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林指月》(文艺鉴赏集)(1)

 徐树爱 2022-06-15 发布于山东


再现一代名相晏子

  为写好晏子,作者范升平多年来搜集资料,从书店书市网上收集或邮购,查阅史书20余种他还两次来到临淄体验考察十年磨剑,千辛万苦终成巨著,很是使人欣慰,让人敬佩一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30万字的长篇小说《晏子》2009年8月终于由黄河出版社出版了。

  这部长篇小说,开始变衣闹剧,一下让人进入扰攘红尘,经历诡奇凶险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直到目送晏子离世,使读者不禁为晏子的离去潸然泪下。含蓄的结尾,唏嘘感叹,余音缭绕。

  作品文笔典雅细节生动情节自然,包含着侠义精神。小说的叙述语言,融入了生活的语言评书话本语言自然流畅,文辞活泼,大雅有趣,夸张有度,因证据点严谨而不拘泥,包含着生活广度的信息,深邃的密集的历史信息,和较丰富的文化营养。忠实于历史,试图让正义的历史形象在当今“复活”,显其美而不隐其恶。用文笔张扬着公正无畏的史笔风韵,让历史的真善美再现于当今的生活中小说拉近了晏子与当代百姓的距离。

   书中的晏子,知行合一忠诚智慧,卓立独立,勇猛顽强,朴素生活,衣食适礼悲悯大义当着齐国的重任世事多变而衷心不移,多角度展示了一代名相的才智与胆略,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不断转换的背景,宫廷背景,国家背景,国际背景,超出了许多帝王将相电视剧。

  如果有人把《晏子》转化为电视剧,亦庄亦谐的晏子不用戏说不用夸张,也会吸引观众。这部书彰显儒家民本精神,“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对帝王对相国彰显其美而不隐其恶,其再现的历史时空结构严谨,情节正奇相生,富有节奏变化,叙述语言雅俗共赏,自然流畅,很容易转化为电视剧脚本,相信这部小说会在不长的时间,能拥有较广大的读者。

2010-5-5

             谛听历史的心声

             —范升平长篇小说《晏子》赏析

一、邂逅智者

早在《济阳文艺》上,读到一些《晏子》的小说片段,晏子的机智正义,显示在历史材料里也只是星星点点的,若以晏子为主角写成洋洋巨著,真是匪夷所思。然而,范升平先生却做到了,一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30万字的长篇小说《晏子》(黄河出版社20098月第一版)刚刚送到了我的眼前。

  我急切地首先阅读了《晏子》别致的后记——“作者其人”,读来饶有兴趣,说它别致,它以楚辞的形式呈现了作者活脱脱的心路历程,短短篇幅,感慨良多。我带着挑剔的目光进入阅读,立即为生动的情节所吸引,作品开始就是变衣闹剧的情节,一下让人进入扰攘红尘,经历诡奇凶险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直到目送晏子离世,含蓄的结尾,唏嘘感叹,余音缭绕。

  也许需要十年的时间,屏媒回归严肃回归担当历史责任的角色,如果有人把《晏子》转化为电视剧,亦庄亦谐的晏子不用戏说不用夸张,也会吸引观众。这部书彰显儒家民本精神,“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对帝王对相国彰显其美而不隐其恶,其再现的 历史时空结构严谨,情节正奇相生,富有节奏变化,叙述语言雅俗共赏,自然流畅,很容易转化为电视剧脚本。

  书中的主角晏子,忠诚智慧,勇猛顽强,朴素生活,文士品格,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其丰富的内涵,世事多变而衷心不移,家境的贫寒简陋,宫廷背景,国家背景,国际背景,超出了许多帝王将相电视剧。大量的帝王将相片,对王权极尽渲染谄媚之能事,把历史变为文化快餐。这种快餐文化,在掏空民众腰包的同时,也奴化民众,能抵消“五四”前后半世纪的启蒙影响。

  作者忠实于历史,试图让正义的历史形象在当今“复活”, 显其美而不隐其恶。从灵公,庄公到景公,都是在恢复桓公霸业的理想主旋律与个人享乐欲望的矛盾中展开的。夏商周的文化积淀,史官文化的精神,和那一部代代传唱的《诗经》,充溢着这里的土地空间,天理与人欲交织着,沉沦与精进交错。在酒色财气方面,三公各有千秋,灵公有戎子,庄公贪爱红杏出墙的东郭姜,景公更是玩物丧志,有虞儿,婉儿,婴儿,甚至爱马胜过爱美人,嗜酒胜过爱马。

