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祥东:无形的建筑——音乐 | “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线上直播活动报道

 hyd129 2022-06-15 发布于上海

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历史·人文·美学·技术”系列线上直播活动第六期在学会直播平台“ASSC建筑频道Arch channel”、学会视频号、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视频号同步直播,受到了广大市民和业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图片

孔祥东,当今国际乐坛最优秀、最活跃的中国钢琴艺术家之一。国际互动创意者、公益慈善环保热衷者、孔祥东音乐机构创办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会长。曾囊括多个国际大奖和荣誉,是首位应奥地利文化部邀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的中国音乐家;首位在好莱坞露天剧场演奏的中国钢琴家;亚洲第一位与BMG/RCA唱片公司签约合作的钢琴家。  

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的观众亲身感受过他那激情洋溢的演奏。不论是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的荷京音乐厅、洛杉机的大使音乐厅、东京的山托利音乐厅、还是悉尼歌剧院,有孔祥东的地方就有美妙的音乐,他以无可比拟的音乐魅力征服了每一个观众。被西方媒体盛赞为“一个世纪只能出一到两个,真正能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和“一代天之骄子”。 

他是一位把学习视为快乐源泉,认为有趣比有用更重要的新型学习者;他是一位把音乐视为人类共同的宗教、“音乐是我们心灵唯一创口贴“的音乐传教士;他是一位曾创办了国内最大的音乐艺术教育机构并肩负起中国钢琴艺术普及重任的音乐教育家;他是一位实践着凭借科技追求“每个人都是天生音乐家“梦想的新媒体音乐文化的倡导者。

向右滑动查看嘉宾简介

2022年6月3日,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先生出席“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历史·人文·美学·技术”线上直播,发表了题为《无形的建筑——音乐》的演讲,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建筑与音乐跨界融合的视听盛宴,生动地诠释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图片

无形的建筑——音乐

孔祥东在演讲伊始谈到:“音乐是抽象的,而抽象的艺术恰恰需要通过对具象艺术的认知、喜爱、了解乃至拥抱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在我以往对各国建筑的游历和对音乐的创作实践和练习积累中发现,建筑与音乐的相互交融无处不在。” 随后,他通过一段由中国古代乐器“筑”演奏的乐曲切入,引出了建筑起源与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建筑的“筑”最早是一种带汉族的乐器,形似琴,有5弦、13弦,弦下有柱。

《汉书高帝纪》中记载:“状如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吉之,故名曰筑”。

(击筑高歌)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

——《说文》

古建筑结构与古乐器部件在形态上也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古筝琴码是声音的桥梁,是支撑琴弦并且把琴弦震动传到面板的重要部件,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是重力的桥梁,将屋顶的压力传导到柱子上。

图片
图片

乐器中的建筑

在演讲的第一部分,孔祥东围绕“乐器中的建筑”展开探讨。他分享了新西兰摄影师、大提琴家查尔斯·布鲁克斯(Charles Brooks)一组关于乐器的摄影作品,该组影像以专业的镜头与技术,窥视乐器的内部,细腻地呈现出隐藏在乐器内部结构中的震撼的空间感,如同巨大的音乐厅或当代建筑,“建筑”就这样凝固在了音乐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西兰摄影师、大提琴家查尔斯·布鲁克斯(Charles Brooks)部分摄影作品(左右滑动查看)

老子《道德经》所言:“有形之物往往需要借助无形的中空才能发挥作用”,乐器通过中空释放音乐,而建筑留出空间,安置生活。

建筑中的音乐

建筑中的音乐可以是什么模样?美国佛罗里达州Hard Rock电吉他酒店是极具音乐意象的建筑杰作之一。这把巨型吉他共36层楼,高约150米,中间甚至还有六根琴弦,建筑前后两面造型都与实际的吉他为模版,“琴身”以透明的反射性蓝绿色玻璃幕墙包裹,是全球第一座按照真实吉他比例建造出来的吉他建筑,亦将摇滚乐永恒澎湃的力量和精神融入进了建筑设计中。

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利菲河上有一座由西班牙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建造的塞缪尔·贝克特桥(Samuel Beckett Bridge),也被称为“竖琴桥”,这座桥融入了爱尔兰竖琴的意象,成为了都柏林海上门户的象征。

图片

在德国德累斯顿Kunsth of passage艺术街区有一座童话造型的奇妙建筑,这座由雕塑家Annette Paul和设计师Christoph Rossner、Andre Tempel联合打造的彩色建筑,其外墙安装了许多乐器形状的管道,每当下雨时,雨水从各种“喇叭”管道里跳跃奔流而下,“演奏”出动听的音乐。

图片

毫无疑问,管风琴是所有乐器中与建筑联系最为紧密的。管风琴通常出现在教堂,这一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有着最为复杂、庞大的结构。而教堂建筑之所以设计穹顶,也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放大管风琴的奏乐声和合唱声,让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以外的人能够听到,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教堂。

美国新泽西大西洋城的博德沃克礼堂管风琴,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

在大自然当中,如何通过建筑师的智慧和想象力的发挥,将建筑与自然结合,通过大自然的能量场让建筑发出美妙的音乐?

