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 厂 子 记 事 (一)

 凡星无痕g3eye3 2022-06-15 发布于四川
古  城  一  隅

广元老城西北角,有一片不大的街区,呈三角形。三角的左边,是奔流不息的嘉陵江;右边,是重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底边,是小西街西段(小西门外)。从底边到角顶,有一条略弯的街道,为三里多长的河街最北的一段,约一百多米(包括一小段半边街)。这一段街,将不大的街区又分为东西两片,西片临江,东片靠城墙。东西两片,全是一色的青瓦老屋老院。
西片地面狭窄,街面之后,仅容一个小院,它的北端,连小院都没有,街屋后便是滚滚的江流。东片城墙下有条城壕,由小西门(古称清远门)通往江边。河街与城壕之间,是八九个并联的套院,套院由两个或三个小院串连而成,临街为前院,傍城壕为后院。
这片小小的街区没有机关,没有学校,也没有工厂,只有个小寺院。寺院在西片南端,八字形的大门正对小西街街口,曾有个门匾,上书“观音堂”三个大字。院内设观音、文昌、财神三个小殿,分别塑有观音菩萨、仓颉夫子、猫儿财神的彩像。有儿歌唱到“仓颉夫子四只眼,天下古书认得完……”。院内原有尼姑,民国后期改作茶园,留下一殿作了私塾。共和国初期,还有个老先生,在这里教十多个学生读古书、写毛笔字。

图片

 水彩画 柴厂子街面   马凤歧 画于1983.5.17.
(街心女青年身处柴厂子南口,身后远处为柴厂子北口,也是整条上下河街的北出口。因街道略弯,右边有一段正街和半边街弯过去了,看不到。她右边的街口通小西街。)

这片街区最北端,出了街口,过一段半边街,是一个码头。这是城西嘉陵江边三个码头最北的一个,地处上游,叫上码头。这里集散、转运的主要是山货,我叫它山货码头。码头高堤上,紧靠城墙有一个大院子,原为古城西关,旧置征确处,对船运货物征税。解放后为土产公司仓库,我叫它山货仓库,后改作生活用品厂。所谓厂,不过是稍大一点的针织作坊,织些手套、袜子、毛巾之类。
除了临街的小店小作坊,这儿全是住家户,大约一百几十家,四五百人。住户虽有迁出搬进,大多一住就是几代,几十上百年。
这里虽是偏角之地,居家出行却很方便。河街尽头的水码头,乘船上行,可到沙河、朝天、大滩等乡镇;再远可到陕西燕子砭、阳平关、略阳等地。观音堂南侧有条小巷,通到河边(河街有多条这种小巷,叫河巷子),是个渡口,渡河可到皇泽寺、上西坝、吴家浩、杨家岩。出街口沿河堤上行,可到晒轩门汽车北站乘长途汽车。小西街东连北街。顺河街下行,可去下河街、中码头、大西街等处。
这里的小店,油盐酱醋茶皆可买到;挑水淘菜洗衣,旁边就是嘉陵江,任取任用。至于烧的,更不用说,这里原本就是个柴市,几乎全城都在这里买木柴。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这片地方,叫柴厂子——这是个古老的地名,不知叫了多少年、多少代。
我们家是一九五零年春迁到这里的,到世纪末古城改造,整整住了五十年,算是老街坊了。我外出读书前,在这里生活了十三年,后来常回这里看望父母、院内邻居和街坊老友。少小往事,依稀入梦,难以忘怀。
山  货  码  头
柴厂子的码头,应该与这座古城同时形成。它是古城嘉陵江岸三个码头最北的一个。广元北路五个区(天朝、羊木、中子、大滩、曾家)近三十个乡镇,都是大山区,那里的山货、药材、木柴等,大都要靠嘉陵江水运。川陕公路虽早已修通,但汽车很少,汽车运量有限且运价较高。沿江各处乡村大都有木船,装运方便。一条条满载山货的船只乘流而下,都要在这里停泊卸货。堤坎上就是山货仓库,药材、干杂、皮张、猪鬃、桐籽等,堆放到仓房仓院里,待转口调运;木柴,则堆放到街边,就地出售。
上世纪五十年代,城里人家几乎全是烧柴做饭,大点的单位才烧煤。居民所需的木柴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叫枝枝柴,长约两米,每捆粗约半米,都是树木的细枝末条,便于生火、急用;另一种叫块架柴,长约一米,由较粗的树干劈成三四块。枝枝柴一捆捆堆放在相熟的人家门外;块架柴可横一排、竖一排叠架成方柱,既不占地,又通风易干。山民运来的柴一时卖不完,便托堆放处的人家代卖,下次来收钱,并付一定的代劳费。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第一位,家家烧柴,多数会来这里买。
古时候,将有空地可堆放货物的店铺叫厂或厂子,柴厂子大概由此得名。起初仅指码头附近堆售木柴的地段,后来这一片街区都被称作柴厂子。
除了木柴,不少药材和工业原料也会堆放在街边。大捆的柴胡、杜仲、栓皮(可制作瓶塞、隔音板的一种树皮)、麻袋装的桐籽、枳壳、青棡壳(可提取染料)等,堆得老高,等待车运。这些山货,仓库堆不下,也不方便、不划算;堆在街上,不会有人打主意。
核桃、木耳、干菌等都用麻袋或篾包装好,码放在库房里。在调运之前,会进行分选,将剩下的碎壳烂渣草皮泥土等,倾倒在河堤之下,长年累月,已堆成很大的垃圾堆。我常在倒出的灰渣中,捡出比指甲还小的木耳碎片带回家。这东西太贵,穷人家哪买得起。
码头平时停泊十来只木船,最多时有三四十只。除了广元北路沙河、朝天、羊木、大滩的船,也会有陕西燕子砭、阳平关、略阳等处的船只停靠。夏秋水丰时节,还会见到苍溪、阆中、南部、南充等地的船。下江上来的船都较大,有的船尾还有阁楼,船主一家老小在船上吃住。偶尔也可见到由阆中上来的东河船,船肚宽而平,吃水较浅,船尾收细,高高翘起。广元的木船一般用桐油油成本色,下江船有的用生漆漆成黑色。这些船在下码头卸下棉花(大华纱厂用)、棉布、绸缎、瓷器、煤油、盐巴、白糖、红糖、香烟、白酒等,再上来装上桐油、木耳、核桃、猪鬃、药材、皮张、生漆等,运到南充、重庆,有些还会转运到上海。这些大船有时会停靠很久,一是筹货,二是等涨水,船上的人得住些日子。
川陕公路凿通以前,大宗货物几乎全靠水运,这里是城西嘉陵江岸唯一的码头(因汽车在城西南渡江而形的下码头,仅一片河滩,货物即卸即运;中码头建得晚,仅涨洪时供船只临时停泊)。南下北上的船只大都在这里停靠,货物(不只是山货,还包括布匹、瓷器、井盐、糖酒等)都要在这里装卸、转运、存放。陕西宁强、略阳等地的船,常来这里采购川货,尤爱川盐、川酒、榨菜等。
早年流行一首儿歌,满城的小孩都会唱。
呵啰啰船,上广元,
广元吃的米珍饭。
娃儿要吃肉,
老汉儿没得钱。
那时,广元平民百姓的主食,玉米多于大米。米珍(玉米碎)每斤一角,大米一角二分八,猪肉四角六。

图片

水彩画  柴厂子街口(北)  马凤岐 画于 1974.5.14.
(翻拍时手不稳,画面不很清晰。石级下面即码头,左有小巷通城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