二、苦寒绽梅花

有趣的是,文化界无文化,教书的不读书,语文教师不写作,是功利时代的的一个可悲的特点,作家型的语文教师,学者型的教师真是凤毛麟角。作为语文教师的他,能写出一部历史长篇小说,是难能可贵的。他还在学生时代就酷爱文学创作,写些散文或小小说,自临邑师范毕业后,自学完成专科学业及本科学业。从乡下初中到城里高中,他教了近20年的语文课,正是语文教学让他较多接触了古典作品,对先秦诸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难而进的孔子,明哲深邃的老子,翩然潇洒浪漫不羁的庄子,朴实的布衣之士墨子,尤其是高德直行大智伟义的晏子,更是让他着迷。为写好晏子,他从书店书市网上收集或邮购资料,查阅史书20余种。他还两次来到临淄体验考察,十年磨剑,千辛万苦终成巨著,很是欣慰,让人敬佩。

一、笔墨传典雅

无论在什么时代,写作总是个体的手工作坊,就是科技时代的今天也不例外。这个作坊永远是寂寞的人性工厂。写晏子这历史演义小说,要有历史的真实,要融入生活的真实,才能成就艺术的真实效果。

  这部长篇小说,少有现代主义艺术元素,它以传统小说的章回体为结构样式,章回标题是准俳句或者俳句句式,内容保留着传统的情节悬念。作为历史文献,往往是文言材料,能把文言准确转译为现代白话已实属不易,而现代白话还要转化为文学性的叙述与表达,更是难度有加。作品的叙述语言,融入了生活的语言(如第一回:仔细一听,你又会听到时时发出的女人银铃般的串串笑声和温软如柳絮的轻声曼语”第三十一回:虞儿唱歌——歌声飘渺缠绵,在厅堂中轻烟般缭绕,有沦肌浃髓之妙。),评书话本语言(如第五回:作者描写崔杼小妾东郭姜“满身佩环,步步摇曳生姿”“面如满月,肤似凝脂”。诸如:鼻直口方、(田穰苴)虎背熊腰,声若洪钟等,都是评书的程式化语言,这就如国画的皴擦点染,就如京剧的脸谱一样,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征。)古典的语言(如第四回:东风和煦的三月,春情萌动,草长莺飞,单身的姑娘小伙又到了可以自由谈情说爱的时候了。)自然流畅,文辞活泼,大雅有趣,夸张有度,因证据点严谨而不拘泥,包含着生活广度的信息,深邃的密集的历史信息,和较丰富的文化营养。作者用文笔张扬着公正无畏的史笔风韵,让历史的真善美再现于当今的生活中。这部小说,拉近了晏子与当代百姓的距离。

二、细节贵生动

一个微妙的手势也许就是一个最完美最动人的情节!在个人的衣食住行之间,会有些看似偶然的细节,在你的记忆里却成了的永恒!细节决定商家成败,细节同样决定小说的成败。简短过去时的历史记载,历史故事,要通过想象力,通过艺术虚构,转化为现在进行时的文本,字里行间,此时此刻,都在心理、行为,事件情节的不断转化中,才能生动感人。简洁的文字达到细节描述,通过细节显示人物的性格。

第七回的晏婴加冠,第十一回的送葬先考,都是很细腻的风俗与礼仪的描写,再现了古礼习俗的繁文缛节,就如托翁《复活》之笔锋。崔成让梁丘据送信去招兵,不忘扔给他一些小刀币(第三回)。(第十四回庄公尚武,遇到螳臂当车,尚能轻轻把螳螂放回草丛中。对太史伯、仲、季的描写,精神相同而形貌相似却各不相同,尤其是太史季的目光描写,很是传神(第十八回)。第二回,从池塘水面飘来的歌声,触动了懵懂的晏婴与孟儿捉知了、蚂蚱,尤其孟儿扑蝶,化薛宝钗扑蝶的豆蔻年华的高雅纯美为情窦初开的童真之美,很有童年的生活气息,生动再现了主人公当时的生活细节。有趣的是,崔杼弑杀庄公,在史书中不过几句的记述,在这里,经过作者的想象虚构,更加生动真实,其中的绿帽子是虚构的,这样的细节情节,使得抽象的历史之真实,变为艺术的具体之真实。毕竟,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充足的理由。艺术的真实让人相信,庄公之死绝不是偶然的。

