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大关,合称"八关都邑"。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于京都洛阳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治所在散关(今河南省宜阳县东北牌窑),警卫京都安全。洛阳,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洛阳八关在西周王城五百里的四面边境上,各有三处关口,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沟通和王朝京城的保卫作用很大。 洛阳也是一座拥有着悠久的建城、建都历史的古城,虽然建都洛阳的王朝可能不及秦汉隋唐,但其历史厚重感是不输长安的。历史上建都于洛阳的大一统王朝有东汉、西晋,分裂时期也做过曹魏、北魏的都城,后来南北朝、唐、五代十国时期也时常作为陪都。
西门函谷关 汉函谷关守卫着洛阳的西边门户 函谷关周初为内之地,遗址在今灵宝县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淌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徒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洛阳八关之首。 南门伊阙关 伊阙关即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东周时,为京都南面的重要关隘,是洛阳南下,荆襄北上的必经之道。今日伊阙关遗址处,建有宏伟古朴拱桥,连两山为一体。 今日伊阙形胜 伊阙关位于今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是古时洛阳的南大门,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于东汉时正式成为洛阳八关之一。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亲率重兵北据邙山,派将军史万宝率兵“自宜阳南据龙门”,遂攻取洛阳。今日伊阙关处,建有石拱桥1座,是龙门石窟重要的参观通道之一。 1、洪水苦黎民龙门应声开 在洛阳城南12公里处,有一座名山曰龙门山,伊河由南向北穿龙门而过。其中,河东的香山,主峰海拔303.5米,因盛产香葛而得名;河西的龙门山,主峰海拔263.9米。 隔河相望的香山、龙门山,正是古代伊阙关的所在地。 关于伊阙的形成,还流传了一些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龙门开不开”。 据传,龙门山原来是条东西走向的青石山。山南是一个四面高、中间低的盆地,盆地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由于雨水没有出路,水越积越多,淹没了良田,冲毁了村庄,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 在青石山北,住着一对母子,母亲纺花织布,儿子则上山替人放羊。有一天,放羊娃躺在树下歇晌,依稀听到一个老头询问:“龙门开不开?”但他一睁眼,老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一连数日,他感觉奇怪,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心想,莫非是神仙想打开山口,拯救山南的百姓?便对儿子说:“如果再有人问'龙门开不开’,你就说'开’!” 次日,天刚晌午,放羊娃便躺在树下假睡。这时,他又听到有人询问:“龙门开不开?”放羊娃便毫不犹豫地大声答:“开!” 随后,只听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巍峨的青石山突然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奔流而下,最终形成了伊阙两山夹一水的格局。 2011年,“龙门传说”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洛阳南大门兵家必争地 作为洛阳的南大门,伊阙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周公建立成周城时,伊阙关就是城南重要的关隘。春秋时期,周王室发生内乱“赵鞅(人名)使女宽(人名)守阙塞,即此”。 战国后期,秦国为打开东进的中原通道,秦将白起在伊阙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伊阙之战。 据《史记》记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国力日渐强盛。为加快兼并六国的步伐,秦国把矛头首先指向了位于中原要冲的韩魏两国。 公元前294年,白起统率秦军进攻韩国,一举攻占新城,白起因功被封为左更(爵位名)。次年,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帅,率联军24万人进据伊阙迎击秦军。 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伊水流经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联军据险扼守,和秦军呈对峙态势。然而,联军各自为保存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 这给了白起可乘之机。他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设疑兵牵制联军主力韩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军,一举将其歼灭,杀其主将犀武。随后立即转用兵力攻打韩军。韩军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又全歼韩军,俘韩将公孙喜。 东汉时,为拱卫京师洛阳,伊阙关成为洛阳八关之一。隋唐之交,为讨伐王世充,李世民亲率重兵北据邙山,派将军史万宝率兵“自宜阳南据龙门”,方才顺利攻取洛阳。 1948年3月,解放军首先拿下伊阙,继而解放洛阳。 3、为博龙颜悦伊阙改龙门 伊阙改称龙门,发生在隋炀帝杨广定都洛阳时。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建都洛阳前,隋炀帝亲率朝臣登上邙山,行至今老城以北邙山最高峰处,南望伊阙,目之所及,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构成天然屏障。“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隋炀帝大发感慨地说。 