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亥立秋:暑去凉来,养生先行

 健康管理师紫苏 2022-06-13 发布于湖南

2019年8月8日03:12:57,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标志着进入“收”的状态。立秋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暑去凉来,从这一天开始气温逐渐转凉。

虽然立秋之后还会有秋老虎,但从第一片梧桐叶子落下开始,天地间阴阳的变化已经悄悄转换了形势。立秋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阴阳之气由夏长转为秋收,由浮转为降,人体气血亦同,要开始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了。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二候,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

立秋养生

古人就有“悲秋”一说,立秋时节天气多变,冷暖交替,尤其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更能引发情绪变化,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所以我们可以遵循古人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也就是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处于安宁、祥和、收敛这样一种状态,对一些负面情绪要及时排解,避免因出现烦愁、易燥或者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导致不良的后果。

而且己亥年全年中运为土运不及,主全年气候比较偏燥。厥阴风木司天,主上半年气候风气过胜;少阳相火在泉,主下半年气候火气过胜。己亥年木克土,气克运,为天刑之年。

己亥年大暑(2019.7.23)至秋分(2019.9.23)为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阴君火。《内经》云:“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胕肿。”己亥年全年土运不及,四之气暑湿加重,应注意温养脾胃,调和肝脾。

排水利湿立秋汤

在立秋日,有一个习俗,就是吞赤小豆7颗,《千金月令》里记:“立秋日,取赤小豆,男女各吞7粒,令人终岁无病”。赤小豆因为传说能辟邪、驱鬼,而且在治疗痢疾方面的神效,在古代一直是被神话的豆豆。

但在中医里,赤小豆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利水湿。三伏天湿气重。过一个夏天,身体如果受“湿”所害,会产生很多废水。那些身体利用不了的水,黑化的水,如果没能及时排出去,它就会在体内乱窜作妖,窜到腿上会水肿,窜到皮肤上会长湿疹,窜到头上会头晕……

在这里推荐一个用赤小豆作的立秋汤:冬瓜赤小豆汤。既清废水又清肺。

材 料:鲮鱼1条(约1斤),冬瓜500克,猪瘦肉150克,赤小豆30克,姜3片,陈皮1/3瓣。以上材料是2~3人份,没有鲮鱼可以用猪骨。

做 法:

1、把鱼洗干净,把瘦肉切成麻将大的块,放到开水里淖一下,去血水。

2、同时,再烧一壶开水;然后拿出炒锅,放一点点油,把鱼放进去两面煎一下,稍微煎一下每面大概1分钟即可。

3、把所有材料放入汤锅、大火煲开后转小火,汤会慢慢变浓,这时候要把汤上面浮起的沫沫、还有油撇出来。煲约1小时左右即可。

注意:煎鱼时用的油不能太多。而且煲汤的过程中要把浮沫、浮油都撇出来,这样的汤才会鲜香,没有杂质和腥气。

功 效:补脾、利水、消肿,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赤小豆性偏寒,脾胃虚中焦寒湿的人,单纯吃赤小豆薏米水不但祛不了湿,还可能会越喝身子越重。

所以我们用老广东的方法煲汤,这个汤里生姜是一定不能少的,陈皮温中,而且加了鲮鱼、瘦肉这些养阴的食物,以防气血虚的人利水太过,伤了津血。

祭祀

普渡

2019

8月8日

开市

交易

人以道立

以中医之道宣明华夏大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