三、情节尚自然

细节也是情节,细节也是伏笔,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环环相扣,看似偶然却必然竟然是重要情节的伏笔。无巧不成书,但是这个“巧”字要来的自然熨帖才好,也就是要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才更真实自然。

  《晏子》书中的伏笔很巧妙,作者把情节与性格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看似偶然的邂逅,却可能成为必然的命运关联,看似偶然的一个细节,一种情绪一种表情一种语调或一个情节,也许就造成了以后的大事件的必然伏笔。不动声色不显山露水的伏笔,让人不经意间提起悬念,随着情节的发展又自然使然于怀。如:太子光,第一次见到崔杼的同姓小妾东郭姜时一个发呆眼神,本是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发展为一个尴尬的表情,直到发展为大情节——庄公公然将崔杼的钻石绿帽转赐给贾竖,并与东郭姜肆无忌惮地往来,进而激怒了崔杼,直至弑君悲剧的发生。

  作者把晏子使楚安排在了第三十回,相当于整篇布局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高潮迭起的部分情节。尽管在中学语文书中,早就背熟了这个故事,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自然描述,还是很清新很有趣味。直到最后一回,景公欲为宠物狗举行葬礼,和将要厚葬宠臣梁丘据,病弱的晏子,仍能明哲而力辩,申明大义,晏子的性格与智慧都是在小事小情节中必然迸发的。

四、侠义存精神

读《晏子》,也可以发现其蕴含着武侠元素和狭义精神,如十三回,太子光避险由临淄到即墨,穿过柳林,保护太子的与一帮蒙面人交锋,渐渐失利,突然从树上跳下另一个人来改变了危局,原来是自小身强力壮的穰苴。驾前虎爵壮士殖绰骑驴重现齐国。田穰苴抱石振劫匪,大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古冶子黄河斩巨鼋,公孙捷桐山打虎,及两人抱鼎震撼了徐国武士,北郭骚,因为曾得到晏子接济的粮食,而为他慷慨赴死等人物,具有武侠的精神气度与文笔风格。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皇权家天下的专制体制,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酿造侠义精神的土壤,是这种土壤产生了代代侠客,也才有了正史《史记》的“刺客列传”,是普遍的忠义价值观念,使得人们欣赏历史的狭义故事(如:荆轲)或者虚构的狭义人物(如:李逵等)。从《春秋》、《左传》的零星记载到《史记》的“刺客列传”,从史书到《水浒传》,直到当代的金庸古龙等的武侠小说。

五、知行妙合一

我们把聚焦点放到主角晏子身上,他是一个智者,因为忠诚而勇猛,他在如此复杂的宫廷中,重臣弄臣梁丘据、裔款等、高厚等,争名夺利甚至觊觎王权,复杂险恶的国内形势,崔杼、庆封迭起,栾、高、鲍、田势力渐长,鲁、晋、吴、楚、郑等多国争雄,变换不定的“国际”形势中,处处险恶常常尴尬,而他终能忠心耿耿,以超群的智慧化解诸多尴尬,捍卫着国格及个人尊严。

  晏子知书达理,能进能退,他礼仪娴熟是儒家的嫡传。孔子想立功,立德,然后立言,只是仕途不得志,只能教育学生,著书立说。晏子则立功立德不立言,做而不述,可是,因为他的功德,历史记住了他的大名。

八、智者能卓立

在立国方面晏子认为,善能保有国家,“诸侯并立,能坚持行善者为长。”“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对庄公说:“能爱护国民,才能使人民服从;看重士兵的生死、爱惜民力,才能抗拒敌国的欺辱。能听取正确的意见、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威服诸侯;行仁义,致力于为天下人谋利益,才能使天下人服从。”他对景公说:“有了正确的政治策略,强于万乘之师啊。”

  在侍奉君王方面,晏子弥留之际嘱咐弦章:“只有国家强大,小家才会安宁幸福。国君有道,就顺从他;国君无道,就尽力进谏;进谏不听,就远离国君,不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声一无听,煲汤不能以水调水,君有所可,臣要有所否,君有所否,臣就要有所可。

