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科普中,支架术后患者坏胆固醇(LDL-C)水平降到1.8 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标准,为了防止冠状动脉事件再发、死亡率升高,很多患者也做到了这一点。 而在最新的中国医师协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管理临床路径专家共识》中,5类人群仅仅将坏胆固醇降到1.8 mmol/L依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低的降脂目标才能预防复发。 ![]() 4类人“坏胆固醇”要降到“1.8”以下 放了支架不代表“万事大吉”,如果曾发生过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那么,再次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再次被紧急送医的风险极高,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因此这类人群也被各类指南或共识列为“超高危”人群,必须严格管理血脂,尤其是“坏胆固醇”这个指标。因为“坏胆固醇”是血脂调节的一个重要干预靶点。降低“坏胆固醇”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进程大大减慢,延缓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出现。 那么,具体哪些人的“坏胆固醇”需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呢? 1 存在心血管疾病,且做过心脏支架、搭桥手术的人。 2 未做过手术,但是已明确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存在严重颈动脉狭窄等人群。 2 高血压+糖尿病。如本身有高血压,且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4 糖尿病+“坏胆固醇”超过3.4 mmol / L。 糖友在没有服用降脂药之前,如果“坏胆固醇”超过3.4 mmol / L,且满足以下5个条件中的1个: ① 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② 吸烟; ③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mmol/L; ④ 肥胖人群,体重指数≥28 kg/m2; ⑤ 有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1] ![]() 5类人“坏胆固醇”要降到“1.4”以下 最新的中国医师协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管理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指出,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仅仅将“坏胆固醇”降到1.8mmol/L依然是不够的,尤其是5类人群血脂要降为1.4mmol/L以下才更安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即心脏急性缺血的情况,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如果曾发生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存在以下5种情况[2,3]: 1 复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比如,本身心肌梗死过,2年内又再次或多次出现心肌梗死。 2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心脏造影显示多个心脏血管都有严重的狭窄,尤其是两支或以上主要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 3 心、脑或外周多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比如有冠心病、严重的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等。 4 糖尿病。除了心血管疾病外,本身还合并有糖尿病。 5 “坏胆固醇”水平≥4.9mmol/L。 他们需要把“坏胆固醇”降低到<1.4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也被称为“1450”原则。 ![]() 要降脂,也要用药安全!3点要注意! 在降血脂的同时,还要密切注意用药安全问题。 一是要遵医嘱用药。他汀的用药效果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如果在服用他汀过程中出现忘服、漏服,下次正常用药即可,不要再加量补充服用,以免增加药物副作用发生的可能。 二是要注意用药不良反应。如果服用过程中出现不适,如肌肉痛、无力、肠胃道不适、头晕头痛等,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使用量或更换药物。 三是要定期随访。随访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等。当调整降脂药物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4~6周内复查血脂水平,并依据达标情况再次调整治疗方案; 当“坏胆固醇”水平长期达标,为避免降脂效果反弹,应根据各种药物对“坏胆固醇”水平的降低幅度来考虑停药顺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出院后,建议每隔4~6周随访1次;以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且血脂达标,可改为每6~12个月随访1次。[2] 总之,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血脂管理是重中之重,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科学调脂,才能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参考资料: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 [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管理临床路径专家共识.中国循环杂志,2020,35:941-947. [3]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工作委员会,等.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2019)[J]. 中华内科杂志, 2020, 059(001):18-22. |
|
来自: 昵称73059052 > 《待分类》