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楼市心态」同样都是买房,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赚钱?(NO.208)

 纪实文学素材库 2022-06-15 发布于浙江

今天这篇文章,笔者将从十多年的房地产行业从业过程中,亲身经历和认知到的,真正从买房这件事上,总是赚不到钱,或者没有享受到时代的红利的群体,都有什么思维特征和逻辑特点,和各位读者朋友进行分享。

当然因为立场背景和每个人不同的心态等等多方面的问题,任何文章都不可能顾及所有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管这篇文章是否会戳到痛点或者是情绪满满。

请自行对号入座。

@楼面 感谢深圳楼面提供的行文创意。

本文为系列文章第二篇,这篇写赚不到钱的穷人思维、逻辑和行为。

无论对于本文是赞同还是怒斥,留个言,发个声,既是对笔者辛苦写作的认可,也证明一下自己有耐心看点有深度的楼市内容。

毕竟,浮躁自大,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图片来源:网络

温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广告和引导,请放心阅读,如有帮助,欢迎收藏、分享和点赞。

-本文除标明引用部分,均为本人原创,谢绝断章取义无脑摘抄和伪原创搬运,转载复制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首发头条号。

PS:写不出来要搬运我也拦不住,至少带个我的ID我就不计较。

-本文引用图片和部分文字,会规范使用“引用标注”并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争议,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版权,从自己做起。

-熊猫贝贝原创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投资或其他建议。

分享让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带给大家帮助!

假如本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人会及时加以改正。一个小小的点赞动作就是最大的动力。

图片来源:网络

买房“穷人”心态第一位:贪小便宜

“贪小便宜吃大亏”这句话

绝对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甚至都到了烂大街的道理了。

足见这句话的适用性有多广泛,毕竟,流传最广的,才是最经典的,这就是大道至简的意思。

作为一种被广泛传播和认可的理念,其实背后映射出来的,就是人天性爱贪小便宜的本质。

而“贪小便宜”这种特征,往往在关键的人生阶段中,会起到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毕竟“吃大亏”是果,“贪小便宜”是因。

特别是在买房这件事上面,还得加上中国民间的一句俚语:“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往往小便宜这样的利益,都是集中在交易终端和流通环节上面,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利用人爱占小便宜的天性,进行营销,比如买房送家电,成交有折扣……

还有一种,就属于交易环节中的牟利腐败了,比如去买房子,售楼员或者中介巧立名目收取的“茶水费”这样的套路。

小便宜是营销利器,也是挂在毛驴头上的那根一直追不到的胡萝卜,最容易让人形成视觉盲区,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产品的一些缺陷。

但是这种“小便宜”营销,屡试不爽,中招的,基本上都是穷人。

房地产行业,不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楼市,伴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过去十几年的风口,汇聚了中国所有主流的营销人才和营销套路,俗话说的好,卖肉的手上油水最多,丰厚的过程佣金,更是助长了各种牟利套路的滋生。

就算不是房地产,哪个行业没有这种现象?

笔者亲眼见过这么一个案例:

有两个人A和B到售楼部买房,售楼员报价15000元的单价,不过同时给这两个人都暗示,售楼员手上有1个点的优惠,不过要给茶水费,当然也不白要茶水费,给了钱,还能帮客户提前锁定房源和提前办理一些手续。

这个时候,A/B两个人,做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选择。

A给售楼员说,这样,茶水费好说,你安排一下我直接见见你们管事的领导,我和他谈谈价格,交个朋友,放心,该给你的,一样给,你是我朋友。

售楼员就安排A和领导单独聊了聊,A也很信用的私下给了售楼茶水费,但是售楼员发现,最后领导给A的销售价格,竟然还多减了两个点。(这个大家都懂吧,就不多加深入了)。

A花了小钱,换了大折扣,选了心满意足的好房源,办理各种手续还一路顺畅。

但是B不一样了,感觉售楼员这是明摆着索贿,但是又贪那个1%的折扣,于是就磨磨唧唧和售楼员商量茶水费能不能少一点, 售楼员多现实啊,一看这样,就对这个客户不太上心了。

正好又赶上销售旺季,等B还在纠结茶水费的时候,房子卖光了不说,一套房子的总价还涨了几万元,说B后悔都是轻的,但是B把怨恨都推到售楼员身上:要不是她贪得无厌,我早就买了这个房子了!

这个案例是不是很真实?

再说一次那句话:你难道要苛求卖猪肉的人,手上一点油都不能沾?

当然这并不是提倡营销腐败,但是这是人性,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有交易的地方,这样的现象就和吃饭喝水一样。

谁见过家里开酱油店的吃酱油还用给钱的?

