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津和盟津最初不是一回事,小平津关和孟津关最初也不是一回事。小平津关在东,孟津关在西,都是孟津和孟州交界处的黄河渡口。 我理解:小平津关在会盟镇花园村附近,孟津关在今孟津区会盟镇黄河大桥南岸附近。 孟津关并不在会盟镇扣马村。后来小平津因黄河洪水废弃,和盟津合二为一,以盟津与小平津互称,为一渡。 这也许是合理的解释吧吧 ! ![]() 来看词条解释 。小平津: 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汉魏平县境内。平县俗称小平县,故名。东汉中平元年(184),为镇压黄巾起义,在津上置关戍守,为八关之一。 《后汉书·何进传》:中平六年,袁绍大诛宦官,“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洛阳)谷门,奔小平津”,即此。 《汉典》盟津即孟津。古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八百诸侯在此不期而盟会,并由此渡黄河。历代以为会盟兴兵的要地。 《竹书纪年》卷上:“ 周 师渡 盟津 而还。”《史记·周本纪》:“诸侯不期而会 盟津 者八百诸侯。” 三国 魏 曹操 《蒿里行》:“ 关 东有义士,兴兵讨羣凶;初期会 盟津 ,乃心在 咸阳 。”《旧唐书·李密传》:“﹝ 李密 ﹞呼 高祖 为兄,请合从以灭 隋 ,大略云欲与 高祖 为 盟津 之会。” 国语词典:盟津,孟津的别名。参见「孟津县」条。 富平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古孟津渡口之一。晋泰始中杜预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建河桥于此。水经·河水注》: “ 《晋阳秋》 曰: ’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 《魏书·孝庄纪》: 永安三年 (530) 十二月,“尒朱兆、尒朱度律自富平津上,率骑涉渡,以袭京城”。 武济即孟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县东北。 《尚书·禹贡》 孔颍达疏引杜预云: “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为武济。 《尚书解》孔氏曰:“孟地置津,故谓孟津。”《论衡》曰:“武王伐纣,八百诸侯盟此,故曰盟津。” 《汉书·地理志》亦作盟津。颜师古曰:“盟读作孟,在洛阳之北,都道所凑。孟,长也、大也。”按,以盟为长大说,颇无据。孟津载《禹贡》,至春秋时始有盟邑,或武王盟诸侯后易名耳。《后汉帝纪》云:“小平津即其地,亦为之武济水。” 盟津◇集解孔安国曰:“在洛北。”○索隐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阳。十三州记云“河阳县在河上,即孟津”是也。正义杜预云:“盟,河内郡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为武济。”括地志云:“盟津,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经云小平津,今云河阳津是也。” 这里讲的水经注讲的小平津是盟津,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 按孟州的解释,孟州,在商、周时期为畿内陆,周武王姬发伐纣,会八百诸侯于黄河北岸渡口因谓之盟津,又称富平津。周初这里称盟称向。 按洛阳文明网解释: 孟津关,在洛阳北,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相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于此,所以称为“盟津”,以后逐渐演化为“孟津”。也称“治戍津”、“富平津”。 小平津关,位于孟津关之东约二十里,也是黄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仅次于富平津(孟津),故名“小平津”。 ![]() 综上所述,你还以为小平津、富平津、盟津、孟津、武济是一个个排列在孟津孟州东部的渡口吗?她们是有联系的地理名词,是不同年代不同史书的不同称谓,也是黄河两岸的不同称谓,最初不是一个渡口,最后由于黄河泛滥,小平津废弃,与盟津合为一个渡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