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笔记-100
浅 释前293年: 秦王写信给楚王:“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将率领各诸侯国讨伐楚国,希望你能整饬军队,我们好好打一仗!” 对于秦王的挑衅,楚王十分忧虑,不得不再次与秦国和亲。 前292年: 楚襄王迎娶秦国新娘。 臣司马光认为:秦国真是太无道了,此前杀死了楚怀王,如今又逼迫楚襄王;楚国实在是太不争气了,竟然忍下杀父之仇而与仇人通婚!呜呼!楚王若能秉持正确的治国理政之道,楚臣若是堪当大任的社稷之臣,那么,秦国虽然强大,又怎能肆意霸凌楚国呢?还是荀卿(荀子,名况,字卿)说得好:“对治国理政之道,人主若能善加运用,哪怕仅有方圆百里之地,也可独立于天下,若不善运用,就算像楚国那样广地六千里,到头来也只能被仇人奴役。人主不讲求治国理政之道,只知一味扩张声势,这正是国家危亡的原因所在。” 品《鉴》1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2还记得我们在周纪二中聊过的秦孝公吗?
70年前,即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当时,与秦国相邻的楚、魏两国都十分强盛,包括楚国在内的各诸侯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蛮夷加以鄙视,不许秦国参加中原各诸侯国之间的会面和结盟。对此,年轻的秦孝公,知耻后勇,发愤自励,广布德泽,励精图治,决心强秦。
秦孝公重视人才,举贤任能,他发布《求贤令》后,奇才公孙鞅入秦,随后的商鞅变法,令秦国国力日趋强盛。
有志者,事易成;苦心人,天不负!19年后,即前343年,40岁的秦孝公让秦国再次赢得了“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的尊严。 此后,秦国稳扎稳打,历经几代“有道”国君的苦心经营,终于换来今天的傲慢。 70年里,楚国也曾在楚宣王、楚威王的统治下称雄于诸侯,但到了楚怀王手里,却人才流失、昏招频出,屡屡受骗,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衰微。 3
古贤很重视“道”,但究竟什么是“道”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言语道断,“道”难以言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之“道”,探求的似乎是本体层面。 而司马温公这里所说的“道”,似乎指“人君治国理政之道”,偏向于方法论层面。 4“道”虽好,但知“道”难,用“道”更难;一代人合于“道”难,代代人持续合于“道”更难。 所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诸行无常,强弱并无定势,潮涨潮落,月圆月缺,万事万物总在起起伏伏中消长和变迁。 执道而行,自强不息,是成功的前提; 若有幸成功,当知功非永恒,戒慎恐惧、如履薄冰,或能免堕低谷; 若不幸失败,当知败非永恒,韬光养晦、奋发图强,或可东山再起。 因果并非线性,或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或多因多果,复杂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