当然小便宜这个事情上面,在买房这件事上面,实在是太常见了。

记住,你买房,最重要的是那套价格不菲的房子,而不是什么在乎什么为了让你买房的各种“赠送”,更不是交易流通环节中的那些“茶水费”,太在意小便宜的人,不适合做不便宜的大生意和买不便宜的房子。

如果你贪小便宜,就会在大物件上面吃亏,小便宜的便宜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你会用小便宜,就能驱使很多人,帮你解决大问题。

从古至今,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就说最简单的网游,花钱和不花钱的待遇都是天上地下,游戏体验甚至可以拉大到完全两个不同游戏的感受。(就像某大厂的客服,不花钱永远都是自动语音,花钱了才是人工服务)。

买房这么大的事情上面,就看你是贪,还是用?

贪的就是穷,用的就是富,就这么简单。

卖房子的,不一定买得起房子,你要让人家真心为你服务,用好卖房人的信息资源和权力,小便宜最合适。这个有做过生意的都懂。

“小便宜”其实是人的天性,关键是,你是用“小便宜”去解决大问题,还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图片来源:网络

买房“穷人”心态第二位:完美主义

买房子是中国绝大部分个人和家庭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投资决策,患得患失的心态在所难免。

伴随着中国房价高速膨胀的过去十几年历程,给中国的房产作为房子的使用价值上面附加了浓厚的资产价值属性。

这就让很多人在买房这件事上面的要求,出现了误差心态:房子要环境好,配套好,学区好,户型好,还要能保值增值……

总之,买房子一定追求完美,有一点点缺陷就宁愿不买,也要不断寻找心目中的完美产品。

有完美的房子吗?有,但是也是最贵的。

这就是经济学最靠谱的定律:价值度越饱和的资产,价格越高。

差一点的看不上,好的又无力承担,进而愤愤不平咒天骂地,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少。而且基数庞大。

所以楼市中,始终是穷人思维多。

那蛇皮袋也能装东西,奢侈品手提袋也能装东西,为什么收入一般的人不会觉得奢侈品价格高是不合理的呢?

买房的人,是不知道和自己一起买房的群体情况的,大概率是不知道的,那同样的房价,对于不同群体的接受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追求完美没有错,但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优中选优,是最合适的。

求而不得,因爱生恨,那就过了,过了就错了,所以叫过错。

往往追求完美的买房人,都是穷苦刚需群体,在追逐完美的过程中,实力支撑不了追求和理想,是最痛苦的,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增长速度,又跟不上房价涨幅,等到领悟到这点,再回头去看的时候,无非就两种结果:一种是原来看不上的房子,现在高攀不上;另一种,就是随着房价的变化,心目中完美的房子早已高不可攀或者永远不存在。

@楼面 有篇文章里面说的很好,在这里引用对比一下:

大多数富人在买房炒房这件事上,颇有一种“渣男心态”,是个女的就行,买了这个想那个。

用好听的词来形容,叫包容度高。

用更唬人的词来形容叫富人遵循“不完美逻辑”。

凡事无完美,差不多就行,他看上了一点优点就会下手买,看到了其中一个心动的地方,就会买,多买、不停的买,这样的逻辑不自然的推动了走势,导致了他名下的房产也在不断的升值,卖掉一些再买,反反复复。

炒房富的人和房价之间,是一个看似主动却被动的关系。

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东西。

买房这件事不能只看表面,就像一个都是公务员和企业高管的小区,收入决定房产的背景,普通白领和打工阶层非要去追求这样的房产。那和工薪阶层追逐奢侈品的病态心理,有什么区别?

“追求完美”和“盲眼对比”,是典型的楼市“穷人思维”。

图片来源:网络

买房“穷人”心态之三:过于保守

在任何市场的快速发展周期中,必然伴随着“泡沫”现象的出现,也就是价格出现跳跃性增长或者脱离购买力的现象出现。

这是非常正常的经济现象,而伴随这种现象,就会出现两种对立阵营:看多派和看少派。

有句话我非常喜欢:理性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感性往往才能成功。

在两个对立阵营中,现实情况下,能在一个商品周期能挣到第一桶金的,往往都是富人,或者说,是借助这波行情致富的人。

而穷人,并不是智商不够,而是太过理性和保守。

或许有人会说,在看到有人挣到钱了,转换立场,拔旗易帜,转向看多派,不也是可以的吗?总是有人先去趟雷不是很好吗?

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正常逻辑,而正是这样的逻辑,导致了社会的2/8定律的现象。

你们见过有当叛徒汉奸投敌的人,会有好下场吗?

