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弃婴李忆祖被中国夫妻收养,23年后成中国科学家:我是中国人

 梦想童年594 2022-06-15 发布于江西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在新疆的一片戈壁荒滩上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入党仪式”。

一个外国人面孔的中年男子与同事们站成一排,举起右臂对着党旗庄严宣誓。

这个中年男人眼眶深陷、头发卷曲甚至泛出一丝浅浅的棕黄色。

在他刚到单位里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他几乎天天都要遭到大家的议论甚至是嘲笑。毫无疑问,从外表上来看,他绝不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那么,这个中年男人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成为一名“党员”的呢?

文章图片1

这一切都要从他扑朔迷离的“身世”开始讲起……

一 战乱下的“洋孤儿”

这个男人名叫李忆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籍科学家”。

他虽然有着一张外国人的面孔,却有着一颗中国人的赤诚之心。

1938年,李忆祖出生在天津。但是不知道是为什么,这个孩子刚一出生就被他的亲生父母给抛弃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按理来说,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大概没有什么活下来的机会。可是,李忆祖是幸运的,一对中国夫妇决定收养了他。

因为北京和天津距离非常近。李忆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常说:“那时候我的养父母总是带着我在北京和天津之间来回跑。所以我也算是在皇城根儿下长大的。”

因为生活的缘故,李忆祖大小就练就了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很多人乍一看见这个操着“京片子”的洋人都会吓一跳。只有李忆祖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

文章图片2

(李忆祖与妻子)

在李忆祖年幼时,他和许多中国人一样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对人们的黑暗统治。所以,他一度想要报名参军。但是,当征兵的解放军看到他的这副面孔时,直接一口回绝了他的要求:“这位先生,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但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不接收外国公民。”

“我明明是中国人!”李忆祖气呼呼地将衣服甩在凳子上,用手指了指自己说道。

“那也不行,你这个样子太像外国人了。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新兵。”征兵处的干部不厌其烦地向李忆祖解释道。

这让李忆祖气不打一处来。他不光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就连上学的日子里也经常会因为自己的相貌遭到嘲笑。

因为李忆祖长着一副外国人的面孔却说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班里的同学们都喜欢在背后给他起外号,称呼他为“假洋鬼子”

后来,李忆祖回到家里直接跟父母说:“我要把我的名字改了,这么个名字一点都不好听!”

文章图片3

但是,李忆祖的养父母却非常通情达理。他们对李忆祖说道:“孩子,你虽然是在中国长大的。可是你的亲生父母是洋人,我们无论怎么样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啊。”

“那我也要做中国人,不做外国人!”此时的李忆祖正值年轻气盛的时候,养父母的话他又哪里听得进去呢?

“没有说不让你做中国人啊!你当然是中国人,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根呀。”养父母知道孩子这些年来在外面受的委屈。

这个孩子刚刚生下来就被亲生父母抛弃了,这么多年过去,他的父母也没有回来找过他。作为李忆祖的养父母,他们心里也非常难过。

不过,还好李忆祖这个孩子十分争气。他没有因为大家的嘲笑就变得自暴自弃。相反,他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很快,两个即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选择就会被摆在他的面前,他又应该如何面对呢?

文章图片4

(李忆祖与母亲合影)

二 不爱京城爱“边疆”

1961年,23岁的李忆祖正式从大学毕业了。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学校专门为他保留了一个留在北京某科研单位上班的机会。

而且,当时李忆祖一家人也早就已经由天津搬到了北京居住,在北京上班对于他的家人们而言也是非常方便的。

这样的机会是当时许多人的“幻想”。李忆祖的养父母听说了孩子的成绩后也颇为高兴决定包一顿饺子,好好地犒劳他一番。

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李忆祖的心里已经拿定了一个主意:他不想待在北京,他要去新疆建设大西北!

文章图片5

“儿啊,你疯了吧?这北京的单位可是多好的机会啊!”

