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居的一年》:我们能从一本书中体味到什么?

 书虫驿站 2022-06-14 发布于河北

.

.

.

Alone Time-Youngchae_Lee


- 听 -

~读书涨知识,非凡体验开始~


其实《独居的一年》早在半个多月前就看完了,可直到如今我仍旧觉得我无法给这本书写出什么恰当的推荐语来。然而,虽然我的确不知该如何向人推荐它,它又确实那样结结实实的让我深深沉醉,并且让我决定将约翰·欧文——这本书的作者——所著的其他书都看上一遍。

我不得不承认,拿起这本书时,我是被它的题目所吸引的。

几年前,我曾用张可久的那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来描绘自己向往的生活,然而,我们都知道这里所谓的“向往”的意义所在,当代的人们不得不面对时代变迁下便利中的“不便”。

所谓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句话确如它所言,"大"隐于市确实"大"的困难。白天,你需要面对每一个不可避免遇到的人,夜晚,窗外街道上的霓虹分发出的万道针芒刺破脆弱的宁静,正是如此,即便常常一人活动,我仍旧觉得周遭太吵。

我渴望宁静,一种来自心灵的宁静,我如此自我思考,当下生活里,我可通过何途径达到这种状态?

拿起这本书时,我正为安抚内心的躁动不安苦恼。

我想"独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或许这本书可以给出一种答案。但直到我看完整本书,我都没从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关于独居的描述,可我又在这过程中确实体味到了那种,或许"独居"时才会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宁静。

约翰·欧文被称为"现代版的狄更斯",作为一名现实主义的美国作家,他还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偶像,村上曾在日本译介过他的书,甚至同他一起跑过步。

而以上这些信息,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根本不知道。因为读这本书时,我确实如村上春树所言:"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成了一位"瘾君子"。

这本书可不薄,当然在读完这本之后,我在搜找欧文的书时发现,他几乎所有的书都非常厚(这也是我之所以放弃购买他的纸质书转战电子版的原因)。

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一本纸质书,如此之厚,真实地、沉甸甸的捧在手中,即使我如此爱书,仍有所怀疑:我是否有足够信心看完这样一本,在书架上随意看到的、如同砖头般的、现实主义小说?

但这是一本读了开头,即便没有结尾也会读到底的书。

《独居的一年》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两代人都是作家。父亲是畅销童书作家,女儿不说是"子承父业",同样成长为了一位作家,并且名气远盖过了她的父亲,而那位在女儿四岁时,抛下放荡丈夫同幼女的母亲,也在消失的时光里成为了另一个国家的作家,并且小有名气。

这本书的故事设计相当有吸引力,我不想剧透,但我得点出一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非常特别,也可以说非常奇特,甚至可以说"很奇葩"。

他们或是沉醉勾引已婚母亲,或是留恋超自己二十岁的年长女人,有人纵情声色不婚不育,有人压抑内心少年老成,他们都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寻找着自我。

一部贯穿两代人的小说,出场人物不会少,我不能说出这本书的故事是使用哪种视角来讲述的,我只能说,当故事进行时,是人物在说话,每一个人物自己,而且我尤其喜欢后面女作家的部分。

约翰·欧文作为一名男性作家,他笔下的女性竟是如此自然而又真实,这是作为女性的读者读这本书时的最大感受:这就是"她"该有的思考方式、做事风格。或许这正是欧文小说的魅力所在,它是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关于这本书,它的前言简介中有这样一句推介语:"当你找到爱时,你就找到了自我。"而我想,我或许是发现了它代表的另一个东西,即如果你的自我在那里,那里便藏着你的爱。

Deer
左手文艺|右手逗比


读《独居的一年》时的内心活动:

”Oh,God, what a thick book!"

"I can never finish it..."

"Humm..."

"Interesting...."

"Good point!"

"And, what's the next..."

"Go away, leave me along!"

"Well, I don't want to sleep, give me the book!"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