闻此,众大臣一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这时,有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站了出来,巧妙地回答说:“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听罢,杨广龙颜大悦。自此,伊阙便被改称龙门了。 建都之事也很快被定了下来。随后,杨广日役丁200万人,“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耗费无尽人力财力,费时一年,一座宫殿苑囿、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其中,外郭城又叫大城,长35公里;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是宫城,周长期5公里。 广成关 广成关位于汉光武所置广成苑的南边,故名。遗址在今临汝镇一带,这里世称"两山夹一川",其东北有长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盘龙山,西南有大马山、大虎岭,自古是通往汝颖的要塞。东汉时,在广成关附近,有广成泽,周围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东南流入汝水。隋大业初曾置马牧于此。由汝颖一带北上京洛,这里是必经之地。 ·大谷关 太谷关遗址在今洛阳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是嵩山西翼与万安山主峰东麓间的峪谷。东部群山连绵,西部万安山蜿蜒至龙门东山。是洛阳通往南阳、汝州、许昌等地的重要关口。《洛阳记》说:"太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战时这里可埋伏重兵,断绝南北交通,为历代兵争将夺的古战场。 四五千年前,黄帝曾到崆峒向广成子求教 轘辕关 遗址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关处鄂岭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其南边的鄂岭口,又有一关,为宋时偃师县知县马仲甫庸工所凿,道路轩敞,人便其利,当地人称鄂岭口,也叫新轘辕关。 “轘(huán)辕”,意指形势险要的道路。如此,便不难想象“轘辕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形势。轘辕关是东汉末年,朝庭为抵御黄巾军进兵、捍卫都城洛阳所设的“洛阳八关”之一,扼守洛阳东南门户,位于今偃师市府店镇境内轘辕山上。虽历经千年战火和岁月侵蚀,如今关门遗址上古穆遒劲的“轘辕关”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让人顿生思古幽情。 1、轘辕设关,抵抗黄巾义军 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衰弱。时逢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当时由于道教等宗教活动频繁,张角创立太平道笼络人心,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 史学专家称,“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 张角利用迷信思想蛊惑人心,加之当时朝廷腐朽,人民对其早已失去信任,所以太平道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迅速增加到数十万人。 此时的朝廷里,早已是人心惶惶。汉灵帝见太平道发展势如破竹,政权危在旦夕,急忙命何进为大将军,根据洛阳中间为川、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特置轘辕、函谷、伊阙、广城、大谷、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分派重兵把守。 八关之中,轘辕关尤为险要,设在轘辕山上,其势陡峻,山道盘旋,将去复还,谓之“十八盘”。作为通往江淮地区入京的必经之路,轘辕关在抵御黄巾起义军方面作用不可小觑。 从地形图上看,轘辕山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东南,轘辕山向西接万安山,横亘在洛阳南部。轘辕山接中岳嵩山余脉,绵延向北直指黄河南岸,与北邙相接。由此,形成了洛阳东以嵩岳、轘辕为障,南以万安山为屏,西扼函谷要塞,北临黄河的四塞险固的京都防御体系。 利用地利设置的“八关都邑”坚不可摧,又因起义军内部原因,黄巾军最终未能越过八关攻入洛阳,洛阳八关在洛阳军事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巾之乱”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尽快平定战事,朝廷军权下放地方,虽然减缓了东汉覆亡的速度,但为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埋下了种子,更成为三国分立的原因。 2、女皇封禅,古关盛极一时 当险峻的轘辕雄关,遇上千年帝都洛阳,注定有说不完的“皇家故事”。史学专家称,轘辕关北望河洛大地,南眺中岳嵩山,诸多帝王为赴嵩山封禅祭祀,必经轘辕关,其中故事自然不胜枚举,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女皇武则天与汉武帝刘彻一争高下的历史。 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到中岳嵩山祭天,令人开凿了一条弯多坡陡的轘辕道。最初窄而陡的通关之道,尽管非常险恶,但也给扼守关隘带来了不少便利。此后的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光武帝刘秀就沿着先祖开辟的山道登上轘辕关;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京师大旱,皇帝就派大臣经过轘辕关到嵩山祭天,希望上天普降甘霖。 此后,一代女皇武则天赴嵩山封禅时,更为轘辕关蒙上了浓重的政治面纱。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帝王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所以皇帝大多选在东岳泰山封禅。然而,武则天非要打破“封东不封中”的定式,赴中岳嵩山封禅,并奉行“凤在上,龙在下”的理念。 不仅如此,武则天不愿重走汉武帝所筑旧道,欲另辟蹊径,修筑更宽更平更通畅的新道。她还明确新道要修在汉武帝旧道的上面,以示自己永不居人之下。这无疑将武则天威武的女皇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载,武则天曾先后八次登谒嵩山,前三次是与高宗李治共同执政时期,后五次是垂帘听政和独立执政时期。