母亲听完李忆祖的话,猛地一下站起身来他刚想教训教训这个孩子,却突然意识到当年的那个襁褓里的“小娃娃”已经长大了。

“我们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革命的事业,我们可以吃苦!”李忆祖目光如炬,他微微举起双手表示了自己去新疆参加工作的决心。

父亲一看孩子这架势,也只好倒了一杯酒,轻声细语地说道:“好孩子,你要去的话,爸爸妈妈也不拦你。但是你到了那里记得要给家里来信啊。”

文章图片6

李忆祖将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对着养父母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知道,自己此行一定会非常艰苦。

到时候到了目的地别说是给家里写信,就是有没有正常的生活条件都很难说。他无法答应他们的要求,只能够沉默不语。

李忆祖他们一行人终于踏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

因为是学地质学专业出身的人,所以李忆祖一路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格外兴奋。

他一会儿抬头分析沿途的地形,一会儿低头看向铁轨两侧的土壤。这是他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离开家,整个人都被自由的气息笼罩着。

文章图片7

随着火车驶入西北地区,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漠加上天上那些被狂风裹挟着的黄沙和碎石无不让人觉得胆战心惊。很多人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凝固甚至是消失了。

尽管踏上火车之前,学校的领导就对他再三强调此行的辛苦。然而,等李忆祖到了新疆参加工作以后,那里的情况还是远远超乎他的想象。

文章图片8

三 爬冰卧雪“搞科研”

因为李忆祖从事的是地质工作,所以他们经常要在野外奔波劳累。很多时候连土房子都住不上只能够住在帐篷里。

尽管事先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但有时候戈壁上的大风还是能把大家都帐篷“连根拔起”。所有人都是在用生命搞科研。

有时候科研人员需要徒手爬上两千多米的高山去寻找矿物质。李忆祖他们就只能靠着山上流下来的“冰雪融水”艰难地求生。

“我们搞科研真的非常危险,稍有不注意就会是粉身碎骨的结局。”

李忆祖非常清楚地记得,就在他们抵达新疆的当年,几个跟他一起来的青年科学家在上山的途中遇到地震,结果全部掉下了悬崖。

文章图片9

(科考路上的李忆祖)

因此,在将要去执行“危险任务”之前,李忆祖甚至都会提前写好“遗书”,以防止自己发生什么意外的情况。

在学校里的时候,李忆祖就对新疆十分向往。因为这里不光有着千奇百怪的地形地貌,还有着很多地质领域的“科研空白”

在新疆工作,对于李忆祖来说简直就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当时,因为国家需要发展重工业。其中尤其是煤炭和钢铁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战略资源。所以,李忆祖他们的任务就是寻找可供人们开采的“矿物带”

文章图片10

到了新疆不久之后,李忆祖就被安排到了阿尔泰山的一处煤田搞普查工作。

当时一同前去的很多同事的颇有怨言,但李忆祖却乐呵呵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一路上他就收集了目标煤田的各种数据,试着测算出他们下一个阶段的产量。这样的举动令带队的科学家们十分欣赏。

到了煤田以后,李忆祖立马就拿出先前自己算好的数据说道:“按照我们的分析,现在这个煤田还是很有潜力的,只要我们改变开采手段,下一阶段应该可以实现一次大丰收。”

最终,煤田的管理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而且还将李忆祖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分享和宣传。于是,当年新疆的产煤量直接上升了一大截。

文章图片11

1972年,李忆祖在宁夏贺兰山参加科考活动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故右眼受了重伤。

因为李忆祖是单位里的科研骨干,大家顿时乱作一团。

李忆祖的直系领导听说噩耗以后直接向北京报告,请求上级部门一定要派人治好李忆祖。

在被推进手术室以前,医生只是给李忆祖做了简单的包扎处理。

他眼含热泪地望着李忆祖说道:“忆祖同志,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啊。如果这次手术不能够成功的话,你的右眼就永远看不见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也没有关系,至少我的脑子还没有坏掉,我还有知识,还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嘛。”

此时的李忆祖没有喊疼,他就像是平时与大家开玩笑一样用“幽默风趣”的话语,缓解着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气氛。

文章图片12

四 苦中作乐的“好丈夫”

做完手术之后,李忆祖被上级部门调离了一线岗位。而且,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生活,特意将他的妻子曹锦霞调到了新疆。

这样一来,李忆祖在术后的恢复阶段也算是能够有个照应了。

但是,新疆的生活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像李忆祖这样的科学家也不能够保证可以领到充足的粮食。

妻子就经常为此闷闷不乐。她的心里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快一点好起来。

“我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其他地方的同志不是也跟我们一样没有吃饱吗?”李忆祖对着妻子安慰道。

“可是你是病号啊!”妻子非常不理解地将头撇到了一边说道。

文章图片13

“病号也是全中国的一分子啊,没有什么特殊的。总不能我生了病,就要求别人给我特殊照顾吧?”

