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一件神奇的事情:乡人为了重修一个地方神庙,集体发飚,以神奇的速度建成了这座准备废弃的地方小庙,其间种种神异,令人费解。类似的故事《夷坚志》还有。 
【原文】
鄱阳昌田,旧有鸣山小庙,积以颓敝。庆元二年九月,乡人议毁之。一巫为物凭附,猖狂奔走,传神命告里中曹秀才,使主盟一新。庙之始建也,曹之祖有力焉,故复致请。而曹生平日不好语怪,疑弗信。越夕,凡一乡巫觋工匠百馀人,尽造曹居,不约而集,皆不知所以然。曹犹不听,众怒去。 或不假舟楫,而直度大溪,四境林木,辄径指定,不求于其主,即行采斫。合抱十围者,数斧而断。常时健丁百辈可举者,不过三十人,其行如驰。曹往视,乃悔前非。自诣庙下,工役争尽力,亦不取庸雇之直。它处富室各施财米。地去水四十里,而运致瓦石,当昼晷极短日,可数往反。首尾才涉旬,殿宇已就。匠有倦懒舍去者,或病或死,皆怖畏不敢怠。旁郡闻之,远来荐祷千计。间有恶少不逞,扰众规利之徒,则无绳自缚,高系于庙阶之下。今遂成社庙矣。(姜好古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在鄱阳(今江西同名地)昌田,过去有一座鸣山小庙,很长时间以来都颓废破败了。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九月,本乡人商量着要把小庙拆毁。忽然,有个巫师好像被什么力量附体了,他猖狂奔走,到本地的曹秀才那里传达“神灵”的命令:要曹秀才主持重修这座小庙。这座庙在开始创建的时候,曹秀才的祖上就出过力,所以“神灵”这次还是来请曹家人。但这位曹生平时对这些“怪力乱神”没兴趣,他满腹怀疑,并不相信。过了一夜,整个乡里的男女巫师以及工匠等一百多人,都来到曹家,他们并不是约好一起来的,而且都不知为什么就来了。面对众人,曹秀才依然听不进去请他主持复建小庙的呼声,大家生气的离去。尽管如此,人们却莫名其妙的开始行动了:有的人不借助舟船,而是直接渡过宽阔的溪水,来到周边四境的森林,径直走到认定的大树旁,也不问问树的主人,就马上动手伐树。那些合抱粗的大树,几斧子就能砍断;平常需要上百健壮兵丁才能扛起来的大树,现在用不到三十人就能扛起,而且走起来像跑那么快;曹秀才来到工地,见到诸多异象,对自己之前的消极态度深感后悔,他来到庙前承担起建庙的督责;工匠、役人们都争着尽力,而且还不要工钱;其他地方的富室大户都来布施财物谷米;这个建庙的地方距溪水有四十里远,通过船运来的砖瓦石料,即使在白天特别短的日子,工匠役夫们也能往返溪水和庙址之间好几次去搬运建材。整个工程头尾加起来也就刚十天,庙的殿宇就已经建造完工了。工匠们有疲倦、懒惰离开建庙工程的,结果要么得病要么死去,这样一来,建庙的人都恐怖畏惧,不敢怠慢。旁边的州郡听说了此事,很多人都大老远的跑来荐祷、祈福。整个建庙过程中,偶尔有地痞流氓等不逞之徒,给众人捣乱,为自己谋私利的,往往会遭遇这样的情况:没看到有绳子捆他,但其人却像是被捆起来,高高的被系在庙宇的台阶下。现在这个庙成了祭祀土地神的社庙了。这故事是姜好古说的。【祥宏点评】:鸣山乡,位于江西都昌县东北部,东与本县中馆镇及鄱阳县响水滩接壤,所说的鸣山似指此处。所说的鄱阳昌田,不能确定是现在哪里;巫觋xí,古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社庙,即社坛,祭祀土地神之庙;十围的“围”有两解:一指两臂合抱,一指两手合围;昼晷guǐ,指白天;从情节来看,似乎有一种念头普遍控制了这个建庙工程的所有人,这是很神秘的,好像存在着一种“精神传染病”这样的东西;从结局看,似乎这个庙后来也没那么神了,因为社庙往往是没人住持的,平时一定是疏于看管、打扫的。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2-地方信仰及万物有灵-现场交流)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