  他对晋国叔向说:“通达时服侍君王,使君王能够顾念臣下;困窘时教导臣下,使他们顺从君上。”“做官就会使国君顾念人民,而使人民感到安定;不做官就会教育人民出从国君而使国君受到尊崇;深得民心时不会被国君怀疑,被国君任用时不会违背自己的言行。”“不借傲上哗众取宠,不借贫困浪得虚名。所谓的道义,就是可以使国家得以治理,使自己能够安定。”

  就做人方面,他对叔向说:“与社会和谐而不随波逐流,事无巨细都认真对待而不苛刻,庄重严肃而不狡诈,温和柔顺而不卑躬屈膝,方方正正却不伤害别人,目光敏锐但不揭人隐私,尊重才能大的人也不嫌弃才能小的人。富贵时不轻视他人,贫穷时不改变节操。”他对柏常骞说:君子不就易畏难,“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不夸耀,……尊重客观事实而不自以为是,顺其自然而不勉强行动”。

  “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三朝名相的晏子,被孔子赞叹为:“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九、祭祀不忘本

他衣食住行都很简朴,犯言直谏,廉洁自律。他总能把迷信的东西还原为唯物的解释,即便唯心,也还能顺理成章地还原到民本民生民心上。景公要祭祀山神,他就说:山神是用石头做身体,用草木做毛发,它也是自身难保啊。景公欲祭祀河伯,他就说:河伯以水为国家,以鱼鳖为臣民,它也会干涸的。景公犯了疟疾想向神灵祈祷平安,晏子就说:向鬼神祈祷固然有益,但几个人的祈祷怎能阻挡得了千万人的诅咒呢?你首先应该管好自己,修好自己的品德,然后再向神灵祭祀才行。

十、衣食适于礼

他非常注重政务细节和生活细节,言行举止,大胆而谨慎,遵循着礼仪制度。先考晏弱去世,以士身份送葬该是三十套衣服,他尊重父亲遗愿,坚持用三套衣服,自己临终也是坚持简葬原则,景公自叹到死也拧不过晏子。他禁止景公听靡靡之音,是因为他认为:音乐败坏,礼仪就会跟着败坏,礼仪败坏,政治教化就会跟着败坏。

  灵公时他反对男女乱穿衣,直到庄公就注意了衣着体统,而景公知道他反对自己穿五彩衣,而穿了一身黑衣服上朝,结果遭到晏子的一通数落,说穿着太拘泥刻板,会影响君臣交流,衣着要适度适中才行。

  他拒绝财物赏赐,是因为他认为:财物就如衣服,衣服要长宽得体,不能随意更改,拥有财物也要适度。他能灵活运用礼节到实际生活与政务外交中,虽与孔子私交,却不挽留孔子在齐国,而清醒地节制繁缛的礼节,不至于影响到行政效能。

十一、悲悯行大义

他里仁而居,拒绝景公为他盖的新房子,坚持把邻居迁回来,习惯走原来的路,进原来的门。他爱人才胜于爱自己的坐骑,在出使晋国时顺便用自己的马把越石父赎回本国,给他当车夫,并让他代替了不仁不义的高纠管理自己的封地,推荐为宫廷大夫。他从草屋简陋而种植竹菊,判断是个安贫乐道的人,果然这个编席的北郭骚因为曾得到他接济的粮食,而为他慷慨赴死。针对景公游猎无度,或有人犯槐,伤竹,或把心爱的马儿养死了就要杀人,他劝说景公,不要喜欢野兽而厌弃人民,不要只关心树木而不关心人民,不能为了草木而伤害禽兽,不能为了禽兽而伤害人民。当景公的爱妾婴子死后,晏子就说:蓄养姬妾不损害德行,送别死者而不能过度悲伤。还直谏景公不能为宠物狗举葬,应该烹熟了与百官共享。

十一、智勇担重任

他敢坚持犯言直谏,亦庄亦谐,不用戏说就很有戏。身事三公而能坚持直谏,不得已也能急流勇退。他拒绝为景公端饭拿衣,但是也能为景公温软捶背,谈吐文雅。他时而如愤怒金刚,敢与庆封争辩外交礼仪。大义凛然,面对崔杼的利剑,惩杀东阿痞子高三,囚禁高竖放逐高止,果断地捉拿唱靡靡之音的虞儿和乐工,拘留为大王制作奢靡鞋子的鲁国鞋匠。时而呼天抢地,声泪俱下,悲怆之极,穿孝服宴席放悲声谏景公停建长庲宫。时而逃离王宫,唉声叹气,时而高声大笑,时而呆若木鸡,大智若愚,无奈中能以二桃杀三士。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景公,要想排除治理国家的忧患,必须清除神坛的社鼠和酒坊前的恶狗。“君王左右的人是社鼠,掌管朝政的人是猛狗,君王被蒙蔽,国家就危险了。”

