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除了秦国,还有哪些诸侯也想统一天下?它们为什么失败了?

 liuhuirong 2023-06-23 发布于湖北

战国时代期盼能够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的诸侯国还不少呢,可不单单只有秦国想要统一天下,实际上秦国只是作为最终的胜利者。但是在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其它的诸侯国也不是单单只是想搞一个“合纵之盟”抵抗秦国,简单来说,“合纵之盟”只是诸侯国们的一种战略思想,其实它们的小算盘精着呢。

关于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阐述吧,究竟有哪些国家想要取代周王室,最后这些国家为什么又失败了。

①究竟有哪些国家想要取代周王室,统一天下?随着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进入白热化时代,周王室面临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尽管说周王室早已经名存实亡,但好歹还有一个名号挂在那里,只要周王室存在一天,那它依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诸侯们蠢蠢欲动,维系着和周王室并不稳固的隶属关系,最先暴露要取代周王室野心的是秦国,这是秦昭襄王时候的事情了。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资治通鉴》

当时秦昭襄王拉的这个小伙伴就是齐湣王,秦国的野心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整个战国时代最活跃的就是它,整天不是打这个国家,就是打那个国家。而齐国在齐湣王时代也开始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而这个时期也是“秦齐争霸”的关键时期,当时秦昭襄王害怕自己称帝也招来齐湣王的反对,所以拉拢齐湣王一起称帝。尽管这时候的齐国早已经不如齐桓公在位时代那么强大,但作为一个老牌强国,齐国多少还是有一些资本能够支持它参与到角逐天下共主的斗争中。

有趣的是,当时还有一个小国家也试图取代周王室,那就是宋国。为什么要谈到这个宋国呢?因为它后来被齐湣王直接灭国了,宋国虽小,但好歹也曾经拥有过“春秋五霸”之一的无上殊荣。宋康王时代,宋国通过一系列励精图治的改革,国力迅速变得强大起来。

《史记》中记载宋国取得的傲人成绩说“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可见宋国虽小,实力却不弱。取得这些傲人成绩后,宋康王整个人就变得飘飘然起来,颇有一点要朝着军国主义道路发展的倾向。

宋康王之时,有雀生于城之陬,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资治通鉴》

但宋国的行为引来齐国和魏国的不满,齐湣王也不是吃素的。就联合起楚国和魏国一起去攻打宋国,宋康王不敌三国联军的进攻,就这么灭亡了,于是各个诸侯们便少了一位竞争对手。

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资治通鉴》

灭掉了宋国之后,齐湣王也走上了和宋康王一样的老路子,整个人变得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有实力可以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了。南面攻打楚国,西北方面攻打三晋(韩赵魏),另外齐国在齐宣王时代还趁燕国内部爆发了“子之之乱”,命令将军匡章帅兵攻打燕国,差点把燕国给打灭国。这也导致两国之间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资治通鉴》

所以齐湣王敢于和秦昭襄王一起称帝,本身也是当时齐国迅速崛起的一个象征。但是就像宋康王一样,齐湣王很快也引来诸侯们的反感,“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这就发生了后来我们都熟知的历史事件“乐毅伐齐”,齐国也是差点被打亡国,最后还是依靠田单才复国成功,但国力却从此一蹶不振。

另外还有一个国家楚国也试图取代周王室统一天下,这是楚顷襄王时代的事情了。但当时的楚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衰败时期,他是楚怀王的儿子。楚国在楚怀王时代虽然进入了一段发展期,但是和秦国比起来显然还是差一截。正因如此,当时秦昭襄王要求楚怀王到武关去会盟,迫于秦国的政治压力,楚怀王不得不前往武关,结果一去就被扣押,最终死在楚国。

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资治通鉴》

秦昭襄王想以楚怀王为政治资本要求楚国割地,在这种背景下楚顷襄王继位,并拒绝了秦国的要求。秦昭襄王派兵攻打楚国,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资治通鉴》

那楚顷襄王为什么连秦国都打不过,还敢妄想取代周王室呢?其实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楚顷襄王希望联合韩国和齐国一起攻打秦国,然后趁机取代周王室。

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资治通鉴》

但这件事在周赧王的主动劝说下,楚顷襄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这个打算。当时周赧王派遣西周武公对楚国国相昭子说:

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资治通鉴》

楚顷襄王觉得周赧王的话很有道理,所以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通过上述论证,大家其实可以发现,整个战国时代每个诸侯都在蠢蠢欲动,都希望自己能够取代周王室,并不是只有秦国暴露出这种野心。只不过秦国蹦跶的最活跃,但其它诸侯国其实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

②那么为什么这些诸侯国们没有成功取代周王室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秦国成功了,其它诸侯们失败了。实际上秦国也没有获得成功,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就不在此阐述。但从最初的表现来看,秦国也并没有成功的取代周王室。

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称帝以后,并没有当几天西帝,就在各个诸侯施加的政治压力之下被迫取消了帝号。当时,齐国比较精明,因为不想得罪秦国,所以陪着秦昭襄王玩了几天。随即就取消了帝号,然后立刻联合其它诸侯发动了攻打秦国的战争。

这一件事当时燕昭王做出了干预,他派遣苏秦的弟弟苏代去游说齐湣王,对他解释称帝的种种害处说:

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资治通鉴》

最终获得齐湣王的同意,随后齐湣王联合其它诸侯发动“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迫使秦昭襄王放弃了帝号。所以你会发现这个时候战国的局势是很微妙的,周王室已经成为案板鱼肉,而秦国却成为了各个诸侯的共同敌人。

“合纵”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抵抗秦国,但秦国的强势崛起迅速瓦解了合纵之约,所以战国的形势立刻发生了一种非常鲜明的变化。

究竟是“图周”还是“事秦”?

◆◆◆◆图周

取代周王室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六国诸侯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有实力把周王室取代。但实际上这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至少在秦昭襄王时代,当时的舆论环境不允许有任何一个诸侯站出来取代周王室。

原因很简单,周王室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却成为制约各个诸侯,维系某种微妙平衡的工具。谁都可以取代周王室,但是谁都没有那个条件取代周王室,就像当初楚国准备取代周王室的时候,周赧王如此对楚顷襄王说:

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资治通鉴》

这番话的内在逻辑是非常简单易懂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影响力,但好歹还是天下共主。如果你要叛乱,试图取代周王室,那其他诸侯肯定不会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因为每个诸侯都想取代周王室,但是谁都不愿意这个人是其它诸侯国。

所以周王室很巧妙的就维系了诸侯之间的平衡,让他们彼此消耗和竞争,最终胜出的那个人才能取代周王室。这在当时是一种舆论上的处境导致的,各个诸侯们都互相不服气,谁都不承认对方有实力、有资格继承周王室。

所以即便强大的秦国触动了这种舆论,最终也招来其它诸侯施加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事秦

但既然谁都不想对方取代周王室,但总归会决出一个胜利者。总归会有一个诸侯会脱颖而出,在这场斗争中崛起,而秦国无疑正是这个诸侯,秦国的崛起看起来已经势不可挡,既然“图周”这条路径已经走不通了,那么唯有“事秦”这一条道路可走了。

这是秦国凭借它强大的军事实力给自己争取来的资格,面对秦国各个诸侯肯定都不愿意依附于它。但是它们又不得不面对秦国正日益强大的事实,“合纵之约”并没有维持多久便瓦解了,“连横”的目的就是要天下诸侯依附于秦国。

《韩非子》中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究竟是抗秦还是事秦,各个诸侯都有自己的打算。但在张仪的游说下,六国的合纵之约最终还是瓦解,从而选择了依附于秦国,而秦国也巧妙的利用“连横”的政策逐个击破。而这时候你会发现六国诸侯早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野心,反而在强势崛起的秦国之下开始思考起自己国家的命运走向。

依附秦国兴许还能换取生存空间,反抗秦国却可能招来灭国之灾。可以说这些诸侯国的态度几乎经历了从“图周”到“事秦”的鲜明变化,然而“图周”并不具备舆论条件,连秦国也无法通过直接取代周王室的方式成为天下共主。

因此也就不难奇怪为什么各个诸侯国虽然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却并没有那样的实力和条件。那么这条道路既然走不通了,那就只剩下以武力来一决胜负了。而秦国显然凭借着历代君主的治理,最终让秦国成为最终的胜出者。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