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苑】肖龙||王化之境

 颍州文学 2022-06-15 发布于安徽

                     《颍州文学》


让文学回归本真!




王化之境
文/肖龙
1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大抵三种传承方式:民间口口相传,史册典籍记载,土地的深埋掩藏。岁月的河流急也,缓也,这些掩藏和深埋了的,在缓急交错中,一直在耐心地期待着,期待以一种古老、优雅的姿态,演绎一场穿越和重见。
这是我初读王化镇的感受。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民生维艰,安徽省阜南县王化镇万沟小学广大师生只能勒紧裤腰带艰苦度日。原校长刘金屏发动师生自力更生,到湖边捕鱼。捕鱼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些陶片、蚌壳和石器等等。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发现,阜阳第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这样在他们因为要填饱肚子这个最低的生存需求里,穿越了粗粝的土层,得见了光明。万沟遗址的发掘,极大地拓深了王化镇历史的厚度。2020年11月,在王化镇卢寨村一高地上再次挖出来很多陶片、铁剑等器物,经鉴定是汉代墓葬。这一发现,更增添了王化镇的神秘和魅力。
据现有史料,王化镇早在秦代乃至更早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记载,属汝南郡,秦时在这里置阳城。阳城很有名,《史记》载“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当年陈胜就是从阳城被征丁,后踏上了反抗大秦之路。但是,历史的脉络有时清晰可见,有时模糊不清,中国的“阳城”太多,关于陈胜的出生地,历史只给了我们一个泛泛的地域概念“阳城”,至于是否是这个阳城,不得而知。而我们在王化镇花门楼村七里仓参观时,当地的导游强调说,陈胜就是从七里仓这里走出去,与吴广一道,掀起了一股反抗暴秦的血雨腥风。
这个说法缺乏实证,但是七里仓确实有记载。《正德颍州志》载:“南乡七十五里,北临谷河,俗传王保保尝屯兵于此,树七旗,岭头有仓”。王保保真名叫扩廓帖木儿,蒙古人。元朝末年,王保保奉命镇压红巾军,行至七里仓一带,远远看到谷河之畔,有一处高高的土岗。王保保何人?马背民族的后代,善战,深谙兵法,感觉此处很适合屯兵,于是就在那里驻扎了下来,命人在岗上树起七面大旗,故称“七旗岭”。七旗岭一代适宜农耕,是一片鱼米之乡,易征粮,于是又建了军粮仓。明中期,颍州府又在这里建“预备荒政”仓,并称为“七旗仓”,后人称为“七里仓”。
“七里仓”兼具地理标志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当地党委政府意识到蕴蓄着旅游商机,于是在七里仓这个小村庄又恢复重建了粮仓模型,一度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七里仓也再次名副其实地出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2
王化镇的每一片土地,都散落着不一样的故事和传奇。
吕家岗、七里仓、花门楼,每一个名字都带着古典、浪漫的气质。
这里曾经出土了一定量的楚市、汉铜镜、陶器、陶井筒等古文物,被有关部门和专家认定为“富陂故城遗址”。
中国的地名,尤其是古代的地名,大多带有明显的地理标志意义,富陂即是如此。富者,富庶也,陂者,池塘也,暗含两层意思。一为这里水多,《水经· 淮水注》记曰:“ (润) 水首受富陂。”这里是润水的上游,是润河的水源地,可见这里曾经是皖北水乡,湖泊遍地,风景秀丽;二为这里非常富庶,据《三国志集解》:“富陂,汉旧县。县多陂塘浇灌稻故得富陂”,是鱼米之地。
至东汉,阳城更名富陂县,后为富陂侯国,可能就是考虑到这里陂塘遍地,水源充足,能灌溉水稻,物阜民丰吧。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就是王化镇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上溯2000年之久,这在以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要作物的皖北地区,是不多见的。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依靠水稻发家致富,清朝时期,王化镇的“富陂红米”产业发展到了极致,曾进贡朝廷,成为皇粮的指定产地,皇帝的御用大米。
一种农作物,带富一方百姓,这在古代,是完全可以的。时代飞速推进,如今这里的人们依然家家户户种植着“富陂红米”,“富陂贡米”以其优良的品质和口感,远销各地,成为这里的老百姓大米产业的主打品牌,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支柱。

