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 |11章| 空“无”与实“有”共同担当了车轮、陶器与房屋的价值

 布衣学者研究室 2022-06-13 发布于北京

第十一章

【合校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朱谦之本)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帛乙)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译】

三十根辐条插入轮毂,正是因为车毂的“空无”与辐条的“实有”,才让车轮发挥了运输作用。
和泥烧制而成的陶器,正是因为器皿的“空无”与陶泥的“实有”,才让陶器发挥了储藏作用。
在墙上开凿门窗,正是因为门窗的“空无”与墙体的“实有”,才让屋室发挥了居住作用。
所以,“有”呈现实利;“无”发挥作用。

【注释】

① 辐:古代车轮上的辐条。

② 毂:车轮中心的带孔圆木,可以插辐条。

③ 当其无有:当,正是因为。其,指代车轮。通常句读为“当其无,有车之用。”这里采用朱谦之《老子校释》中的句读为“当其无有,车之用。”无有,对应解释为“空无”“实有”,下同。正是因为车轮上轮毂的“空无”与辐条的“实有”。

④ 车之用:车,车轮。车轮发挥了作用。

⑤ 埏埴为器:埏[shān],和。埴[zhí],黏土。以水和泥,制作陶器。

⑥ 户牖:门窗。

⑦ 有之以为利:“有”显示实利。

⑧ 无之以为用:“无”产生作用。

【悟道】

《道德经》五千言,博大精深。注家解读者成千上万,各类版本读之越多,真可谓是“章章有争议,句句有误解。”本以为万紫千红总是春,无奈却是花褪残红,落英缤纷。

通常的断句是“当其无,有车之用”,朱谦之先生《老子校注》中句读为“当其无有,车之用”,令人耳目一新,确因如此。有人说这样断句,不符合老子的整体思想。恰恰相反,真是太符合了。大家经常用这一章来证明“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辩证逻辑。实则,老子思想里根本没有“无中生有”这一观点,是王弼本的创造。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就阐明了“无”与“有”是“道”的两面,“无”与“有”是平等并列的关系,没有谁能生谁的上下之别。所以,朱谦之在这里的断句,实乃妙哉。

老子热爱生活,从车轮构造,制作器皿,开凿门窗的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惟其如此,这些道理才能通行天下。结合所举事例,我将文中的无与有,解释为“空无”与“实有”,正是二者才成为了车轮、陶器、房屋价值的共同担当,缺一不可。通行本断句为“当其无,有车之用”是偏重“无”的价值,是不对的。最后结尾“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是说明了,此章中涉及的主旨不侧重于“无”。

人们所争论不休的是“无”与“有”的关系。

问题一、到底是因为有“有”,“无”才能发挥作用;还是因为“无”的作用才让“有”有了实利价值。比如,是因为房屋的四面墙的“有”组成了“无”的空间,“有”给予了“无”的支撑,“无”才发挥了居住价值。再比如,在北京市的高楼中买房子,没有一面墙是自己的,上下左右都是与邻居共有,而购买房子的第一选择是看它的套内空间面积,即选择“无”的作用,才购买“有”的实质。在农村建房屋之前,先良好需要的空间面积,才开始构筑墙体,这两者看来,是“无”制约了“有”。如此来看,哲学放在生活中也是很有意思的哦。

问题二、“有无”是否是“相生”呢?在之前的章节中我讲述了这个相生的意思是相互呈现,这里按照大多数的理解为相互转化。有无相互转化,在适当的条件下,无转化为有,有转化为无。如此在上述的车轮、陶器、房屋中是否会发生呢。似乎不能。有人强词夺理,漫长的时间可以实现这种转化,沧海桑田,亿万斯年来验证他们曲解老子的这条真理,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了吧。

综上所述,“无”与“有”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同呈现的。不存在说的有无相生,也不能表达出偏重“有”“无”的任何一方。万事万物之中,都存在无与有。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听,终以其无用者为用矣。物莫不因其所有,而用其所无。以为不信,视籁与竽。”鼻子耳朵是实有,然而呼吸与听力靠的是中间的空无通道。别不信,可以看看管乐器。

文末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呈现出实利,无发挥出作用。有是可见的,可以感受的,而无是未可见的,难以捉摸的。二者共同担当了“道”的价值。可惜地是,生活中人们过多地将“有之以为利”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忽视了“无之以为用”的大价值,这是世俗的蒙蔽。老子是大智者,用三个事例打比方道出玄机,不料解读者又陷入了只强调“无”作用的“机关”,将“有”的哲学概念作为普通词语,断给了“有车”、“有器”、“有室”作前缀动词,真足以引人发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