十三、亦庄亦谐人

如果他直谏不成,他就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提醒齐王,或顺从君意,暗度陈仓。他让弦章代替了裔款,借景公修柏寝台的机会,暗度陈仓,借机赈民度春荒。如:第二十回,为庆祝庆封灭崔氏,宴会上放纵群臣失态,晏子提醒景公,景公不听,晏子就立即以不敬的方式提醒景公:“大王要抛弃礼节,群臣都会轻慢您,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啊。”第二十三回,晏子清廉治理东阿遭谗言,第二十四回的晏子就一反常态不清不白的反倒得到了权贵的好评,他拒绝了景公的褒奖,“过去您要惩罚我的时候正应该奖励我;而现在你要奖励我的时候正应该惩罚我。”诚挚的辨析,达到了谏言的目的,让景公不再干预他,他才能放手做地方工作。

十四、噙泪别英魂

相比他,“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可是够奢侈的了。他保持朴素清廉,终生弊车驽骊,脱粟缁衣,从不接受无缘无故的赏赐,一份小米,几个鸡蛋,一点苔菜,吃糟米饭而终身舍不得买肉吃。他的勤俭廉洁、礼仪仁爱、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发愤图强,勤奋求实,忧国忧民的形象给了我深刻印象。直到一气读完《晏子》,晏子病危,景公一句话和一个习惯动,:“快,用肥马,驾轻车。赶快回国都。快!”反映了他亟不可待的心情,他习惯地奔向书房,而下人说:“我家老爷不在书房,在卧室。”,让人慨然喟叹。也许作者与文本,文本与读者的三位一体,才是艺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吧。目送晏子离世,我竟然忘了作者忘了文本,而为晏子的离去潸然泪下。

                                                                                                                       2010-2-5

荷露虽团岂是珠

          ——张志云《蒿庵记》评析

   张志云兄的这部大书——《蒿庵记》, 我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章,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今天终于读完了,关键是,现在我终于有发言权了。

   写这篇评论很费踌躇,从标题拟定到文章的结构,我很担心的是:评价若力求客观,则会与作者的自我感觉相去甚远,让作者失望。其实,评论一点也无损或无益于原作品的价值,作品一旦诞生,它是玉是金,已经不可改变。唯一有所影响的,也许只是作者的情绪,如此而已。

一、历史缺位,支点失衡

     第一章,张稷若父亲的葬礼,据作者说,张稷若父亲张行素的墓室高档,不是官方助建不可能如此高档。其实,高档墓室,按着常理,应是张家自建,因为他家里比较富裕,他父亲原是明朝小官,后弃官归田,家道殷实,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凡是较为殷实的人家,会早早修墓备棺。这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再说,张行素人微且反清,清政府派人花钱给他修墓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说,张稷若父亲的丧事上,法事与民间鼓乐同一场地展开,缺少历史依据。张稷若出身书香门第,儒学一直他家的精神传统,与佛家相去甚远,不可能动请僧人做法事的,再说,做法事与民间鼓乐不可能同时展开,它们是不兼容的。小说似乎只是图热闹,背离了真实的生活境况。

     另外, 张尔岐的生活方式和诗歌,最能折射他作为处士的心态。放着张尔岐的诗歌用,反而用自己原创的一些诗歌,失去了一些的必要历史支点。若用张先生的诗歌,而用想象还原其写诗的情节是可以的,有限的历史资料,总要作为支点,而且要始终作为想象的支点才行。若不珍惜仅有的历史,依据真实的历史资料,就会失真

  张稷若先生隐居民间,不求闻达,他修《山东通史》不计报酬,这样做就是他,不这样做就不是他。修《山东通志》都不要钱,何况是修《济阳县志》?作者总要让想方设法让作为稿费的银子来到张稷若的身边,还叨念着银子太少,对不起张稷若的劳动,再次失去了塑造人物的一个历史支点。

