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柯利亚的木匣》课堂教学实录(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6-14 发布于山东

《柯利亚的木匣》

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贾志敏



四、设问解难

师:字词认读了,也理解了,课文读了好几遍,接着,我们一起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四节里说的“就在那一天”指的是“哪一天”?请看书!有多种答案呢。 

生:就是“科利亚把木匣放进坑里”的那一天。

师:对,有不一样的答案吗?

生:就是他们“要躲避法西斯,离开家乡,到喀山去”的那一天。

师:对的。你真会读书!

生:就是“战争开始”的那一天。

师:可以这么说,但是不够准确。

生:就是“科利亚的妈妈把大箱子埋在土里的”那一天。

生:就是“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那一天。

师【纠正】:是指“学会数数以后的那一天”,“刚”字可以不用。

生:“科利亚要把箱子埋在土里的”那一天。

师:科利亚没有箱子。“箱子”是妈妈的,“箱子”和“匣子”是两码事。箱子这么大,匣子这么小。【老师做了一个比划动作】再说一遍。

生:【刚才回答错的学生】“科利亚要把匣子埋到土里”的那一天。

点评:

“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你在读这篇课文时,想过这个问题吗?也许想过,也许没有。那你让学生在课堂上联系上下文回答过吗?我想你的回答一定是“没有”。这就是贾老师解读文本独到之处,能看到学生不易察觉又容易忽略的思维训练点。“语文教师目光要准”,准的基点,就是“自己怎么读的就怎么教孩子怎么读”。我读到疑惑处时,想到这里有可能会有问题生成;我读到关键点时,想到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我读到感动处时,想到这里可以指导学生读悟结合……这就是“一切由读开始”,贾老师如是说。多朴素的语文真谛啊!

师:接着,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这篇文章不算短,13个小节,千把字。能不能用百十来个字概括这个故事?不重要的话不说,就说主要的。请大家看老师写的。我把它概括成三句话【屏幕上出示三句话】:第一句,谁会读?

生:“那一天,科利亚在距家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了一个木匣子。” 【不是很流利】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

生:那一天,科利亚在距家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了一个木匣子。【读得很好】

师:对了,请你再读。

生:那一天,科利亚在距家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了一个木匣子。

师:谁能不用看老师写的句子,把这句话说清楚?

【学生能不看老师写的,清晰地将这一句话说清楚了】

师:请你读读第二句话。

生:四年后的一天,科利亚却在距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那个木匣子。

师:谁能再读一读?。

生:“四年后的一天,科利亚却在距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那个木匣子。”

师:一个是十步远,一个是五步远,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句说的是,“这是为什么呀?”请你读。

生:“这是因为时间在过去,人在长高,步子也在变大。”

师:喔,原来是这个原因。我把这三句话放在一起,有好几个空格,谁能够说清楚?

【教师请三个同学分别说】

生:“那一天,科利亚在距家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了小木匣。四年后的一天,科利亚却在距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木匣子。这是因为时间在过去,人在长大,步子也在变大。”

师:真好。哪位小朋友再说一遍?

生:“那一天,科利亚在距家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了一个装着玩具的木匣子。四年后的一天,科利亚在距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却找到了木匣子。这是因为时间在过去,人在长大,步子也在变大。”

师:真好! 

师:谁能够不看老师写着的,自己说?……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的记性好?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那一天,科利亚在离家十步的地方埋下了木匣子。四年后的一天,科利亚却在离家五步的地方找到了那个木匣子。这是因为时间在过去,人在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师:讲得真不错。

点评:

听到这里,你的疑问一定会迎刃而解,“贾老师为什么只选择一、四、八、十二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呢?”原来有这样的妙用——让这四个段落成为学生概括全文的扶梯。你不禁要竖起大拇指,夸赞贾老师的教学伏笔打得太巧了,是吗?“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言语实践才能养成。”中年段起始,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对学生而言难度很大。贾老师扶放结合,告诉学生这并不难,用关键句“搭桥”,连句概述,就是“完整概括”。学生多次操练,语言越来越简练,切实体验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贾老师采用“扶上战马,再送一程”的方法,就是奏效。

我们接着研究第三个问题:

请你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内容】

生:【齐声朗读】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生: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师: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试着把问号去掉,意思不变,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对呀。

师:意思一样,表达的方式却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上面这一句,叫反问句。【多媒体显示原句】下面就是陈述句。【多媒体显示同义陈述句】请大家把这三句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多媒体显示三个反问句】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三句话。

生:1.这不是我的书包吗?

2.这不是我小时候念书的地方吗?

3.这不是我们最喜欢吃的香蕉吗?

师:这三句里都有“……不是……吗?”,这叫反问句。谁能把这三句变成陈述句?

生:这不是我的书包吗?

这是我的书包。

这不是我小时候念书的地方吗?

这是我小时候念书的地方。

这不是我们最喜欢吃的香蕉吗?

这是我们最喜欢吃的香蕉。

师:一点儿也没错。 

师:那么,这三句话怎么读?【多媒体显示三句陈述句】

生:这是爸爸的汽车。

这不是爸爸的汽车吗?