说着,李忆祖就拿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把三弦琴,用手臂碰了碰妻子,又冲着她笑了笑。

要说李忆祖的脑子真是无比聪明,许多年前在北京天桥下听过的歌曲,如今到了新疆他依旧能够很完美地“复制”出来。

夫妻两人坐在小院里看着院子里的枣树,弹动着手里的三弦仿佛又回到那个繁华喧嚣的北京城里。一切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除了乐观之外,李忆祖的为人也是单位里所有人都称赞的“模范”

文章图片14

当年在贺兰山科考时,李忆祖的眼睛就是因为一个同事的“失误”才受的伤。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心里都记得这件事情。但是李忆祖本人却显得并不是那么在乎。

一次单位里安排李忆祖审查一份材料,结果前来李忆祖家里送材料的人正是当年那个对他造成伤害的同事。李忆祖的妻子一看来人立刻就沉下了脸。

“锦霞啊,你快去弄两个菜。你看看大家大老远地跑过来,肯定都没有吃饭呢。我们总不能亏待客人啊!”李忆祖赶快朝妻子喊道。

文章图片15

后来妻子问起李忆祖这么做的原因,他解释道:“我们这些科研人员都是为了国家在搞工作,个人的恩怨是个人的事情。要是因为我跟他之间有过节就不待见他,最后耽误了工作。到头来蒙受损失的不还是我们的国家吗?”

1978年,李忆祖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去了西藏阿里出差。晚上躺在阿里的草地上,看着满天的星星李忆祖的心里突然升起了一股“浪漫”的情节。他提起笔给妻子写下了一封信道:

“阿里的天空像是一块巨大的黑色天鹅绒毛毯,漫天的星星就像是镶嵌在其中的宝石,我真想伸出手去摘一把,好把这些宝石带给你啊!”

文章图片16

五 几十年的“游子情结”

1981年,李忆祖在一次科考的途中,终于在朋友们的介绍下成功地“入党”了。

其实,按照他的成绩,他早可以入党了,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下来。

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李忆祖觉得自己的浑身都充满了力量。他已经准备好了随时为了国家的利益去奋斗和牺牲。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噩耗猛然传了过来:李忆祖的养父因病在北京去世了。

接到这个消息以后,李忆祖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带着妻子赶回了北京。

坐在父亲的灵堂里,他和母亲相拥而泣。此时的李忆祖心里生出了一丝丝的悔意。

文章图片17

如果当年他没有执意前往新疆而是服从安排留在北京参加工作,结局会有所不同吗?是不是如果那样选择,父亲在去世之前也不至于有遗憾了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忆祖也慢慢地体会到了当年养父母的不容易。回想起来到新疆之前的那一顿晚饭,李忆祖的内心还是久久无法平静。

“妈,现在爸爸不在了,要不然您跟我一起回新疆去吧。”李忆祖走到母亲的身旁弯下身子对她说道。

文章图片18

“不了,我和你爸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去别的地方也实在是住不习惯。你要是想我了就给家里打个电话。方便的话也能回来看看。”

李忆祖的母亲眼里含着泪水,轻轻地用手抚摸了一下儿子的额头。

“孩子,你的头发都白了。”看到李忆祖的白发,母亲的心里万分心疼,眼泪再次夺眶而出。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李忆祖频繁地往来于新疆和北京两地家里。他这么做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想要多陪一陪年迈的母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李忆祖这也是在为自己年轻时代选择做一些“弥补”。