  艺术的真实是基于生活的真实,现实的真实是基于历史的真实,写张稷若这个历史人物,是基于这个人物的历史性存在然后展开想象,基础上进行艺术还原,而不是忽略历史的真实。信马由缰,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写武侠,但不能写历史人物演义。 

                      二、 知识错误  漏洞多出

      第三章,“书经”与“春秋”并置,我认为,书经是“尚书”的“外名”,而不是本名,《尚书》和《春秋》可以并置,而《书经》与《春秋》不可以并置。就如,你的本名可以落户口,你的外号不可以落户口,外号与实名登记不相符。这是一个概念级别的问题和语言逻辑的问题。      

  第二十七章,张尔岐裸体画,翻遍中国美术史,绝无此种荒唐的作画方式!这种章节,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存在尚可,写入小说就是对张先生的不敬,对中国传统书画的辱没。再说,这种荒诞描写,与整部作品风格也不协调,毕竟整体调子,不是喜剧,更更不是荒诞闹剧。张稷若画的是山水还是花卉?说是画的荷叶螃蟹,那就只能属于花卉,而不是山水。作者一会儿说是山水,一会儿又说是花卉,是中国画科概念不清。

  第三十六章,作者把蔺相如与卓文君弄成了一对情侣。蔺相如是战国人,卓文君是西汉人,蔺相如与卓文君弄出恋爱美谈,无异于让关公战秦琼,让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情何以堪?。第三十七章: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己——其实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第六十六章:“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句话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出自东平籍进士刘公瓘之口。第四十一章,173张永先生也看到了,张稷若说:“有无史料现在尚未发现,这也如甲骨文,尚未大量的发现,我想以后会有所发现的。”甲骨文是二百年后,1899年由王懿荣无意中发现的,这个概念不可能出现在张稷若的话语中。

                     三、形象单薄  性格平常

  我认为,作者只是赋予主人公一个大概的文人形象,张稷若的形象,在小说中最多只是形似,还缺少风骨和神似,这与作者不甚了解张稷若先生的朴学贡献和易经的独到见解有关系。拟影略事言理,略理言象,理之象则无不得而兼之也。”(张尔岐《周易说略序》 ) 张稷若认为:学人的本分不仅仅在于认识外在的世界,还要认识你自己。他兼有汉学重实事求是宋学重理论思维,既有汉学的细密工夫,又擅长宋学的理论思维。他学习农活及学习文化的克勤,自研岐黄的艰辛,呕心沥血的著述,考究字句与句读,一丝不苟他生活的至简,一生寒素,耿介自持。孝悌仁爱,泽及乡里,这些都需要了解、学习、理解,然后塑造的形象性格才会更丰满。

  张稷若与尔鱼的性格互补关系还算可以,张稷若谨严文质彬彬,而张尔鱼精明滑稽,务实又有些粗俗。而作为官二代富二代的赵公子则是一点也没有幽默品质,只有流里流气而已。张稷若的几位女长辈,略有区分,而他的三人位夫人和一个小姨子,几乎只是一个人的继续存在,除了娇媚可人红袖添香,几乎没有性格的塑造,也就没有了鲜明的形象。

                     四、情节唐突  进展平庸      

  《蒿庵记》中有好多情节突兀悖谬,节外生枝,而情节总脉络大致则平淡无奇,情节缺少有张力的发展,也没有明显的高潮迭起。如:第五十四章,没有进一步塑造张尔岐的形象,第五十五章,没有情节的发展,没有主题的深入,没有形象的进一步塑造,属于闲文。或者说是多余的文字。

