平方米的区域。其他几个生产小队负责塔周围的其他区域。我们将坍塌的建筑墙体用小推车推走,将地平以下约50厘米的墙体根基,挖掉填土。在清理的过程中,挖到过煤池,锅台,巨形槽碾记得当时的大人讲,这一部分可能是厨房,稍南可能是什么殿。在现场的老人讲塔的正前方是天王殿,钟楼,鼓楼。塔的正后方依次是大佛殿,二佛殿,铁瓦殿。塔的西北有方丈室等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将塔的神秘面纱揭开后,修定寺迎来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而我们村里人由于对历史的寡闻,文化知识的局限性很少有人关注。只到二十一世纪初我看过曹汛教授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我原文抄录如下:如上所述,现存修定寺浮雕砖塔已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塔的造形和作工都极为精美,有独特的风貌,和早期西域慈氏宝帐的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又考证清楚,她原来还是北齐隋唐以来双塔并立格局硕果仅存的一塔。又是迄今所知我国双塔并立中年代最早价值最高的一个实例。如果认识到这个地步,我觉得修定寺塔及修定寺双塔并立格局和整个修定寺遗址,应该再做清理发掘和研究。把寺院遗址彻底揭示出来,足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可惜现在在文物界,建筑史界和古建界,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明白人,河南人士可惜也没有看到自己这一处极其珍贵的国宝。

一个80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建筑考古学创史人,北京大学教授的这段话即说明塔的文化价值,又对河南安阳人寄于了希望。我虽然没有文化基础,但我是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也有责任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把这里的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和村两委一班人,于2017年开始申报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经国家六部委批准正式公布我村成为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根据史料记载,修定寺始建于北魏 为沙门释僧猛所 初为草庵 太和十八年 (4 9 4 ) 文帝爰诏立寺  以山谷四面围合状类城埤,赐名天城寺。东魏兴和 三年 (5 4 1 ) 大将军尚书令高澄奏请沙门法上入邺  为昭玄沙 门都维那 , 居大定国寺而为道首 ,既非所好,辞乐幽闲  请移居此寺。澄又别改本号为城山寺。北齐文宣帝高洋登基, 敬奉愈甚 天保元年 (5 5 0 ) 八月  巡幸此山 水寺前合流 又改为合水寺。封方十里  禁人樵采射猎  仍给武士守卫修营。法上以什物余积 增扩寺院  建此宝塔。北周武帝灭齐  建德六年 ( 5 2 7 ) 废灭佛法  拆毁此寺 赖使者深重三宝  不忍全除 才烧栏槛阶砌  去露盘仙掌  此塔得以独存。隋文帝践 , 大弘佛法  开皇三年 ( 5 8 3 ) 修理 度人配住  改名修定寺。封疆 一同齐日。唐武德七年 (6 24 ) 寺又省废 , 贞观十四 年 (6 4 0 ) 又修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 灭法  寺院再次毁废 此塔仍得幸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 ( 8 5 8 )  停寺院  此塔又未毁掉 宋金以后历代维持修护 ,一直留存至今。明朝朱元璋之孙朱高燧封安阳为赵简王,重新对寺进行了修整,并定为赵府香火院,盛会达万人。

以上几点是我通过查阅资料对修定寺做了一下整体介绍,我相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修定寺塔一定会绽放光彩,为当地百姓造福,为传承中华文化添上浓浓的一笔。

摄影|王双柱

作者简介:


      赵中祥 男 1962年7月出生 清凉山村党支部书记 清凉山修定寺塔的保护者和文化传承者。


【华豫之林】微信公众平台

  责编:谷乡

  本期作者:赵中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