文章图片19

李忆祖也曾经把母亲接到新疆游玩,带着老人家看一看喀纳斯的风光,见一见天山天池的奇伟。他的本意还是希望母亲能够留在新疆跟自己一起生活。

但是,他的这一份心意再次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又过了几年的时间,李忆祖的母亲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终的时候,老人家看着这个蓝眼睛、白头发的“养子”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随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文章图片20

在母亲的葬礼上,李忆祖和妻子泣不成声。他按照中国最传统的“丧葬礼仪”跪在母亲的灵前不愿站起来。

因为年轻的时候受过伤,李忆祖的身体不大好。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他一度哭得昏死了过去。

或许,直到这个时候,李忆祖才真正明白了他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

有些时候,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需要常常记住和怀念一些人和事。母亲走了,他的“根”也断了,从此,剩下的只有斑驳的回忆了。

文章图片21

六 老骥伏枥的“明星教授”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忆祖正式退休。退休以后的李忆祖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还算过关,这也使得他不乐意再家里待着。

他一再地向组织上表示:“我有很多年的科研经验,你们可以给我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保证干好!”

最终,大家都拗不过李忆祖这个倔老头。李忆祖凭借着自身的实力顺利成为了自治区科技协会讲师团的一个讲师。

除此之外,他还是新疆科技大讲堂专家组的成员。

在新的岗位上,李忆祖的职责变成了“教育和知识普及”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李忆祖从来没有当过讲师,但是这根本难不住他。接到新的任务以后,李忆祖深入各大学校去听课,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学方法。

文章图片22

最后,李忆祖的试讲课堂诙谐有趣,知识性也很强,得到了同事和学生们都一致好评。

李忆祖后来还经常跟别人开玩笑说:“没想到我搞了一辈子科研工作,到头来却当了一个老师。”

而随着电视类科普节目的兴起,李忆祖也成为了各大科普类节目当中的常客。

因为他的相貌与众不同,很多观众看到他的第一眼就可以准确地记住这个知识渊博的“李教授”。

不过,当有人开玩笑般地问李忆祖“你是哪国人”的时候,李忆祖总是会转变成一副严肃地表情回答道: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父母也是中国人。我也我中国工作和奉献了一辈子。虽然我长得像外国人,但是我坚信我就是一个中国人!”

文章图片23

2011年,李忆祖以“顾问”的身份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地理.中国》。当节目的摄制组来到新疆拍摄素材的时候,李忆祖十分热情地表示:“让我们新疆的美景上电视是好事情,只要有需要我的地方,大家不要客气!”

节目组的所有人根据李忆祖的指示翻山越岭找到了好几处具有“奇特地理现象”的地方。大家都被李忆祖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敬业精神给折服了。而似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注意到,此时的李忆祖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近些年以来李忆祖的身体一直非常好,虽然他本人已经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但是他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我国教育与地质科学研究的发展。

文章图片24

2021年7月,在之际,李忆祖作为一名特殊的“老党员”被邀请到了原来的单位做了一场关于“我与中国共产党”的演讲。

在演讲的过程中李忆祖全程神情肃穆,仿佛是在完成一项非常崇高的使命一般。而这场演讲似乎也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李忆祖能够如此执着地为中国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

几十年以来,李忆祖曾经有无数次可以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是他都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机会让给了其他人。

既然当初自己选择了来到新疆,扎根于此。那么,他也就永远不会退缩。

文章图片25

“新疆是我国地理学科的一块宝地啊,这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和极其丰富的科研价值。”望着自己亲自选择的这片土地,李忆祖的眼里尽是欢喜。他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果没有当年善良的中国人,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大科学家李忆祖。

肤色和外貌从来不是衡量与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与外貌相比,一个人的内心是否高尚,才是决定这个人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李忆祖作为一个“外国面孔的中国科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首对于中国人民的赞歌。

结尾: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它也是李忆祖一生的行为准则。也许,当李忆祖回首自己的一生时,他会感到一种温暖、一种欣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与满足。而这些情感全部都来自于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和这个土地上的伟大民族……

参考文献:

《传奇李忆祖——一个“洋孩”对中国的反哺》王新同

《地质学家李忆祖:扎根新疆的外裔中国人》高美

《地质学家李忆祖:扎根新疆60年的外裔中国人》张淑云

《别说我是“老外”》姚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