  悖谬处,第三章,张稷若小时候下河被乌龟咬着脚趾头,还作了一首诗,我认为是败笔,而作者自信他的创作成果。按着常理,无名脚趾被甲鱼咬着,疼痛忍着还来不及呢,不可能忽然来诗的灵感。第十五章,笔者认为花牛的英雄气质,缺少前期的铺垫。而张尔鱼花牛灵前移情嫂子,情节唐突,也欠缺铺垫过渡,他的决定缺少前期的伏笔,若是在盈盈面前,绝望至极,又平时对花牛嫂子有些好感,那么,张尔鱼的决定就不这么突兀了。第五章,笔者认为,情节离奇而无根,忽然出现一个闹鬼的情节,似乎节外生枝,几个姨太太在家里装神弄鬼是不允许的,凡是巫术诅咒等形符号,若在宫廷里是要杀头的。第六章,桃花开时,正是春耕农忙季节,又是农民又是秀才的张稷若之家,怎么能有闲暇在桃园搞诗会呢?他作为隐于民间的处士,他的智慧与神奇都是体现在与土地与百姓的生活关系中。作者误把蒿庵当成了大观园的怡红院、潇湘馆了。第四十四章四十五章,情节浅淡如儿戏,游园俗世俗人俗诗。第五十三章,迂磨的牛举人,于老头赠玉镯唐突之至,应该属于赵公子的条件和性格,而摔玉镯当属于张稷若的性格。第四十二章不错,但是太短,应该在艾元徵准备拜见老师方面多铺垫一些,这样,与老师闭门不见,才会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更加生动。

                        五、闲章赘句  语言失真

      书中闲章太多,闲字太多,闲诗太多。 第四章,空洞无趣。第六章,张稷若父亲,略微好于贾政而已,也是迂腐的可以了。第五十二章,第五十四章,没有进一步塑造张尔岐的形象,第五十五章,没有情节的发展,没有主题的深入,没有形象的进一步塑造,属于闲文。或者说是多余的文字。

  小说中自创的诗歌太多太长,这样做不是扬长避短,反而凸显了自己的短处,成了作品的伤口。书中反复出现的“雪花诗”和“桃花诗”,后面还借着顾炎武的话自吹自擂:“'仙花三弄’好诗,超我没可说的。”作者不厌其烦地塞进自己创作的诗歌,连篇累牍,反复引用,不厌其烦,还常常大篇地引用李白的诗歌。有的诗歌篇幅占去整个章节的三分之一还多(比如第十章)。流露的是作者的严重的自恋。

  作者认为自己创作的“那九首诗很好,懂诗的人一眼就看出来。其功效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少年就有诗才,也有几分激情烂漫第三章,张稷若小时候下河被乌龟咬着脚趾头作的一首诗,我认为是败笔,作者自信是他的创作成果。如此迂腐的“龟诗”,绝无半点童贞灵性,还自视为得意的创作成果!请看——

河龟好亲切,锁口亲昵我。

咬我脚趾是有情,平生梦想达精灵。

莫说我无名,渊龙不显影。

谁是注定蓬蒿人?我自出门大笑声。

  张永先生说:“小说前半部分在写女性语言时,明显有拿捏和做作的声口,把毕竟是居家过日子的女性、一般(……)的媳妇,当作了曹雪芹笔下、甚至紫式部笔下的人物另外,一些现代口语的应用,例如“亲爱的”、“美眉”等等,似乎也与那个时空、那个场合不符 第十一章张尔鱼画小人携手走向蘑菇房,这蘑菇房的形象与中国传统人文 环境不符,这是西方童话的形象,故而失真了。

  笔者认为,这里的语言的“超越 ”就是离谱,就会失真,生活的真失去了,连艺术的真也不存在了。小说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个性形象的重要手段,艺术语言的失真,会直接影响人物形象不生动不鲜明。

六、亦真亦幻 有得有失    

   书中的真幻技巧,有得有失,比如:第九章,向日葵的象征,作为花象征着女子,作为籽象征着小孩学生,都是很契合的。第七十二章:张尔岐夫妻见面亦真亦幻,恰到好处。 而第十章中的亦真亦幻,若写张尔岐夜以继日地读兵书,研究兵法,由于劳累出现幻觉,于是得到巫女启发,剪纸人就有根了。除此之外,小说中许多的装神弄鬼或男扮女装都很牵强,尤其是有关东方娇和狐狸的意象关系。第四十九章, 赵公子对东方娇的狐狸心节是多余的。作为历史人物张稷若,读尽天下奇书,若东方娇真是狐狸化身,他会最早感知的,而东方娇也很难贴上这位半仙先生的。赵公子初次面对东方娇就疑神疑鬼,而且一直疑心她是狐狸的化身,他还在科场考试中画狐狸忽然得到了狐狸的灵感。这些硬贴上的标签,没法与聊斋媲美,聊斋是不得已借狐鬼写人,隐喻的自然而生动。                                          

七、格调低俗  附庸风雅

     读完全书,才知道这里存在的不是黄的问题,只是格调不高而已。不论张稷若初婚二婚还是三婚,总有红袖添香的情节。(王霁 2015-09-18回帖也说到这一点)