其实机遇,在选择阵营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财富分配结果。

其实如果在买房这件事上太过犹豫或者举棋不定的心态太重,当然这也是很多人的现实情况,如果不想被这种“穷人心态”所影响,我个人建议被这样心态困扰的人,花点小钱(视个人情况而定)去股市体验个半年,然后再回头看买房这件事。

半年对房价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多少,上下浮动不会超过10%。

但是股票就厉害了,一天就是10%上下的浮动比例。

为什么会提这样的体验建议?

就是要克服面对资金决策关键时刻的犹豫:在市场和行情面前,所有理论和理性都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特别是股市中,可以放大这种认知。

在买房这件事上面,能够赚钱的富人,都是对房产有过硬的信心和敢下注的心态。

记住这句话:在桌子上,总有翻本的机会,在旁边看,永远只能当个嘴炮。

如果你需要房子,你想通过买房创造价值,就下场实操,就坚定信心,和买股票一样的,你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不因一时的价格波动和行情变化而转换立场,那说明就已经彻底摆脱了“保守”的穷人思维。

小富靠勤,中富靠运,大富靠命。

大富就不说了,这个比较玄乎,只说小富和中富,想买房子,却不为买房勤奋努力,想通过房子增值创造财富,又不敢下重注果敢重仓房产。

怎么?别人的钱不是钱,你的钱才是钱?指望着房子不值钱了免费送你,让你躺着就身价倍增?

说句不客气的,月收入10000不到的群体,给一套深圳千万级别的房子,只需要还月供,都承受不起。

在中国楼市,财富永远属于敢于先,坚持看好房产价值的群体。

那些一天咒骂房价,叫衰楼市的人,是不是相对来说,就是穷人呢?

自古牌桌无声响,都在算计和研究,反是旁观喷子多,除了抱怨,还有啥?

保守,和自以为合理的理性客观,是楼市中非常明显的穷人思维。

既然选择保守,就不要眼红激进者的盈利,人家冲在前,吃在先,何错之有?

不经历大风险,就想坐享大收益,这么好的事哪里去找?

不相信大家可以看看身边,对房产态度消极,保守固执的,是不是都没有房产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

买房“穷人”心态之四:被沉没成本绑架,只能自圆其说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不是鸡汤,这是在买房这件事上,决定贫富分化的重要思维。

买房这个事情吧,和买别的商品最大的区别,就是沉没成本很高。

什么意思?一般的消费品不合适,要转卖或者抛弃的成本其实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接受。

而一套房子动辄大几十万百万起步,特别是按揭贷款购买房子的人来说,甚至捆绑了未来几十年的收入和生活。

但是买到不合适的房子,在所难免。

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处理,就是非常重要的区别了。

现在的楼市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富人越来越富,好房子越来越向他们集中,而穷人要么没买错失机遇,要么买了边缘产品,或者是增长乏力的不良资产,错失了财富增值的收益。

此消彼长之下,财富分化,贫富差距,肉眼可见的开始在当下社会出现,然后各种过激言论,话题矛盾不断的围绕房价开始出现,其实造成争论的不是是房子和房价,是贫富差距。

这个已经在人类社会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只是在当下中国社会来看,房子成为了这样矛盾的激发点而已。

买错房子或者错过时机,谁都会遇上,不分贫富,但是面对买房“失败”这件事上的处理态度,才决定了未来的贫与富。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现代社会的财富分化和贫富差距,和赛跑竞争竞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一场竞争中,不仅仅需要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还得指望自己犯的错比对手的要少。

有些人的成功,并不是自身有多厉害,而是遇到了不停犯错和原地踏步的对手。

放到买房这件事上来看,更是残酷。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两个人同时在一个楼盘买房了,这两个人我们且称为A和B,年龄背景收入都差不多,买房以后,随着交房入住,这个楼盘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比如位置太偏,配套落后,甚至周边连幼儿园都没有,更别说学区规划了,两个人的年龄渐长,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如何来面对这个房子的现状,成了两个人的心头一件大事。

A想:住在这边生活成本太高,每个月光车费油钱花在交通上都要2000元,钱还好说,结婚以后孩子连个上学的地方都没有,不行不行,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样的房子留不得,哪怕亏一点都要尽快出手!

A不仅想,行动上也颇为果断,为了迅速出手,甚至还主动降了一些价格,然后拿着卖房的钱,再加上最近几年的积蓄,在城市靠近中心的位置买了一套有学区的二手房,房子变得更小了,月供也增加了,但是好歹孩子的学区有了保障,去工作的通勤成本也降下来了。

而有同样困扰的B,却对现有的房子念念不忘:反正买了就买了,要换太麻烦了,房价也没涨多少,现在卖了说不定买不到更好的了,我可不能像A那么傻乎乎的便宜卖了,谁卖个房子不想赚钱的?再说了,好好的新房不住,要去买人家破烂二手房,这不是作贱自己么?至于学校什么的,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啊?