在克罗地亚的海滨小城“扎达尔”,海岸线上有个长达70米的“海风琴(Sea Organ)”,由克罗地亚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奇设计。白色石阶下暗藏36个大型风琴管,海水拍打和潮汐涨落会在风琴管中自动形成气压变化,混合了海和风的不同伴奏,美妙的乐声悠扬起伏,随之产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海来“演奏”的管风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管乐器。

图片

英国伯恩利的鸣铃之树:将数学、建筑、乐理、环境与人完美融合,钢管由风驱动,每一层都与下一层相差15度,当风通过不同位置,装置就会演奏出不同音效。

图片

艺术家也曾在自然森林用中用木材构建建筑结构,根据物理现象产生音乐。

在音乐创作中如何体现建筑结构?如何让建筑的概念和构造在音乐这一抽象艺术中体现出来?实际上,每一个音乐作品,小到钢琴小品,大到交响乐,都有建筑结构的影子,比如我们常常说的曲式,奏鸣曲式的呈现部、发展部、再现部,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就如同建筑当中的主体结构、附体结构。钢琴教学中也融入了许多建筑的概念,例如初学者就被教导弹琴的手要像穹顶一样,这就与建筑支撑点的概念有着相通之处。

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回旋婉转,节奏的舒缓、紧促;旋律进行的跳进、上行、下行、休止、切分、附点以及各种连音断音的运用;调式的不同、和声、声部的排列和连结都可以体现出音乐的地域风格、民族风格、时代特色、色彩意义、作品风格等;音乐能表现空间意义上的宏伟、壮美、华丽、和精巧,也能表现明亮、暗柔、飘逸、洒脱的色彩效果。

建筑的造型、布局、材料表现出雄伟气派、落落大方、幽静雅致。可以准确判断民居、酒店、教堂、图书馆、巴洛克风格、现代风格等;建筑布局的方、圆、孤之行,各类立体结构、朝向、楼层、庭院、小溪、小径之远近高低、错落有致都与音乐的旋律、节奏、织体相吻合。

集音乐家与建筑师双重身份于一身的伊阿尼斯·泽纳吉斯的Metastaseis曲谱和飞利浦馆。其建筑的线条感就很有音乐中波段,高潮、低潮的显著的特征。

图片

孔祥东通过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53号》的音频,分析了其音乐中的结构感。他认为,最好的音乐是拿耳朵“看”的,而最好的建筑是拿眼睛“听”的。建筑很多的美感来自于对抽象思维、抽象认知的具体呈现。最美的音乐离不开有构造、有思维逻辑的激情,它不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表达,更是沉思深邃的结晶。

他展示了日本建筑师制作的可视化音乐:用三个色块代表三个声部,在建筑模型里演绎卡农,惟妙惟肖地呈现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用具体的建筑的类型和思维构造的解析来重新审视音乐,联系音乐、展现音乐,有别样的风采和风貌。

音乐和建筑的结合

音乐、建筑,一个动、一个静;一个无形,一个有形;一个是声音的、时间的艺术,一个是空间的、视觉的艺术。走进一座音乐厅,聆听一段音乐、品味一栋建筑,将切身感受到建筑和音乐碰撞在一起而产生的人类文明的火花。

首先展示是捷克奥斯特拉瓦音乐厅,拥有1300个座位,被设计为“一个完美的声学乐器”。该设计通过将主厅靠近建筑后部的现有公园来屏蔽城市交通噪音,而长廊上的新入口可以上升至现有中心的顶部。新旧之间戏剧性的对比为这座城市创造了一个文化地标。

图片

山谷音乐厅位于河北承德,建筑如同一块来自远古的巨石,降落在可以远眺长城的山谷。建筑师希望这座音乐厅可以成为一处庇护所,建立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在这里,人们能感知到阳光、雨雪和四季的变化,或者听到平常忽略掉的鸟叫虫鸣。

图片

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的音乐厅由一个平滑连续的空间组成,根据音乐声和波浪的特性进行排列。舞台背景是透明的玻璃,模糊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界限,可以把整个城市的自然风光映射在音乐厅当中,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也将和整座城市产生联结。

图片

格鲁吉亚音乐厅的设计大胆而有新意,整体造型是一个管道,结合了展览中心和音乐厅两大功能。

图片

近年来国内的音乐厅建设蓬勃发展,哈尔滨音乐厅无论是环境的营造还是内部构造都十分卓越。

图片

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的布莱巴赫音乐厅,外观低调,但走近内部却别有一番天地,内部声效设计、舞台、观众席的设计无处不体现着用心。

图片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是目前上海声场最好的音乐场所之一,这座由世界级大师设计、历时四年时间建造的音乐厅,是国内第一座建在弹簧上的“全浮建筑”,通过专业的声学规划和剧场设计,艺术家们的舞台表现与音乐厅的绝妙音效融为一体,使听众得以在设计精巧的环绕剧场中,全身心投入音乐声场,获得“沉浸式”感官体验。

图片

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孔祥东曾在这里完成首场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上演的“光音的故事”光影秀,运用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别样方式带领市民和游客朋友们穿越时空,展现了上海的百年文化底蕴和无穷魅力。

“光音的故事”光影秀

孔祥东为直播间的观众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即兴创作的钢琴曲《同在》,让流淌在黑白琴键上的温暖力量,治愈彼此的心灵。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在演讲的最后,他用一首与神农架远山儿童村的孩子们云合作的《四季的问候》来问候人间,问候彼此,期待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