  不论是学校环境还是省文史馆内,还是寺庙之中,总是充斥着下流痞子。第九章,大篇的诗歌令人生厌,且驴驹子、几只狗的应和几个小孩子的起哄,然后是勾引小姨子。婉婉、盈盈与张稷若的三角恋爱落入俗套不说,这种恋爱在书中似乎理直气壮,而在生活中,莫说古代,就是现代,也是有伤亲情的事,是非正能量的表现。

  第三十五章,闻韶书院院长刘继纲怂恿张稷若几个钱收下因穷卖身的小女子,并草率帮着筑爱巢。第四十一章,周复礼知县,寻踪小道消息,戏弄朋友之妻,“体察民风”,吃春韭馅饼,不仅仅是斯文扫地,也是官场昏聩。省志办的几个大文人,都是花里胡哨,还加上行善积德,救人一命的色彩。酒店后都去了各自的“地方”。牛举人摔了的玉镯,终于出现在了药铺老板娘的手腕上。尤其是赵公子,不惜翻墙偷窥,或为了“吃豆腐”男扮女装,他先是在寺庙中见到张稷若的二夫人许茉莉丢魂失魄,继而对人家的三夫人——桃花仙女东方娇如痴如醉。还恋上了他救起的后来当了小尼姑的女子。第三十六章,走亲戚张尔鱼半路遇到暴风雪,他与驴子的对话中,他的意淫,连驴也不放过。第六十七章,张稷若与艾元徵师徒插科打诨的对话,不外是三妻四妾之类。

                八、文学的 不唯文学     

   在博客上的辩论中,作者说:一是文化意义,一是文学意义,孰重孰?文化意义要重视,但文学意义是小说的生命。这既是方法问题,也说观念问题。观念不解放,提升不到一定的高度,写不成小说。……关于传载原诗词还是自创新诗词,是文学创作的需要。—— 这个人物是历史文化的人物,一不注意,就恐怕过多的承载文化意味,从而冲淡文学意味。……小说忽略文学性就失去可读性,没有可读性就什么也失掉。这样的例证看联想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1010博客跟帖 

  事实上,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确实没有汲取到多少富有营养的文化价值,因而,我感到这本书也就没有了它应有的分量了。我认为,文学作品,若不包含着文化底蕴,文化底蕴若不浸润着生活气息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那作品就是空泛的东西。其文学性也就大打折扣。文学的意义在于文化的意义,而文化 的意义在于生活中的意义。有生命和社会存在才会有生活,有生活才会有文化,有大文化才会有所谓的文学艺术。水涨船高,生活的绵延和进展托起了文化的之帆,而文化的繁荣蕴藉着决定着文学艺术的厚积薄发的存在。

             九、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这本书从书名到装帧,从章回体标题到后记,都做的不错,的确像一部书了。第二章是以实为主,过渡为第三章的童真天趣。第八章写得丝丝缕缕,自然得体,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之内。从科举到焚书,从焚书到教书的动机,转换自然。尤其是族长与孙子花牛的形象自然生动。第十七章故事也比较精彩。第二十一章,不反清。 第二十二章,不科考,不合作,都是大丈夫的表现,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也。第四十三章也不错,第五十六章还算可以。第五十七章到五十九章,自然得体。第七十二章赵公子黄河救人,动作生动,似乎作者长于动作描写。

  我认为,洋洋三十万言七十六章,五十章以后问题不大,五十章之内,可取者不多,前五十章中印象比较深的,只有防汛抗洪、外地购粮食和雪夜救人再救人买驴子比较好。我认同张永先生的说法:“虽是一块仍需继续打磨的璞玉,但仍有可观可赞的价值”。

  注意,这里不是白璧微瑕,玉中含微瑕,相反,这里石头包着可能的玉,这是一个“璞”字,这个“璞”字,已经包含着一些客气和面子在里面了。比之于王洪岳先生的评论,张永教授的评论写的更客观更具体,实话实说了几句。王洪岳先生的文章很快被作者转载,而张永先生的评论为什么张志云先生一直没有转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意味深长啊!

  文学评论中的英雄主义姿态和犬儒主义精神,我是不以为然的,但愿这篇吹毛求疵的评论,能唤醒作者自欺欺人的梦境。       

                                                                                                2015-12-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