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看似高高在上,实则也不能为所欲为的。当然,威望很高的皇帝权力则会更大,自由度也会更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皇帝作为君主,地位上虽然是最高的,但国家的运行就像一个机器,每个人就像一个零件,是缺一不可的。或者说,零件虽有大有小,但都是作用大小的问题罢了。 所以皇帝的所思所想,都有着高深的套路,除了外在目的,还有着内在目的。比如一件政事,本来只需一位官员就能解决,皇帝却会安排几位官员去处理。 自古以来的封建皇朝,都一直沿用着类似的套路。比如,近代历史中的清朝,也都是如此,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有总督、巡抚、布政使等职位。 总督这个职位,有是否直隶之分,直隶总督只管一个省,但权重更高,辖区也是朝廷要地。而一般总督是管两三个省,权力上就没这么高,每个省还有一个巡抚,但辖区也更大,地位也不比直隶总督差。 在清朝的历史中,总督这职位一直以来,都是八九人左右,而巡抚的人数,一般在这基础上翻一倍。从这可以看出,总督的官职是比巡抚高的。 事实上确实如此,总督一般情况,都会加个尚书衔,正二品变成从一品,而巡抚则是从二品加个侍郎衔,都是一个国家中,少有的封疆大吏。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皇帝整日住在深宫,封疆大吏手握大权,又远在天边。任何事情都有个万一,试问哪位做皇帝不担心,所以才有了巡抚这个职位。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总督和巡抚,品级不仅相差不大,而且还有各自的府衙。既然不是一个部门的人,自然谁也不怕谁。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总督和巡抚两者之间,权力有所交叉。总督职能偏向军政,巡抚职能偏向民政。不过两者在人事、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都有涉及。唯一不同的是,总督有节制权,在各方面权限更高一些。 同样的道理,正因为分工不明确,官员之间自然会有派系,有派系自然会有矛盾,明争暗斗自然少不了。而这督抚之争必然会对,地方 这种事情难道皇帝不清楚吗?其实,皇帝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在清朝兵权一部分在皇帝手中,一部分在总督和巡抚手中,这样可以应付一些突发情况。虽然这是折中的办法,但皇帝并不会放心,定然会安插眼线。 并且这制度,本就是皇帝想出来,制衡地方官员的,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对皇帝来说,相比于吏治废弛这种负面影响,疥癣之疾不足为虑。 只要地方官员不把事情闹大,皇帝宁愿做睁眼瞎,就当不知道,省心也省事。其实,光绪皇帝也曾想过,是否要改革这个制度,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皇帝还设置了布政使一职。清朝时期,每个省都有三个重要机构,布政司就是其一,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懂得钱袋子的重要性,因此每任布政使,都是属于皇帝这边的人。设置这个职位,不仅能防备欺上瞒下,又可以充当眼线,就算总督和巡抚有兵权,没有钱粮,也没能力造反。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官员们在朝堂上吵吵闹闹,皇帝反而很放心。要是官员们都和和气气,就该疑神疑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