3
说到王化镇,无法绕过三国时期的“吴下阿蒙”——吕蒙。
毛泽东主席特别爱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不但读,而且批注,不但批注,而且推广、普及,多次号召各级干部要读《吕蒙传》,学习吕蒙。1958年9月,毛泽东来安徽视察工作,火车上谈到了吕蒙少小愚顽,后发愤读书,终成一代豪杰的故事,就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现在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不可不看《吕蒙传》。
毛主席到底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吕蒙什么呢?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王化镇)人。吕蒙少小顽劣,不爱学习,参军的时候还是个“红小鬼”,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当了官后,向上级汇报工作只能凭靠自己的“好记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孙权劝他多读书,吕蒙说我很忙,孙权说再忙能忙过我吗?吕蒙动了心,就听从了孙权的劝告,从此后白天带兵打仗,夜间秉烛夜读,刻苦自学,数年之后,果然令人刮目相看。1972年,毛泽东点校大字本《吕蒙传》时再次举了吕蒙读书的例子,说了一条很符合当时干部文化状况实际的一句话:文化不高的也可学文化。可见,重视文化学习,是毛泽东推崇吕蒙的重中之重。
江陵之战,曹仁围攻甘宁,甘宁向周瑜求援,众人都说兵少不能救,吕蒙唱了反调,说完全可以,并主动要与周瑜前去救急解围。完了又劝周瑜说,你派三百人用木柴把山路截断,曹兵逃跑必会丢下马匹,这样咱就可捡漏了。周瑜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大破曹军,并捡回来300多匹军马,军威大振。这大概也是毛泽东号召学习吕蒙的过人之处,不能光读书读死书,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1958年10月,毛泽东到河北、河南等地农村视察,发现许多地方出现了无视发展规律、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错误倾向。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又谈到了学吕蒙的问题,说赤壁之战时东吴出现了议和派,吕蒙却能窥透战机,主战,并大败曹操。鼓励大家要活学活用苏联经验,灵活机动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关羽奉命攻打樊城,又时刻防备着吕蒙偷袭荆州。吕蒙就放出话去说自己不管事了,关羽放下了戒备,吕蒙随后演绎了一场“白衣渡江”的历史传奇,轻取南郡。进城后吕蒙对将士们约法三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南郡老百姓都说吕蒙比关羽好。关羽的将士军心涣散,斗志全失。一代英杰关羽败走麦城,后被俘获,斩杀,令人唏嘘。在赴安徽考察的时候,毛泽东又对罗瑞卿等同志聊了吕蒙取荆州的故事,要求罗瑞卿和公安战线上的干部一定要读《吕蒙传》,说只有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

4
王化镇在解放战争史上是留有重重的一笔的。
谷河是王化镇境内的一条淮河支流,河上横架着两座桥,一座俗称“青龙桥”,另一座俗称“白龙桥”。两桥飞架南北,相互呼应,宛如两条真龙一样浮游在谷河之上,故当地人又称其为“双龙桥”,自古为当地交通要桥。
1947年8月,解放军刘邓大军兵分3路,准备挺进大别山。他们先于敌人跨过了陇海路,趟过了宽达30多里的黄泛区,又渡过涡河、沙河,来到了王化镇北的谷河边,数万军队及辎重通过“双龙桥”,顺利渡过了谷河。过河后,为迟滞追击的国民党军,经慎重研究,又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部队随即将“双龙桥”炸毁。等敌人追来,刘邓大军已经快速渡过了洪河,从而远远甩掉了国民党军的尾追,为刘邓大军顺利进入大别山区,开辟大别山根据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是大非面前,当地群众坚定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支持解放军。刘邓大军被当地人的“舍小家为大国”的无私精神深深感动,炸桥时郑重向群众承诺,等革命胜利,一定重修此桥。
这两座桥由于被炸毁,南北交通中断,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1984年,当地20余名村民联名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请求中央拨款重修王化镇双龙桥。没想到,不久之后,邓小平同志就亲自批示:“请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认真核实群众反映问题,如情况属实,希尽快解决。”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认真查阅了刘邓大军南下的路线图,证实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属实,于是将重修双龙桥列入国家计划。随后为了赶时间快修,当地群众又给邓小平同志写了3封信。1990年,“双龙桥”再次飞架谷河南北,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交流,王化人民从此走上了致富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解放军一诺千金的故事在谷河两岸流传甚广,群众亲切地称这座桥为“连心桥”,因为这里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5
从王化镇回来后,我常想,王化镇的历史,绝不是当下人已经考究出来的现状,一定还会有更值得我们来挖掘和发现的丰富的历史遗存。王化镇已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名称,它所记载和传承的历史文化,如同谷河里潺潺不息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和养育着这里的一切,也应该流向更远的地方。
比如,王化镇的红色文化资源。
从吕蒙到毛主席号召高级干部学习吕蒙,从1947年刘邓大军“过河,拆桥”,到1984年邓小平批复重建“双龙桥”,再到1990年桥建成,如今又到了建党一百年,一个个历史节点所串联起来的恢弘壮阔,都已经成为了王化镇意蕴深远且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名片。
而王化镇似乎在红色文化方面还有着更多值得去做的事情。比如搜集整理毛泽东主席历次批示学吕蒙的手迹和资料,刘邓大军过“双龙桥”的前后史实、照片和文物,以及邓小平同志批复重建“双龙桥”的手迹,“双龙桥”重建的资料及文物等等,这些都将成为王化镇乃至整个皖北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若能成,功莫大焉。



作者简介:肖龙,祖籍安徽利辛,现居阜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阜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热文榜】

【赛讯】“我的春节味道”主题征文获奖名单
【新刊】《颍州文学》第四期纸刊目录
【征稿】《颍州文学》长期征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