这是周杰伦唱的歌。

这不是周杰伦唱的歌。

师:可惜,你读错啦。两个句子意思不一样了。请你来纠正——

生:这是周杰伦唱的歌。

这不是周杰伦唱的歌吗?

这是我努力的结果。

这不是我努力的结果吗?

师:对了,就这么说。

点评:

“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是扎实的语言训练。也许有些专家的意见已误导了很多一线教师,谈“练”色变,认为这是机械枯燥的代名词。在课堂上不愿涉足,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我想提醒大家,请记住“课标”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多次呼唤 “我们不要害怕提训练”“读写能力实践性强,就要反复训练”。其实,回归语文本质的“换句式”的训练,不是单纯练习,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是在训练语言感受力,是在提升语文素养。

 五、主题提炼

师:请看最后一句话:“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一句话讲得对吗 ?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对”,也有的说“不对”】

师:为什么说“不对”呢?

生:粉笔是我们周围的东西。昨天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

生:墙壁是我们周围的东西,但是它没有变呀!

师:对,它没有变。这是墙壁【动作示意】,昨天在这,今天还在这。

生:大树是我们周围的东西……

师:对,你接着说。

生:【回答大树的学生】大树一直在我们身边,没有变化。它又不会走路!【学生大笑】

师:书上说“都在变化”,墙壁在变化吗?粉笔在变化吗?大树在变化吗? 

生:粉笔是我们周围的东西。昨天那么长,今天短了,这不是在变吗?

生:树,一直在长高。昨天这么高,今天会长高一点点,只是我们发现不了而已。

师:对,说得真好!再举一些例子,什么东西看起来没变,实际在变?

生:听爸爸说,过去,我们住在很小的房子里,现在我们住在大房子里。说明我们居住的条件在变,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生:妈妈的脸天天在变。玩麻将赢了钱,她就笑了;输了钱,她就不高兴,整天板着脸。前天还和爸爸亲亲热热的,昨天晚上就和爸爸大吵大闹的。【众学生大笑】

生:奶奶在家没事做就炒股票。股票天天在变,一会儿升值了,一会儿“跳水”了。最近,股票进入了牛市,她赚了好多钱,笑得合不拢嘴。

生:我说兵马俑。

师:兵马俑?你也知道?好,说吧!

生:西安临潼的兵马俑看起来似乎没有变,埋下去的时候是这样,过了几千年挖出来还是这样。其实,它也在变。

师:为什么说它在变呢?

生:因为几千年前的兵马俑是彩色的,现在变了。

师【惊讶】:大家听到了吗?以前是彩俑,现在没有颜色了,说明变了。再者,过去被埋在地底下,现在被挖出来让大家参观了。这不是说明都在变吗?

一切都在变。正如课文所说,“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师:好啦,下课——

点评:

语文课程的资源往往蕴藏在学生的语文生活中。“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对于这句颇具哲理性语言的理解,贾老师没有渲染它的思想性,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开拓出一条课本至生活的“绿色通道”,引领学生养成知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    评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

贾老师的课追寻的是一份“真实清简”。教师真真实实地教,学生真真实实地学。没有机械与死板,只有扎实而灵动;没有繁杂与忙乱,只有简约而轻松;没有悬念与卖弄,只有朴素而智慧。在真实中,师生共同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通过多项听、说、读的互动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贾老师在语文界可算是一个“奇人”,奇的是语文教学招数丰富,看似不神奇,却让人望其项背,“有招胜无招”。今有幸听其《科里亚的木匣》,试从中探寻一二。

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01善于选取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最有价值”的也许就是最本质的。贾老师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智心,每教一篇课文,总能从教材中挖掘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语文元素,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朗读的片段,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迁移的方法……善于用语文的视野,儿童的视角去审视,并立体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

例如,“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乍看,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可细想想,“这一天”可非普通的“一天”,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意义的“一天”。如果不是前后关联,我们不一定会充分了解,也就很难明白“为什么科里亚开始没找到匣子的原因”了。

阅读是一个从“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如果没有老师的“启疑导思”,学生又怎能学会“通过语言的思辨来释疑消化”?正是贾老师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让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发挥了提升学生多种语文素养的教学价值。

02善于指导最有效的言语实践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能帮学生“读得懂”,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懂得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结合起来,在语言实践中下功夫。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要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方法,才能真实有效地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

贾老师在课堂上,多次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语文实践机会。如,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句式互换的训练,每一个言语实践都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在实践中,把握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特别是对“主题句子”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学相当精彩,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言语自由”,鼓励它们多角度地从生活中理解。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思维在不断碰撞、激发,中心思想,主题内涵,无需一言,尽在其中。这就是学课文、学人文巧妙融合。

当然,好的言语实践必须目标集中,板块清晰。贾老师经常说,语文教学没必要弄得那么复杂,设置多个障碍,让学生手足无措。简单了,课就精练了,实在了,有效了。贾老师善于将繁杂的目标进行整合,将零碎问题进行组合,更利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老师一起走进文本,展现一个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触摸语言的过程,在“简单”中获得“不简单”。

这是一节最能体现语文特质、语文意识的语文课,我喜欢,我学习。

(点评:安徽省铜陵市新苑小学   钱  娟)



-全文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