B选择了继续保留自己的房子。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对后面的发展有了预测,没错,这个其实并不是什么例子或者故事,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我们就从房价盈利上来看这两个人的结果:

没过几年,A的学区房因为地理位置好和学区价值加持,房价几乎都快要翻倍了,因为生活通勤就学的成本降低,A在这几年的积蓄见长,随着孩子正式进入小学入读(学区指标已用),A就把这套学区房卖掉,不仅孩子的教育投入算完全赚回来了,还提供可观的现金让A从刚需转变成了改善,有底气也有能力去买更大更好的房子了,这小日子是有目共睹的蒸蒸日上。

而对于B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房子因为太偏僻,房价一直涨不起来,几年过去了,涨的房价还赶不上油价涨的厉害,生活成本又高,最重要的是,孩子上学成了全家人的老大难问题,为此B跑上跑下送礼请客不知道花了多少冤枉钱,才给孩子在离家很远的学校争取到了一个寄读名额,不仅心力交瘁,在奔波和折腾的过程中,家庭矛盾和个人事业也遇到了种种困难。

以前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中国当下社会,其实用不了三十年了,或许5年时间,贫富差距就出现了,而且这个差距的产生,其实根源,都是在于看待房子这个事情上的思维不同,所决定的。

和房价高低没有关系吧?

这就是在楼市中的重要的一种穷人心态,太过看重沉没成本。

犯错不可怕,甚至犯错是走向成熟的必然经历,但是如何解决和面对这个错误,决定了未来的贫与富。

图片来源:网络

买房“穷人”心态之五:贫穷窥镜思维和认知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作品《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给出了一个非常客观但是现实的结论:贫穷的思维,比贫穷的状态更可怕。

书中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穷人会被一种“窥镜思维”所局限:稀缺会导致我们有“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事物。

(当然这里不是卖书广告啥的,但是作为穷人思维的研究来说,这是一本好书。)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金钱的缺乏,就会导致这种管窥思维成为穷人的明显特征:只关注与钱有关系的现象。

特别在买房这件事上面,最为明显和有代表性。

富人思维,是先看产品,咨询信息,最后才看价格。

这个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有一个购房者(不需要观察外表和打扮,没有意义),在一个楼盘的售楼部全程听售楼员对项目的介绍,仔细全面的了解了产品、规划和很多细节以后,没有问价格就走了,这位售楼员感觉这位客户应该是没机会了,在晚会(售楼部晚上工作会议)的时候,售楼员的领导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这才是最靠谱的客户,我觉得能成交,他没问价格,就是他心里对这个房子的价格有自己的判断,今天没买,应该是去周边看看行情对比去了,等他下次来,价格合适,就能成交”。

果不其然,第二天,这位购房者过来直接咨询价格,和他的心理预期差不多,就买了。

这就是富人思维:买东西,看的是值不值。

穷人思维,上来连房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就问价格。

穷人思维,关注的只有钱,因为价格对应着购买力,在这种思维中,价格是为购买力服务的,而根本不去看价格背后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难伺候?就是穷人。

话虽难听,胜在真实。

因为穷人对于钱的执着和思维,让穷人变得无比自私和刻薄。

当购买力和价格脱节的时候,就会针对价格口诛笔伐,而永远不会从真实价值和自身能力出发去考虑问题。

管窥思维,就像饥饿到极致的人,美女钞票都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看得见食物。

也就是俗称的,追着钱跑的奴隶。

富人思维就是用钱赚钱,借别人的钱来赚自己的钱,花钱买自己值得的东西。

而穷人思维就是只要自己买不起的,就是卖东西人的错,就是市场的错,自己永远不会错。

可怕的“管窥思维”,也是中国楼市中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穷人思维。

图片来源:网络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吹捧这些买房赚到钱的个人和群体,也没有讽刺和嘲笑在买房这件事上没有赚到钱的人,但是在这个浮躁和信息繁乱的时代中,笔者希望通过对现实的群体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从买房千万群体特征中,取其精髓弃其糟粕,为更多需要买房和正在买房的人,提供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启发和帮助。

帮助更多的人,看清房产的本质和树立健康的购置心态。

心存善念,广结善缘,如此而已。

还请各位读者对号入座,世间万物,因果相随,只有从失败的案例中发现规律,对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解读理解以后,才能实现社会进步,个人财富增长,进而改变个人和家庭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