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时常在说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照着字帖写的时候,挺好的。 但是自己写的时候就会打回原形呢? ...... 这可怎么办? ![]() 或许很多小伙伴都漏掉了这一步:读帖 练了好长时间的字了都不知道什么是读帖。 练字不就是练么? 读帖是个什么鬼?读什么? 做不好读帖这一步的,便会出现很多小伙伴“我以我手写我体”的情况,这也是练字没有效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你还在这样练字么?☞ 我们来还原一下一些练字选手练不好字的场景: 比如有的小伙伴买了一本《智永千字文》,一看,哎呀,这个夜字,我认识,好简单,我会写呀,刷刷刷,大笔一挥就是几十个夜字,练完以后还十分满意的拍拍手:今天又是充足的一天,又练了几十个字: ![]() 但是其实我们定睛一看就能发现,通篇没有一个字跟例字是像的。所以我们称这种不读帖的练字叫做无用功。 书法小白拿到一个字帖该如何有效的开始呢?便是要学会动笔前养成先读帖的好习惯。 读帖,不是用嘴巴把字帖读出来,而是用眼、用心观察,感受,想象…… 读帖其实有很多事是应该做的: 读笔法 小到笔画的形态,所需要用到的笔法,再到点画的走势、点画之间的联系; ![]() 读笔法,就是把这类笔画的形状读懂,要思考这个笔画是通过什么用动作写出来的。 例如这个夜字的首点的运动轨迹,尖锋入笔后的细微动作,流动加压后收笔挑起,将笔尖送向横画的起笔方向…… 不读帖的结果就是这样: ![]() 由此可见读笔法与不读笔法的区别。 不论是学习硬笔还是软笔的小伙伴,如果想把字练得更好,第一步必不可少。只有看懂这些细节,你才能在不断的练字实践中得到提高。 读结构 点画之间特定的组合方式,偏旁部首等部件的常用写法,常用的部件组合的结构规律等等;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读结构,其实就是分析字形内部的结构规律。 ![]() 一个字的结构,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写法,但是字的重心多数都应该是稳定的或者和谐的。 ![]()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便是对结构学习的一种指引。 尤其是有了一定笔画基础和控制力的小伙伴,想要更进一步,一定要将读帖的这一步读结构做好。 读章法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行与列的关系,整体的风格、气韵等等都是可以在动笔前或者动笔中通过读帖来用心感受的。 ![]() 《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 字中布白的变化,也就是轻重,粗细,疏密,多字之组合,还是都是单字排列,一行字或一列字的中心或者重心的变化等等。 对于那些单字写得不错,但是整体感觉不好的小伙伴,多读名篇的章法,并从中汲取养分是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以上三点主要从书写技巧的角度来进行读帖,对书写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 ![]() 但是我们也时常在强调:不要因为练字而成为了一个字匠。以往的书法家不仅字好,而且同样文采斐然,所以读内容对于有基础的小伙伴来说是值得去做的另一件事情。 读内容 对于历史上流传的经典还可以通过细读文章,了解释义,书写的历史背景等等,来感受书法家手书时的心境与感受,做到知人论世,与古为徒。 ![]() 《祭侄文稿》 这篇文稿追叙了颜真卿的兄长常山太守颜杲卿及其侄子颜季明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其侄在安禄山叛乱时,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颜季明惨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如读《祭侄文稿》可以从文中感受出颜真卿对侄儿的缅怀之情,对于侄儿惨遭叛军毒手的那种悲愤,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史实及评论等等方式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深刻的领悟为什么在普通人眼中满是黑团涂改的一篇祭文草稿能够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书法从来就不止于写,所以如果有学习书法始终没有进步的小伙伴们,那么或许你该在拿起笔前,用眼、用心读读帖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