为纪念自己封禅成功,公元696年,武则天诏令将当年年号改称万岁登封年,将阳城县改称登封县,将嵩阳县改称告成县(后又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登封”,意为登上嵩山,封禅大功告成,由此,女皇气概可见一斑。 3、刀光剑影,见证朝代更迭 盛唐时期,武则天多次往返轘辕关,在此题词立碑,轘辕关也进入了最为辉煌和显赫的时期。时至宋代,汴梁盛极一时,洛阳逐渐走向衰落,轘辕关地位骤降。直到清代,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巡游途经轘辕关,此关才被官员加以修复。如今,轘辕关上的“轘辕关”四个大字,就是乾隆皇帝题写的。 沾有浓郁“皇族气息”的轘辕关,自然也少不了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如今,行走在苍凉的轘辕关,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仿佛犹在眼前,而近代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隆隆炮声,也并不遥远。 在东汉设关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军事要地,后来的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也都在轘辕关布防。其中,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王弥等起兵反晋,过轘辕关进逼洛阳。此后西晋政权灭亡,大批士族、百姓自轘辕关逃出,迁徙南方,成为客家人及闽南人的祖先。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打败宇文化及后,由于轻敌,未在偃师设壁垒,让王世充钻了空子。王世充率精兵趁夜设下埋伏,大败李密,然后在偃师设置轘辕县,并在轘辕山下设轘辕镇,就是今天的参驾店。4年后,曾在这里得胜的王世充又被秦王李世民打败,丢了轘辕县。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9月,皮定均和徐子荣率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在偃师南部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偃(师)登(封)交界的轘辕关是他们打击日寇的作战要地。同时,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经常活跃在轘辕关一带,开展抗日活动。 如今的轘辕关古道上,帝王将相的身影早已消失,战场的针锋相对也难以复制,而遗存在荒草丛中的古关门,将继续诉说着尘封的历史。 重修于清乾隆十五年的“古轘轅關” 东门旋门关 旋门关遗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西南十里铺一带。东汉以成皋旋门关为京师雒阳东面的第一关。班昭《东征赋》中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即指此关。洛阳向东过此,即无扼塞可以据守。 旋门关,是东汉灵帝为抵御黄巾军起义所设八关之一,是扼守洛阳东大门的重要关隘,位置险要,战事频繁。东汉才女班昭所作《东征赋》载:“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这句话道出了旋门关关址的蛛丝马迹:旋门关地处古成皋城(今荥阳市汜水镇西一带)。该地自古因虎牢关名扬天下,有学者认为,旋门关就是虎牢关在东汉时期的别名。 1、旋门虎牢或为一关 汉代才女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和班超之妹,博学高才,曾帮助兄长班固完成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班昭晚年随子曹成,由京都洛阳前往陈留(今属开封)赴任,途中作《东征赋》,其中“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告知了人们旋门关大致位于古成皋城。 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载,“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旋门关,在县西南十里”,这又拉近了旋门关和虎牢关的关系。 成皋在西汉时置县,属河南郡;东汉时属河南尹,治所就在今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虎牢关,属古成皋县。隋朝时,成皋县改为汜水县,唐朝以后称汜水关,又名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足见其地势险要。 虎牢关之名,源自西周时期。据《水经注》记载,周穆王姬满在圃田泽打猎,命随从掠林惊兽时,忽见老虎出没于草丛。“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才得名“虎牢”。 虎牢之名虽始于春秋,但当时并未设关。最早设虎牢关的是秦朝。此后几经变化,如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设成皋关;唐代为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改为武牢关;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此地“盖万古要塞之地,群雄角逐之区”,遂再易名为古崤关;明代晚期至清代,又称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也被称为汜水关…… 因此,有人考证认为,东汉末年所设旋门关也属这种情况。所谓旋门关,只是虎牢关的别名。 2、楚汉之争扣人心弦 成皋城所在的位置南连嵩岳,北临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皋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楚汉战争的核心区域就在成皋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双方的争夺战,紧张激烈,旷日持久。 刘邦的胜利就在于他认识到夺下成皋并牢牢守住它的重要意义。最初,刘邦、项羽在荥阳形成对峙局面,刘邦处于弱势地位,被困于荥阳城中,粮道被项羽主力切断。无奈之下,他只得让大将纪信扮作自己诈降,而他则秘密逃进成皋城,又从成皋渡河北上修武。刘邦夺取韩信兵权后,再次渡河,卷土重来,以夺取成皋。 当时,成皋城的守城大将军为项羽麾下曹咎。由于成皋城易守难攻,只要曹咎按兵不动,刘邦就毫无办法。精明的刘邦使用激将法逼曹咎应战,曹咎果然中计兵败,刘邦夺得成皋城,从此一直占领此地与项羽周旋,实力逐渐由弱转强。 成皋得失,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点,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而刘邦则立下400年汉室王朝的根基。 