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下本部诗集的最后一行诗句的时候,这首长诗是没有写完的,之所以在最后一句画上句号,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想法与意愿。我觉得,我应该在这一句上画上句号了,这本诗集本身就是一段时间的产物,一段由自己每分每秒的感悟、尝试、思考、伤痛、犹豫、困顿、愉悦、豁达等种种精神与心灵的真切触觉下的产物。它的每一个字体中都凝结着某种把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放逐于世界中的真切感受,所以,它不是以呈现审美感觉为目的什么伟大杰作,它仅仅是一种生命表达与诉说。我相信,它从我的笔下流露出来时候,都是最为袒露与真诚的。故乡是开始一切的地方,也是终结一切的地方,对于人是如此,对于诗歌也是如此,是温暖与诗意的故乡孕育了诗歌的灵魂,又是在故乡中安葬了诗歌的躯体。 作为这部诗集的作者来讲,我是不希望让它画上句号的,因为我希望我的人生的每时每刻,哪怕是死亡来临的时候,都不要失去诗歌的陪伴,没有诗的生命是可怜又可悲的。一个苍白、世故与俗庸的生命假如没有是诗歌的浪漫与激情来为之增加生活的情调的话,对于被无情而偶然抛入到世界中的我们是可怜与残酷的。可是,随着岁月在我生命中的流淌,我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生命中那些最能支持自己在这个世间存在的东西被稀释的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包括自己那些对外部世界的所有期盼与憧憬,被迫在翻来覆去的伤害与刺痛中失去了仅存的一点天真与幻想。一个生命个体由单纯而富有梦幻理想的孩子到成年人之成熟的转变,诗歌实际上充当的就是一段里程碑的象征之物。也许,在多数领域当中,里程碑是一种光荣的成就与新的开始的代名词,但是,在这里,诗歌只是意味着青春的结束与梦想的死亡。 理想的结束与梦的死亡,是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渴望生活,渴望实现的人一生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在这段过程结束之前,生命是需要呐喊的,为年轻的梦想,为爱情的渴望,为生活的美好,在岁月与伤害把关于这一切的生命冲动毁灭之前,我要感谢诗歌,是诗歌帮助我完成了生命的表达与诉说。诗歌的文辞、节奏与旋律能让所有的精神与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与释放,在老气横秋的习气与安于世故的秉性来临之前,诗歌做到了自由与无限的喷发与努力。喜欢诗歌的人,必然是富有激情与理想的人,一个写作诗歌的人也具备此素质,但是从诗人的表现上来看,却是颓废与忧愁的。如何解释此种现象,除了把诗歌解释为诗人对不公的现实的灵魂超越与不自由状态的精神挣脱之外,恐怕再也没有更好的解释来说明诗人精神深处的悲苦与忧郁了。 这本诗集是我无意识当中的精神流露,在长达一年之久的创作期间,并没有明确的计划与安排,更没有什么时间的考虑与结构的安排,可以说是跟着自己的情感与意识于流动自然展开的,出自自然的东西往往是最为干净与纯粹的,这个真理不只是适用于生活当中,对于诗歌与艺术更是如此。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诗歌中忧伤的表达过,自己不是诗人,自己只是一个忧伤的寻死的孩子。如果诗人是一个不肯向现实世界认输,而一直是一个在坚持自我理想与寻找精神故园的孩子的话,那么诗歌无疑是他全部灵魂的热诚与生机的表达与体现。诗歌的时代已经死亡了,这不是什么无稽之谈,也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谎言,我想,任何一个还怀有文艺想象力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现实。尽管如此,我仍旧相信每个时代都会存在着一颗渴望真诚与理想坚定及质问生命的思索者,我们看不到他,并不是因为他在这个时代中丧失令所有的人都丧失了寻找精神故乡的意识与热情,而仅仅是因为孤独的他们在根本没有兴趣参与到喧嚣的世俗社会与肤浅的媒体聒噪中而已。当多数的人们集体放弃精神故乡的寻找的时候,诗歌的荒漠与诗人的死亡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于是我们不仅要问,我们为何变得如此的轻浮与浅层呢,我们为何没有勇气再度寻找呢?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因为,科学与工业所带来的变化已经让从未感受过自然的慷慨与残酷彻底的遗忘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存在的质问,或者说我们的精神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故乡了,既然没有什么精神故乡,也就无所谓什么寻找了。 我把这部诗集命名为“愤怒的生命”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可以说愤怒是穿插在诗集字里行间的一种精神态度。第二,我觉得诗歌的年代必须是充满着质疑与反叛的,因此,愤怒是它作为精神思索与心灵追问的一种操守与品格。真理与存在素来不只是职业学者与专业哲学家对其享有思索的特权,同样,每个人作为一个唯一能为自己负责感受与体验的生命体是有权利发出自由的呐喊与独立的声音的。第三,愤怒是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阶段与时期出现的。这么讲是说明愤怒是有生命周期,它有着独立于我们个体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但是愤怒的生命周期又同我们自身作为生物意义与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我把愤怒的生命阶段理解为一个人最值得怀念与骄傲的时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迷茫与抗争,理想与现实,痛苦与渴望,纯真与不解共同作用于一个人之身心的自然状体。这个时期所有的话语、行为与思想莫不是一生中最为简单、纯粹、动人与真切的表达与体现。因此,愤怒阶段的结束,到底意味什么,是我一直不愿意去面对与提及的,但是,我还是可以强打着勇气来把它说出,愤怒的结束之后接下可能发生的就是对生命的漠然,对生活的冷漠,对世俗的容忍,对自由的忘怀,对诗歌的诀别。可是,我依旧会以愤怒的时代为荣,并期待着更多的愤怒生命个体的出现来抵抗这个世界的残酷与冷漠。 人们或许会问及这部诗集的思想主旨或情感表达,在这里我不想做过多的说明与阐释,诗歌就像孩子一样,如果说纯粹的诗人是它的母亲的话,那么不受俗尘沾染的自然本真状态是它的父亲,它是两者在痛苦与快乐中的产物,它从诗人精神的子宫中临产而来,它有哭声,也有笑声,它开心,它会烦恼,自它诞生那日开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长于悲剧与惊喜混杂的茫茫众生中的一副躯体,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那颗永不屈服,渴望生活,高贵而不屈的伟大灵魂。与其煞费苦心的为其做形而上的解释,何不如与它一起享受生命的真诚、纯真与自由呢?诗是活的,除非,心灵是僵死的。 我很感激自己能够用自己的体验去表达,去言说,去评价。至少在诗歌的语言形式当中,我再也不会用他人的理解来理解这个世界,用他们的思想来解读自己的人生,用约定俗成的眼光来审视生活。消极或乐观,并不是道德价值评判的依据与标准,它们所具有的是美学意义上的呈现与表达。我并不理解为何大多数的人,会带着未经生活考验过的价值标准与生命原则一成不变的度过自己的人生。我想,生命不是这样去度过的,它应该在自身对自身的体验与反思当中完成对生活态度与价值理念的诞生与成熟。道听途说的生活原则与约定俗成的生命真理都应该在以个体为价值核心的经验当中得到证实与确认。我相信,人是容易受到外界观念与思想熏陶与感染的动物,但是,我也相信,人也具备反思与批判的能力与素质。尽管相较于前者的被动接受,后者会表现的更加卖力痛苦,但是,这是值得的,至少在短暂的个体生命历程当中,完成了对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最为坦诚与虔诚的探索与寻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