3、雄关险隘鼓角争鸣 旋门关和虎牢关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相比之下,虎牢关的名声远比旋门关显赫。然而,让虎牢关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三英战吕布”。 如今的虎牢关遗址,供奉关公的山西夫子庙、吕布城、点将台等依然演绎着《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后人重修虎牢关作为景点,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此为噱头。 与“三英战吕布”不同,在虎牢关真实发生的楚汉成皋之战、武牢之战等战役,虽鲜为人知,却真实印证了其守护洛阳东大门、“虎牢关失则两京震撼”的军事地位。 历史上,虎牢关战火不断。春秋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击败燕师于此;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驻兵虎牢关和秦国对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今汜水关附近);一直到元、明、清,这里仍是战争频繁,时闻杀声。 唐代武牢之战的激烈,不输于楚汉相争。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郑帝王世充,王世充向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求助,窦带领30万大军一路攻陷管城(今郑州),推进到牛口(今荥阳牛峪口)。 李世民深知武牢关的重要性,带领3500人,迅速占据此关隘,以阻止窦建德西进,切断了窦与王的联系。胸有谋略的李世民依武牢关之险,闭门不出,一方面与窦建德打起持久战,另一方面又悄悄派部队截断窦军粮草。随后牧马黄河北岸,装出已无粮草的迹象,引诱窦军发动最后进攻。窦建德果然上当,在汜水东岸摆开二十余里阵势,欲与唐军决战。谁知李世民依旧按兵不动,等到窦军疲惫不堪时,猝不及防地杀出,最终生擒窦建德,为唐王朝的建立赢下了关键的一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在的旋门关和虎牢关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终会留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旋门关应与虎牢关相距不远 北门孟津关 孟津关亦称河阳关,在洛阳北。遗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马五里处,距孟县南十八里的黄河河心,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会盟渡河处,亦称盟津,又名富平津。西晋丰乐亭侯杜预曾在这里架起黄河上第一座浮桥,称"河桥"。北魏又置河阳三城于南北两岸及河中沙洲上,历代为洛阳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 孟津花园村北黄河段(曾经的小平津关所在之处) 小平津关 小平津关遗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园村的西北,黄河河心,也是黄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仅次于富平津(孟津关),故名小平津。 此外,洛阳西还有潼关,东有虎牢关,北有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和轵关(河南济源县西)等。这些关隘同为洛阳门户,设防守卫,使洛阳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1、扑朔迷离小平津 关于小平津关名称的由来,说法有二:一则认为它仅次于孟津关而得名;二则认为它与平阴、平县的地名有关。史料记载,汉时河南郡在今孟津县和偃师市交界一带设平阴、平县,故称“小平津”。 关于小平津关的地址,说法同样有二:多数资料显示小平津关在今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也就是后来的花园渡;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小平津关实则是孟津、偃师与巩义交界处的杨沟渡,在今偃师市邙岭乡周山村附近。 翻看地图发现,花园渡和杨沟渡均离孟津渡所在的扣马村不远。其中,花园渡在孟津渡西两三公里处,而杨沟渡位于孟津渡东两三公里处。 杨沟渡和花园渡都是黄河的重要渡口。每天船工摆渡的客人有上千人,黄河北岸的温县、孟州等地也经常利用渡口过河。据当地人介绍,以前黄河的水比现在大得多,加之船运条件落后,过河并不容易,如果遇到洪涝之年,渡口就会停运。 古时候,渡口的设立往往选择在平缓开阔的河边,河道变迁往往致使渡口迁移变化。这也为寻找古渡口的具体位置增加了难度。 2、鼓角争鸣付东流 虽然小平津关关址扑朔迷离,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扼守洛阳北大门时,曾历经过的鼓角争鸣和刀光剑影。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汉灵帝命大将军何进置洛阳八关。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宠信的宦官张让杀死何进,袁术、袁绍等人听闻何进被杀,遂入宫对宦官大开杀戒。惊慌失措的张让劫持少帝刘辩,连夜逃向小平津。袁术等人穷追不舍,张让无路可走,投河自尽,何进旧部董卓将少帝刘辩迎回洛阳。 董卓旋即掌控朝中大权,致群雄联合讨伐。当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于黄河北岸,准备除掉董卓。董卓闻讯,先在平阴津(黄河古渡口,今孟津境内)布下疑兵,暗中派精锐部队于小平津渡河,绕到王匡军背后发动攻击,大破王匡之兵。后董卓被其亲信吕布所杀。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建立的政权汉国攻陷都城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随着洛阳的沦陷,一批晋朝大臣纷纷想重建中央。最先是司徒傅祗在河阴县设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屯小平津,征召兵员,以图复晋。 直至清朝,小平津关依然久经战事。如今,随着铁路桥和公路桥飞架黄河,小平津失去往日的重要地位而烽烟散尽。说到黄河桥,年代最为久远的莫过于西晋大将军杜预修造的富平津桥。当时杜预为解决黄河通行问题,力排众议,建成黄河第一座浮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